返回

卷十八

首頁
    見故,不得敵對相除。

    如是雖由一念解心起故,惑用不起,然其本識之中,惑染種子仍在未滅。

    故解心一念滅時,還起惑用。

    如是解惑念念疊興之時,解用漸漸熏心,增益解性之力,以成解用種子。

    即彼解用熏成種子之時,即能熏彼惑染種子分分損減。

    如似以香熏于臭衣,香氣分分著衣之時,臭氣分分而滅。

    惑種亦爾。

    解種分成,惑即分滅也。

    以惑種分分滅故,惑用漸弱。

    解種分分增故,解用轉強。

    如是除也,非如小乘說敵對除,但有語無義。

    然彼小乘亦還熏除,而不知此道理也。

     “敵對除”者,謂以正念,敵對妄念除之。

    如用兵擊賊,敵對相攻。

    是為敵對而除。

    “智解熏除”者,謂以無塵智,熏心成種,則惑念皆為解念。

    如以光照暗,無暗不明。

    是為熏習而除。

    或曰:圓教全三障而成三德,故不說除。

    今此中說除,何也?須知雖熾然說除,實無所除。

    但由熏習之力,即惑念而為解念。

    此即全三障成三德義。

    文雲“如似以香熏于臭衣”,可知即臭成香,仍是原衣,非别有一衣。

    是故即惑成解,假名為除,非謂解念外、别有惑念為其所除也。

    或曰:文中有漸義無頓義。

    是亦不然。

    一念解心起時,何有于惑?更何有于除?固無漸之非頓矣。

     當文答義,分為四層。

    自“不得”至“相除”,明解惑不同時,故不得敵對除也。

    自“如是”至“惑用”,明惑種仍在,故解滅時,還起惑用也。

    自“如是解惑”至“除也”,明解用熏心成種,則能損減惑種,如香熏臭衣,香成臭滅也。

    惑心解心,謂惑念之心,解念之心。

    心指本識,惑即無明,解謂慧心所。

    惑用解用,謂惑念作用,解念作用。

    “如是除”者,謂但如是以解用熏心成種,解種分強分成時,惑種便分弱分滅,即名為除也。

    其餘可知。

    自“非如”至末,謂小乘除惑,亦是熏除。

    但彼不知此理,故說敵對除。

    實則解惑不同時,何能敵對?敵對之說,并無實義,但有是語而已。

     由此可知,念佛人不必嫌妄念多。

    妄念之多,即由正念提不起。

    如正念得力,妄念自無。

    何以故?正念妄念,不同時故。

    當知念隻是一,随于正則謂之正念,随于妄則謂之妄念耳。

    如同時念有兩個,便成兩人。

    今隻是一,故正念有力,妄念即銷;妄念有力,正念即隐。

    然則一邊念佛,一邊起妄念者,因其口中雖念,心早馳散,并非同時有兩個念頭也。

    此實由于妄念種子力強之故。

    當此之時,不必強抑,以剎那生滅,不相逐及故。

    更不必嫌,以前念當體是空,嫌之反增妄念故。

    惟有至誠懇切,提起念佛之一念,如是久久,便能熏心成種。

    淨種分分成,妄種分分銷矣。

    如香分分著衣時,臭即分分離衣,不能并立也。

    念佛人不可不明此理。

     (庚)二,辨熏心之由。

     問曰:解熏心時,為見淨心故得熏心?為更有所由得熏心?答曰:一切解惑之用,皆依一心而起。

    以是義故,解惑之用,悉不離心。

    以不離心故,起用之時,即是熏心,更無所由。

    如似波浪之用,不離水故,波動之時,即動水體。

    是以前波之動,動于水故,更起後波也。

    解惑之熏,亦複如是。

    類此可知。

     問中但言解,答中兼及惑者。

    解惑雖異,為念則一也。

    念不離心,故曰“皆依一心而起”。

    既依心起,則問中見心之說自破。

    何以故?心不見自心故。

    “以是義故”下,釋成熏心之故,即以破其更有所由。

    蓋解惑既不離心,則起用之時,即是熏心,更無所由也。

    若更有由者,便是心外取法矣。

    “如似”下舉喻,“解惑”下法合。

    波不離水,喻念不離心。

    波動即動水,喻念起即熏心。

    前波動水,更起後波,喻前念熏心,更起後念。

    前念後念,疊起相續,此熏習之所以成種也。

    須知水本無波,有波便非靜水。

    心本無念,有念便非寂體。

    是故惑念固非,解念亦妄。

    何以故?凡念皆妄故。

    而以解除惑者,即是以幻除幻之法門耳。

    惑除,解亦無用。

    所以行人先除我執,更除法執,必須遣之又遣,一念不生,方為究竟。

    由此益知念佛法門之妙矣。

    不必說遣不遣,但以誠心,懇切念去,念至一心不亂時,則無念而念,念即無念,便是一念不生也。

     (庚)三,辨地位之相。

     問曰:此三性止觀,為有位地?為無位地?答曰:不定。

    若就一相而言,十解,分别性中止行成;十回向,依他性中止行成;佛果滿足,真實性中止行成。

    若更一解,地前,分别性中止行成;地上,依他性中止行成;佛果,真實性中止行成。

    又複地前,随分具三性止行;地上,亦具三性止行;佛地,三性止行究竟滿足。

    又複位位行行,俱行三止;即時凡夫始發心者,亦俱行三性止行。

    但明昧有殊,托法無别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