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第四

首頁
    耳。

    以複其本性故,名為智慧佛。

    以本性在纏故,名之為佛性也。

    上來南嶽不憚勞苦,反複詳辨者,蓋欲聞者明此本具在纏之理耳。

    夫知此智本具,豈可妄自菲薄。

    又知佛性在纏,即當努力修證。

    大衆須向自性領會,莫負大師婆心。

    又覺至究竟,名智慧佛。

    究竟以下皆名佛性。

    若僅知名字,而不一念發修,則仍執迷未悟,毫無覺心,仍即随業流轉。

    以能成佛之智性,而令随業流轉,可惜可惜。

    大衆急宜覺悟,令智慧佛出生,勿負自性也。

    末句,總結上來初辨智慧佛性之文。

     (卯)二,辨報應佛性。

     又此淨心自體,具足福德之性,及巧用之性,複為淨業所熏,出生報應二佛。

    故以此心為佛性也。

     佛有法、報、應三身。

    而此之三身,一切衆生清淨心中,無不本來具足。

    如上科所明智慧佛性,修之至究竟覺位,即出生法身佛也。

    此科則明淨心自體,複具足福德之性,及巧用之性,是故六度萬行,廣修福德,因之而出生報身佛矣。

    善巧智用,回向衆生,因之而出生應身佛矣。

    然自性清淨心,雖具足報、應二佛性,若不以淨業熏之,二佛亦不出生。

    “淨業”者,佛界清淨之業也。

    凡一切佛法,皆為淨業。

    以淨土宗言之,如觀想,如持名,如禮拜,以及觀經所說之“三福淨業”皆是也。

    夫修淨宗者,初以淨念熏其染念,即是觀行報應佛出生,便生極樂凡聖同居土。

    懇切執持,漸至一心不亂,則無明不破自破,迷境煩惱,任運脫落,即相似報應佛出生,便生極樂方便有餘土。

    念至無念而念,念即無念,以念佛心,入三摩地,則豁破無明,即分真報應佛出生,便生極樂實報莊嚴土也。

     (卯)三,辨出障佛性。

     又複不覺滅故,以心為覺。

    動義息故,說心不動。

    虛相泯故,言心無相。

    然此心體,非覺非不覺,非動非不動,非相非無相。

    雖然,以不覺滅故,說心為覺亦無所妨也。

    此就對治出障心體,以論于覺。

    不據智用為覺。

     此下二科,皆補釋前義以遮難也。

    前雲:“以此淨心之體,非是不覺,故說為覺心。

    ”(覺心即是佛性。

    )又雲:“心體平等,非覺非不覺。

    ”且引《楞伽》為證。

    複于約修廣辨文中,以子果無明俱滅,明其覺義。

    不得意者,将生難詞曰:“不覺滅故,說心為覺,則覺義乃是智用,并非性體。

    若許覺義是體者,又與心體平等、非覺非不覺之義相違也。

    ”“雖然”下,遮詞。

    謂心體平等,說有覺不覺固非,而說無覺不覺亦非也。

    前引《楞伽》雲“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

    然則以不覺滅故說心為覺,與心體平等之義亦無所妨。

    何則?不覺滅故說心為覺者,乃約智慧佛性,具有對治不覺之出障心體,以論于覺耳,不據出障之智用,說其為覺也。

    則與體義有何妨哉? “出障”者,破妄境出報障,破業識出業障,破無明出煩惱障。

    三障既出,成智慧佛,即妙極法身也。

     (卯)四,辨平等佛性。

     又複淨心本無不覺,說心為本覺。

    本無動變,說心為本寂。

    本無虛相,說心本平等。

    然其心體,非覺非不覺,非動非不動,非相非無相。

    雖然,以本無不覺故,說為本覺,亦無所失也。

    此就凡聖不二,以明心體為如如佛,不論心體本具性覺之用也。

     難意曰:前雲淨心之體,非是不覺,故說為覺心。

    夫非是不覺,猶言本無不覺。

    既是本無不覺,說為本覺。

    然前又雲本覺之義是用,用即非體。

    若許本覺是體者,又與心體平等、非覺非不覺之義相違也。

    遮曰:非不非皆堕二邊。

    既許“非覺非不覺”是心體平等,則說“本無不覺”,說“本覺”,亦與平等義無所失也。

    蓋此“本無不覺說為本覺”者,乃就如如佛性,以明凡聖不二之在纏心體,并不論及體具之覺用,則與體義有何失哉?(如如是平等義。

    此性出纏,即清淨法身也。

    )此兩科文中,如對不覺滅而說為覺,對動息而說不動,對虛相泯而說無相,以及對本無不覺說為本覺,對本無動變說為本寂,對本無虛相說心平等,皆是對待用義。

    故難者疑非絕待體義。

    殊不知用是即體之用,體是即用之體。

    故順用義,則言體即是言用。

    若順體義,則明用即是明體。

    豈可拘文牽義,妄生偏執。

    然世間有文字人,最易犯此病。

    大衆須知:無論講經看經聽經,皆須因言悟性,乃得真實受用。

    若着文字相,雖令辯如懸河,與自性毫無幹涉,即與佛法毫不相應。

    切宜戒之。

    又須知:本性上離四句,絕百非,本無言說,不可思議。

    然為四悉檀故,亦何妨說覺說不覺,何妨思何妨議耶。

    但須離文字即文字,即文字離文字始得耳。

    四悉檀者,悉,普遍義。

    檀即檀那,翻為布施。

    謂普遍法施,成就衆生也。

    蓋如來說法,不外四種:一世界悉檀。

    随順世情,令生歡喜故。

    二為人悉檀。

    對機而說,令起正信故。

    三對治悉檀。

    應病與藥,令得法益故。

    四第一義悉檀。

    說諸法實相,令入聖道故。

    以上廣辨中約覺辨竟。

     (寅)三,釋餘疑。

    四。

    (卯)初,釋執性廢修疑。

    二,釋本有不覺疑。

    三,釋自然因緣疑。

    四,釋無明心性疑。

    今初。

     凡經教中釋疑之文,皆是度人要術,治病良方。

    夫愚者安愚,尚少疑病。

    惟聰明人,疑病最多,且不易治。

    爾諸大德,發起大心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