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九

首頁
    (辛)三,明離過具德作用。

     又止行成故,不為世染。

    觀行成故,不為寂滞。

    又止行成故,即用而常寂。

    觀行成故,即寂而常用。

     上科明雙遮雙照,此中複申言之,曰:止行成故,住大涅槃者,明其不為世染也。

    觀行成故,處于生死者,明其不為寂滞也。

    不染不滞,遮照同時,則四倒之過俱離。

    蓋不染、離凡夫四倒,不滞、離二乘四倒也。

    (于生滅之身、受、心、法起淨、樂、常、我想,為凡夫四倒。

    于無生無滅之常樂我淨起無常等想,為二乘四倒。

    )更明其義曰:止行成故,不為世染,便是雙照而複雙遮,所謂“即用而常寂”也。

    觀行成故,不為寂滞,便是雙遮而複雙照,所謂“即寂而常用”也。

    用時寂,寂時用,此則常樂我淨,四德具足矣。

     (辛)四,明融即離微作用。

     又止行成故,知生死即是涅槃。

    觀行成故,知涅槃即是生死。

    又止行成故,知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

    觀行成故,知流轉即生死,不轉是涅槃。

     上科明用時寂,寂時用,今更申明其義曰:止行成故,能即用而常寂者,知生死即是涅槃也。

    觀行成故,能即寂而常用者,知涅槃即是生死也。

    此明止觀成時,無生死相,無涅槃相,故生死涅槃,相融相即,是之謂大自在。

    又複總結之曰: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者,因止行成故,知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也。

    而複有生死、涅槃之名者,因觀行成故,知流轉即生死,不轉即涅槃也。

    生死涅槃俱不可得,是明其離一切相,此止行成,所以入大寂靜為自利也。

    生死涅槃,在轉不轉,今既俱不可得,是無轉不轉之可言,微妙不可思議矣。

    而衆生方在流轉中,此觀行成,所以繁興大用而利他也。

    至此止觀作用,備顯無遺矣。

     (庚)二,重明所依。

     問曰:菩薩即寂興用之時,三性之中,依于何性而得成立?答曰:菩薩依依他性道理故,能得即寂興用,兼以餘性,助成化道。

    此義雲何?謂雖知諸法有即非有,而複即知不妨非有而有,不無似法顯現。

    何以故?以緣起之法法爾故。

    是故菩薩,常在三昧,而得起心憫念衆生。

    然複依分别性觀門故,知一切衆生受大苦惱。

    依依他性觀門故,從心出生攝化之用。

    依真實性觀門故,知一切衆生與己同體。

    依分别性止門故,知一切衆生可除染得淨。

    依依他性止門故,不見能度所度之相。

    依真實性止門故,自身他身本來常住大般涅槃。

     “即寂興用”,猶言定中起用。

    問意因菩薩是定中起用,異于凡夫,故以“依于何性而得成立”為問。

    須知一言緣起,便是依他性法,故答曰:依依他性道理。

    然三性從來不離,故又曰:兼以餘性助成也。

    “此義雲何”下,正釋其義。

    蓋諸法有即非有時,即是非有而有,故曰“不妨”。

    不妨者,色即是空也。

    既有即非有,而複不無似法顯現,可知緣起之法,是心性之法爾。

    以是之故,菩薩能得即寂興用也。

    “常在三昧”句謂即寂。

    “起心憫念衆生”句謂興用。

    此釋成依依他性道理也。

    此中雖知複知等,便是分别性助義。

    三昧中起心,便是真實性助義。

    然複下更詳釋之。

    謂依依他性,普門示現,出生攝化之用者,以依分别性,知一切衆生苦惱;依真實性,知己與衆生同體故也。

    此約觀門,以明助成。

    又依依他性,三輪體空,不見能度所度之相者,以依分别性,知衆生皆可成佛;依真實性,知自他本無生滅故也。

    此約止門,以明助成。

    總之,依他緣起之法,若無分别功能以鑒機,則緣起無由。

    若無真實性體為依止,則從何緣起?故無論因地果位,三性從來不離。

    凡夫過患,但在遍計起執耳。

    若不執計,則不變而随緣,随緣而不變,分别依他,皆成妙用矣。

     (庚)三,再示方便。

     又若初行菩薩,欲有所作,先須發願。

    次入止門,即從止起觀,然後随心所作即成。

    何故須先發願?謂指克所求、請勝力加故。

    複何須入止?謂欲知諸法悉非有故。

    是故于一切有礙之法,随念即通。

    何故即從止起觀?謂欲知一切法皆從心作故。

    是故于一切法有所建立,随念即成也。

    若久行菩薩,即不如是,但發意欲作、随念即成也。

    諸佛如來,複不如是,但不緣而照,不慮而知,随機感所應見聞,不發意而事自成也。

    譬如摩尼,無心欲益于世,而随前感雨寶差别。

    如來亦爾,随所施為,不作心意,而與所益相應。

    此蓋由三大阿僧祇劫熏習純熟,故得如是,更無異法也。

     此約因人果人,略分三等。

    以明功行有淺深純熟之異,故作用有難易大小之殊也。

    “初行菩薩”,謂圓五品觀行位以上。

    何謂“欲有所作”?所謂欲見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佛者;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諸佛所說悉能受持,通達演說、無障礙者;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