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共一清淨心如來之藏平等法身,故曰一相”,向猶未圓,今體證而圓同矣。
所謂相者,無相之相,故謂之“一”。
須知理融無二,所以圓同一相,蓋以其融染淨二性差别之相,故曰“圓同”也。
此四句之意,猶言諸佛證無别證,證于衆生之所具;衆生具無别具,具于諸佛之所證也。
又此四句是總明。
下數句,皆由此義推闡言之。
“三寶”謂自性三寶。
能證三性之智,是自性佛寶。
所證三性之理,是自性法寶。
理智和合,是自性僧寶。
今既理融,所以“混爾無三”。
“二谛”謂真俗二谛。
分别依他是俗谛,真實是真谛。
又三性是俗谛,三無性是真谛。
總之,約衆生而建立三性三無性名言,是俗谛。
約淨心以泯三性三無性分際,是真谛。
今既圓同,所以“莽然不二”。
混爾、莽然,言其圓融也。
“怕”同泊,大寂靜義。
“怕兮”句,贊“體證淨心”四句。
蓋迷則如水成冰,堅礙不融;悟則即冰成水,圓同無二,故以“凝湛淵停”四字形容之。
“恬”亦寂靜義。
“恬然”句,贊“三寶”二句。
澄清如鏡,則三寶二谛,了了明明。
内證本寂,則混爾無三,莽然不二。
“用”者性用,謂染淨二性也。
凝湛淵渟,圓同無二,則是無異無相,故曰“用無用相”。
“動”者用用,謂染淨二法也。
澄明内寂,無三不二,則是用而常寂,故曰“動無動相”。
“蓋以”下結成。
蓋上來所說,極顯心體寂照,無能證所證之别,所謂無分别智是也。
然淨心從本以來,法爾具此智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但非止行成後,不能證得。
今既體證淨心,故曰“一切法本來平等”。
“本來”者,天然如此,故曰“心性法爾”。
法爾平等,即是性體,故曰“此則甚深法性之體”也。
此之性體,豎窮橫遍,故曰“甚深”。
上明止行成而證淨心全體也。
觀行成中所明,即上文所雲“三性觀行成故,緣起作用,為利他”是也。
“淨心體顯”句是綱。
種種作用,皆由淨心之體所顯現也。
以其不作功用,自然成辦,故曰“自然出生”。
一切順用違用周遍法界,自在無礙,故曰“法界無礙之用”、“一切染淨之能”。
此二句是總明。
向後則是别明。
“興大供具”四句,明悲敬作用也。
“供具”者,香、花、燈、塗、果,為五供具;飲、食、湯藥、卧具,為四供養。
初住大士,便有此作用。
所謂初住能供百佛,二住能供千佛,三住以上,位位遞增,能供無量無邊諸佛,能施無量無邊衆生,故曰“滿無邊剎”。
此之謂興大供具也,以之奉獻三寶為敬田,以之惠施四生為悲田。
四生者,胎、卵、濕、化。
六道不出四生,四生遍于六道也。
“及以”四句,明神通作用。
“吸風”者,風謂風輪。
每一重世界之外,為水輪。
水輪之外,為風輪。
然風輪在虛空中,虛空在大覺中,故曰吸風。
“藏火”者,自性中三昧真火也。
又菩薩以變化力,能令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風、風作火等,是名随意所作盡能得。
“放光”者,光照大千。
“動地”者,六種震動。
“引短促長”者,引一念而成劫波之長,促劫波而為一念之短。
“合多離一”者,納十方世界于一微塵,破一微塵出十方世界,以及一身作多身、多身作一身是也。
“殊形”至“之天”,明應機示現作用。
“殊形六道”者,現身六道,故曰“殊形”。
“分響十方”者,分身十方,為佛法之影響衆,如文殊普賢觀音諸大士是也。
“五通”兩句,釋已見前。
“上生”句,謂有天人之機可度者,現身色界頂天以度之。
“下居”句,謂因下界衆生機緣将熟,先以補處大士,示居兜率内院也。
上來兼明因地作用,以下則明果地作用。
“托影”至“取滅”,即明八相成道義。
其中未及降兜率相,蓋即隐括于上句之中也。
菩薩将于兜率降生時,放光動地,魔宮隐蔽,日月無光,天龍驚怖,是為降兜率相。
“托影”句,托胎相也。
影者,謂如光中之影。
蓋法身本無生滅,應身則非生現生。
應身者,法身之影也,故不謂之托胎,而謂之托影。
“智幻”者,摩耶夫人以智幻力,為千佛母,稱為智幻之母。
菩薩入母胎時,大乘見為乘栴檀樓閣,小乘見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諸天,作諸伎樂,從右脅入。
身映于外,如處琉璃。
是為“托影于智幻之門”。
“通靈”句,住胎相也。
菩薩住胎時,為諸大菩薩及諸天衆說大乘道,以胎中為方便說法之道場,故曰“通靈于方便之道”。
(小乘教義托胎住胎不别開,合為一相。
)“揮二手”兩句,降生相也。
四月八日,日初出時,摩耶夫人在毗岚園中,舉手攀無憂樹枝,太子從右脅而出。
于時萬卉俱開,樹下即生大蓮花。
九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