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七

首頁
    (辛)三,通簡。

    分六。

    (壬)初,簡寂用之相。

    二,簡生佛之名。

    三,簡同異之義。

    四,簡自他修益。

    五,簡佛德實虛。

    六,簡常住生滅。

    初中二。

    (癸)初,約以修顯性。

    二,約稱性起修。

    今初。

     上來清淨三性中,初第一性中,從觀入止,複從此止行,入第二性中觀。

    複從此觀入止,複從此止,入第三性中觀。

    複從此觀入止。

    故得我心佛心,平等一如,即是一轍入修滿足。

    複以大悲方便,發心已來,熏習心故,即于定中,起用繁興。

    無事而不作,無相而不為。

    法界大用,無障無礙,即名出修也。

    用時寂,寂時用,即是雙現前也。

     三性幽深微妙,恐不得意者,猶起餘疑,故複出此料簡之文。

    此科是約果德,以明定慧雙彰,即以通結前文也。

    我心佛心平等一如,即是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試觀初自凡夫,從分别性起修,了達唯虛無實,而入無相性。

    從此進修,了達虛相唯心,而入無生性。

    複從此進修,了達淨心之體,常無分别,而入無性性。

    由是久久修習,無明盡故,而得體證平等一性之真如。

    自始至終,以無間三昧,運大白牛車,徑入究竟圓滿覺果。

    是之謂“一轍入修滿足”也。

    “大悲方便”至“起用繁興”,即前文所謂“複以發心已來觀門方便,及以悲願熏習力故,即于定中興起大用”是也。

    示現五通三輪,應化六道四生,是為“無事而不作,無相而不為”。

    此之大用,遍周法界,起無邊事,而不為世染,不作功用,而自然成辦,故曰“法界大用,無障無礙”。

    “出修”猶言從體起用,從定起慧。

    須知既證覺果,則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身遍十方而無來往,本無所謂出入,茲以對上“入修滿足”言,假名為“出修”耳。

    此即染分真實性第三重止觀中,根本真如三昧也。

    “用時寂,寂時用”,亦即前第四重止觀中所明。

    以其寂用同時,故曰“雙現前”。

     (癸)二,約稱性起修。

     乃至即時凡夫,亦得作如是寂用雙修。

    此義雲何?謂知一切法,有即非有,即是用時常寂。

    非有而有,不無似法,即名寂時常用。

    是故色即是空,非色滅空也。

     此約因行,以明寂用雙修也。

    初心凡夫,雲何亦得寂用雙修?以性體本來寂用同時故。

    須知常住真心,正曆曆明明時,即了不可得。

    雖了不可得,複曆曆明明。

    曆曆明明者,智照之用也。

    了不可得者,性自空寂也。

    此之謂寂用同時。

    心性既爾,故唯心所現之一切虛相等法,莫不如是。

    所謂有即非有、非有而有是也。

    有即非有,即是用時常寂。

    非有而有,不無似有虛法顯現,即是寂時常用。

    是故《心經》言“色即是空”也。

    凡有色有形之物,皆謂之色。

    色,凡夫之所謂有也。

    空,凡夫之所謂非有也。

    一切凡夫,莫不迷色空為二,殊不知色是因緣生法,剎那剎那,生滅不停,所以當體是空,非色滅而後空也。

    試以吾人五陰色身明之,當可了然。

     今謂此一色身,當體即空,聞者必為驚詫。

    實則内自髒腑,外至皮膚,新陳代謝,生滅無常。

    其生滅之速,豈必一年一月一日一時,乃至剎那不息。

    此等道理,不但經教廣明,即近代新醫學書中,亦言之甚詳。

    俗眼視之,但以為此生機耳。

    若道眼觀之,則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剎那之間,早非故我,非當體即空而何?奚必待殁後,方為非有哉。

    以其色即是空,所以有即非有,非有而有,同時無礙也。

    由此色身,推之一切法,莫不皆然。

    行人若明得此理,則知不可著有,以有即非有故;不可著非有,以非有而有故。

    如此不著二邊,宛合中道,便是稱性起修。

    既能照性成修,所以全修在性。

    則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視彼昧于本性,著有著空,堕在一邊者,此即功德殊勝,過彼百千萬倍。

    法會大衆,善思惟之。

    果能如是稱性而修,止觀雙現前,則一日千裡,受用自在,不可言喻也。

     (壬)二,簡生佛之名。

     問曰:既言佛心衆生心,無二無别,雲何說有佛與衆生之異名?答曰:心體是同,複有無障礙别性,以有别性故,得受無始以來我執熏習;以有熏力别故,心性依熏現有别相,以約此我執之相,故說佛與衆生二名之異也。

     此明因執我相,故有佛與衆生之名也。

    “無障礙别性”,即是染淨二性。

    蓋染性即是淨性,一淨一切淨,無染而不淨。

    淨性即是染性,一染一切染,無淨而不染。

    是之謂“無障礙”。

    即于無障礙中,不無随染随淨之異,是之謂“别”。

    故名為無障礙别性也。

    須知心體平等,法爾常同,故言“無二無别”。

    複有無障礙别性,依我執之熏,顯現别相,則法爾常别,故說“二名”。

    總之,說佛說衆生,是就衆生分上言之,在佛分上,并無此異。

    蓋既離我執,證得平等一如時,雖随順世谛,說佛說衆生,即複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也。

     (壬)三,簡同異之義。

     問曰:諸佛既離我執,雲何得有十方三世佛别也?答曰:若離我執,證得心體平等之時,實無十方三世之異。

    但本在因地未離執時,各别發願,各修淨土,各化衆生。

    如是等業,差别不同,熏于淨心。

    心性依别熏之力,故現此十方三世諸佛依正二報相别,非謂真如之體,有此差别之相。

    以是義故,一切諸佛,常同常别,古今法爾。

    是故經言:“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礙人,一道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