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雨溫涼二水,浴太子身。
身黃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
于蓮花上,目顧八方,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唯極”,亦獨尊意也。
太子年至十九,于二月七日夜半,至苦行林中,剃除須發,是名出家相,文中重在表顯神用,故略之。
成道之前,小乘複有降魔相。
如變魔女為老母,鐵丸刀輪悉變蓮花,群魔迸散是也,大乘了魔無魔相,故亦略而不言。
“端坐”句,成道相也。
成道時結跏趺坐千葉寶蓮花台,故曰“端坐瓊台”。
此大乘所見之相也,小乘則見在道樹下。
“思惟”至“亂彩”,說法相也。
既成道已,仰觀菩提樹,俯視金剛地,于三七日中,端坐亦經行,思惟如是事,謂思惟衆生之機也。
小乘教義,謂初七日法說,二七日喻說,三七日因緣說。
大乘教義,即是思惟說《華嚴經》。
說此部大經,前後共七處九會。
初會即在菩提場,說佛依報因果。
其餘八會,在六天宮。
蓋第二會,在四天王天普光明殿,說佛正報及十信法門。
第三會,在忉利天宮(忉利,華言三十三天,即帝釋所居),說十住法門。
第四會,在夜摩天宮(夜摩,華言善時分,謂時時快樂也),說十行法門。
第五會,在兜率天宮(兜率,華言知足,謂于五欲知止足也),說十回向法門。
第六會,在他化自在天宮(謂諸樂境,皆由他化,而自在受用也),說十地法門。
第七八九會,皆在普光明殿,說等妙二覺法門等。
故曰“高耀普眼于六天之宮”。
“普眼”者,所謂十方世界,是沙門一隻眼;十方世界,是沙門一卷經。
以如是眼,看如是經,是為普眼法門。
“轉”者,轉遍輪也。
“遍轉”者,遍周沙界。
“圓音”者,圓妙法音。
“于十方之國”者,所謂不起一切菩提樹下,而身遍十方也。
“蓮華藏海”,即《華嚴經》所說之華藏世界,主伴重重,如帝釋殿前寶絲網,網有無量眼,眼中各有一摩尼珠,各放光明,互遍互攝,重重無盡也。
故曰“帝網開張”。
“雜土”者,謂此娑婆世界,正報則五趣雜居,依報則荊棘瓦礫,是為雜染之土。
“星羅”者,如我世尊,在菩提樹下成道時,即有無量釋迦同時成佛,如星羅,如棋布。
《梵網經》言:“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
周遍千華上,複現千釋迦。
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
”故曰“星羅布列”。
“同形異見”者,如來為實施權,示現相好光明。
然因根機不同,或見無量無盡,或僅見為丈六八尺等。
“一唱殊聞”者,一唱猶言一音。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随類各領解,在化儀則為不定。
既是殊聞,則彼此不相知,即化儀中之秘密。
又上之圓音十方,在化儀為頓。
此之一唱殊聞,在化儀為漸也。
“外色”者,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曰“衆彰”。
“珠光亂彩”者,謂相好光明,無量無盡,如摩尼寶珠,光光相攝。
言“乃使”者,謂遍轉圓音以應衆機。
機既不一,所以見聞各各不同也。
“故有”四句,涅槃相也。
五山永耀,玉質常存,為大乘所見之相。
靈鹫山有五峰,故曰“五山”。
玉質謂佛法身。
法身清淨,故以玉喻之。
大乘人知本來無生,今即無滅,故曰“永耀常存”。
八樹潛輝,權形取滅,為小乘所見之相。
世尊于二月十五日,将入涅槃,娑羅雙樹(四雙八隻也),四株尚開花四株忽變白,故曰“八樹潛輝”。
“權形”者,權現之形,即謂應身。
“取滅”者,非滅現滅也。
上言“故有”者,謂根性不同,則所見不同,故有常存取滅之異也。
“斯蓋”下結成。
謂上來所說種種作用,皆由大悲大願為因,衆生機感為緣。
因緣和合,遂由一心顯現斯事,故曰“熏習力故”、“法爾一心作故”。
熏習心作,即是緣起法門,故曰“即是甚深緣起之用”。
“甚深”義赅橫豎。
此明觀行成,而顯緣起大用也。
(辛)二,明雙遮雙照作用。
又止行成故,其心平等,不住生死。
觀行成故,德用緣起,不入涅槃。
又止行成故,住大涅槃。
觀行成故,處于生死。
自此以下三科,每科各明二義。
然雖分三科,其義則用前起後,次第相生,即複以後蹑前,輾轉诠顯,以明止觀作用之圓妙也。
此中初明止行成故,淨心體證平等法身,以證法身,所以不住生死。
觀行成故,淨德之用依心緣起,以起大用,所以不入涅槃。
生死有邊,涅槃空邊。
不住于有,不入于空,是為雙遮二邊。
繼明止行成故,謂之“不住生死”者,因其住大涅槃也。
觀行成故,謂之“不入涅槃”者,因其處于生死也。
既不入涅槃,而複能住。
既不住生死,而複能處。
是為雙照二邊。
(校上來原本卷十八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