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第七

首頁
    合理。

    是為循末歸本,故謂之順也。

    夫一切衆生,以無明不覺故,久已違體起用,逐末忘本。

    幸遇諸佛大慈悲父,方便教化,令其順用入體,便能即染性而成淨性,轉業識而證真如。

    可知平等一心,本無異相,何有于染性之除不除哉! (申)七,釋相違不熏疑。

     問曰:既說無明染法與心相違,雲何得熏心耶?答曰:無明染法,無别有體,故不離淨心。

    以不離淨心故,雖複相違而得相熏。

    如木出火炎,炎違木體而上騰。

    以無别體,不離木故,還燒于木。

    後複不得聞斯譬喻,便起燈爐之執也。

    此明心體具足染性,名為不空也。

     妄計無明别有自體,遂來此疑。

    釋之曰:無明染法,何所從來耶?由此心體随染之性,為染所迷,迷即背覺合塵。

    迷者,無明之義。

    背覺者,違心之義。

    可知無明離此淨心,無别有體,以其背覺合塵故,乃緻相違;以其不離淨心故,故得相熏也。

    今以木喻淨心,以火喻無明,以燒木喻熏心,則如木中出火,火炎違木體而上騰,然火無别體,不能離木,故得還燒于木耳。

    聞斯譬喻,理可明矣。

    然汝随語生執,聞火能還燒之說,更不得妄計燈爐之火,何不還燒燈爐?須知燈爐之火,由柴等起,非由爐等起也。

    總之看經聞法,要當遣情會體,返照自心。

    若執計橫生,便成戲論。

    大師所以警誡衆生者至矣。

    末句,結成體具染性名為不空之義。

     (午)二,明具足染事。

     次明心體具足染事者,即彼染性,為染業熏故,成無明住地及一切染法種子。

    依此種子,現種種果報。

    此無明及與業果,即是染事也。

    然此無明住地及以種子果報等,雖有相别顯現,說之為事,而悉一心為體,悉不在心外。

    以是義故,複以此心為不空也。

    譬如明鏡所現色像,無别有體,唯是一鏡,而複不妨萬像區分不同。

    不同之狀,皆在鏡中顯現,故名不空鏡也。

    是以起信論言: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

    一切世間境界,悉于中現。

    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

    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

    以此驗之,具足世間染法,亦是不空如來藏也。

    上來明具足染淨二法以明不空義竟。

     若了得心外無法,則心體具足染事之理,不煩言而可解。

    譬如人不起心作惡,即一切惡事,何從有乎?染事者,對淨事而言。

    約世出世間言之,六凡所作皆染事,四聖所作皆淨事。

    又六凡作世間業為染事,如作出世業,即為淨事。

    又四聖中,二乘住空沉寂,缺大悲心,不知空無空相,寂無寂相,曰住曰沉,亦非淨也。

    菩薩上見有佛道可成,下見有衆生可度,即是有佛相衆生相,雖淨而未極于淨也。

    惟至佛果,則雖成佛,而無成佛之相,雖度生,而無度生之相,體用一如,淨德圓顯。

    故約十法界言,惟佛稱淨,餘九皆染。

    (如觀世音等諸大菩薩,位鄰于佛,即與佛無異也。

    )克實論之,住世而不染世間相,則染事皆成淨事;若修出世淨法而住于相,即淨事而成染事。

    昔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曰:朕一生刻經造像齋僧,有何功德?達摩曰:毫無功德。

    不過人天有漏之因而已。

    梁武又問:雲何無漏?達摩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蓋極言不可住相也。

    此如《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謂為邪道者,正以其著相耳。

    不可著有,不可著無,并不著有無之相亦無,如此方是自性清淨心。

    何以故?此心本來性相不二,理事雙融,雲何可著?著即與本性相違。

    違即成染。

    故修行人作種種功德,本是成佛之因,但令心有所著,即此一念,便是随染而為染熏。

    由是淨法皆變成染法種子,而現種種染報。

    永嘉大師曰:“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蓋如是因,如是果,一絲不爽。

    法會大衆,不可不深明此理也。

     “無明住地”,解已見前。

    “一切染法”,謂三細及前五粗。

    由此而現種種果報,故曰“種子”。

    “無明及與業果即是染事”者,無明即惑,業即種種染法,如三細及前五粗等,果即苦果。

    此明兼惑業苦名為染事之義。

    “相别”者,惑業苦名相各别也。

    雖複名相各别,實則事皆虛幻,無有自體,皆依心現。

    此心本無内外,雲何可說事在心外耶?故曰“悉不在心外”。

    明得染事亦不在心外,則心為不空如來藏之義,更可了然矣。

    “鏡”喻心,“明”喻心體本淨,“萬像”喻種種染事。

    “區分”者,區别也。

    合法可知。

    末複引《論》,證明此心不空。

    “因熏習鏡”者,喻心為能熏所熏之因。

    以染事言之,則無明等熏心,即是染報之因也。

    “如實”者,真如實相也。

    性相一如,是謂“不空”。

    “不出不入不失不壞”者,内本無相曰不出,相不入鏡曰不入;雖不出不入,而在鏡中顯現,是為不失;唯是一鏡,而萬像區分,是為不壞。

    喻淨心本無染事出生,亦非染事從外而入,而心能依熏顯現無量無邊因果,不失不壞也。

    “常住一心”句,會法歸心,謂萬法皆依一心而住也。

    “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者,正明會法歸心之所以。

    “以此驗之”下結成。

    末句,總結上來具足染淨二法以明不空之文也。

    (校上來原本卷七竟。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