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第七

首頁
    )五,釋互論相違疑。

     問曰:心體淨性能起淨業,還能熏心淨性。

    心體染性能起染業,還能熏心染性故。

    乃可染業與淨性不相生相熏,說為相違。

    染業與染性相生相熏,應雲相順。

    若相順者,即不可滅。

    若染業雖與染性相順,由與淨性相違,故得滅者,亦應淨業雖與淨性相順,由與染性相違故,亦可得除。

    若二俱有違義故,雙有滅離之義,而得存淨除染,亦應二俱有順義故,并有相資之能,複得存染廢淨。

    答曰:我立不如是,何為作此難?我言淨業順心故,心體淨性即為順本。

    染業違心故,心體染性即是違本。

    若偏論心體,即違順平等。

    但順本起淨,即順淨心不二之體,故有相資之能。

    違本起染,便違真如平等之理,故有滅離之義也。

     上文違心順心之義,但據染淨二業而言,不據染淨性用為言也。

    聞者不察,計為染淨性事,各自相生相熏,應以染業與淨性,說為相違,染業與染性,說為相順。

    若相順者,染性既不壞,染業雲何可滅?若謂染業違淨性而得滅者,則淨業違染性,亦應淨被染除。

    若二俱相違,(即染業與淨性、淨業與染性,應雲相違是也。

    )獨得存淨除染者,亦應二俱相順,(即淨性起淨業、染性起染業,應雲相順是也。

    )偏得存染廢淨可乎?此疑全由誤會而起,故答以我之立義,不如是也。

    順本者,順用之起本,指淨性言。

    違本者,違用之起本,指染性言。

    故文雲淨性即為順本,染性即是違本,謂淨染二業,起于淨染二性也。

    答意蓋言:我言淨業順心,染業違心,其約淨染二業為言,不約淨染性用為言,彰彰明矣。

    夫心體淨染性用,誠為順違之起本,然若偏就心體論之,雖具淨染二性,實無差别之相;一味平等,本無順違之可言。

    所以說順說違者,但以順本所起之淨業,順于淨心不二之體,故有相資之能;違本所起之染業,違于真如平等之理,故有滅離之義耳。

     (申)六,釋本末同滅疑。

     問曰:違本起違末,便違不二之體,即應并有滅離之義也。

    何故上言法界法爾具足二性,不可破壞耶?答曰:違本雖起違末,但是理用,故與順一味,即不可除。

    違末雖依違本,但是事用,故即有别義,是故可滅。

    以此義故,二性不壞之義成也。

    問曰:我仍不解染用違心之義,願為說之。

    答曰:無明染法,實從心體染性而起。

    但以體暗故,不知自己及諸境界,從心而起,亦不知淨心具足染淨二性,而無異相,一味平等。

    以不知如此道理故,名之為違。

    智慧淨法,實從心體而起。

    以明利故,能知己及諸法,皆從心作,複知心體具足染淨二性,而無異相,一味平等。

    以如此稱理而知故,名之為順。

    如似窮子,實從父生,父實追念。

    但以癡故,不知己從父生,複不知父意,雖在父舍,不認其父,名之為違。

    複為父誘說,經曆多年,乃知己從父生,複知父意,乃認定業,受父教敕,名之為順。

    衆生亦爾。

    以無明故,不知己身及以諸法,悉從心生。

    複遇諸佛方便教化故,随順淨心,能證真如也。

     南嶽大師,婆心太切,猶恐學人于淨染性用順違平等之理,未能了無疑蘊,複設為問答而詳釋之。

    問曰:違末之染業,實起于違本之染性。

    既性業俱染,即俱違心體,則染業可滅者,染性亦應并有滅離之義,何謂染性不可破壞耶?釋之曰:染性雖生起染業,然是體家之用,所謂理用。

    亦雲性用。

    須知心性是一,而有随緣之能。

    以是義故,随染之性,即是随淨之性。

    故雖名曰違本,實與順本體融一味。

    既同一味,雲何可除?染業雖依染性而起,然名為事用,即是用家之用。

    蓋已離平等之性體,而成差别之事相矣。

    以是義故,有與心體違别之義,是故可滅。

    以有此理事不同之義故,染淨二性,并皆不壞之義得成也。

     以下複就染業(即染用也)所以違心之義,設為問端而更釋之。

    又上科言:順于淨心之體曰順,違于真如之理曰違。

    是但就所順所違之心體而言。

    今答中,更就能順能違之淨染二業自身上明之,則于順違之義,當可洞然明白矣。

    問詞可知。

    答曰:無明染法,雖實從心體染性而起,但無明者,迷暗之義。

    以自體迷暗故,遂生二過。

    一,不知自身及一切境界,悉由迷心所現。

    譬如窮子,流落他鄉,竟不知有生身之父,實常追念。

    複不知所遇窮境,皆由背父逃逝而有也。

    二,無明既不知自身等皆從心起,亦即不知自性清淨心,具足染淨二性。

    且性用雖二,性體實一,并無差别之義,差别之相,平等一味。

    譬如逃亡窮子,雖或尋至父舍,以不知己是父生,複不知父意,竟不敢認也。

    夫不知即是不覺。

    此等道理既不覺悟,是為背本逐末,故謂之違也。

    明得違義,則順義可知矣。

    蓋一切淨法,亦實從心體淨性而起。

    且淨法本是諸佛大智慧光明真如用法。

    又既修淨法,即是發覺初心。

    既能發覺,便是智慧。

    故曰智慧淨法。

    以智慧明利故,遂得二益。

    一,能知自己及一切諸法,皆從心作。

    譬如窮子,經父多年誘說,乃知己實父生,已得父子相認也。

    二,複知心體本具染淨二性,而無異無相,一味平等。

    譬如窮子體會父心,受父教敕,承認家業也。

    如此而知,一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