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第四

首頁
    ,為自度度人故,即須明理除疑。

    譬如知方識病,其病自除。

    此四科文,皆南嶽自設問答,苦心度世之良方也,其谛聽之。

     問曰:若就本無不覺,名為佛者,凡夫即是佛,何用修道為?答曰:若就心體平等,即無修與不修,成與不成,亦無覺與不覺。

    但為明如如佛故,拟對說為覺也。

    又複若據心體平等,亦無衆生諸佛與此心體有異。

    故經偈雲:“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然複心性緣起法界法門,法爾不壞,故常平等,常差别。

    常平等故,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常差别故,流轉五道,說名衆生,反流盡源,說名為佛。

    以有此平等義故,無佛無衆生。

    為此緣起差别義故,衆生須修道。

     上文“明如如佛”中雲:“本無不覺,說為本覺。

    ”此乃依體立說,稱理之談耳。

    聞者不察,自謂己悟本性,我即是佛,何須修證。

    誤矣誤矣。

    此極大極險之病也。

    古德雲:“執性廢修,如貧士拾豪家之券。

    着事迷理,類童蒙讀古聖之書。

    ”此言着事迷理,遠勝于執性廢修也。

    蓋童蒙讀書,雖不明理,果能熟讀,功不唐捐。

    如愚夫愚婦,隻知老實念佛,毫不明淨土義理,然能至誠懇切,決定往生。

    若念至一心不亂,便即暗與道合。

    彼聰明人談玄說妙,自以為深通佛理矣,而胸中橫有唯心自性之說,不着相之見,遂緻佛亦不念,念亦不誠,或雖念而不發願,如此即永無往生之日。

    以視愚人但重事相,居然成就者,相去天淵。

    譬如貧士,拾得豪富财産契券,不覺大喜,據為己有。

    殊不知産屬原主,徒得空券,毫無實益。

    經雲:“如數他家寶,自無半錢分。

    ”此是執性廢修者,覆車之鑒也。

    天台家立“六即”之義,甚為精要,不可不知。

    六即者,所謂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是也。

    衆生本來是佛者,理即佛耳。

    但知名義,是名字即佛耳。

    必須從此進修,由觀行即而至究竟即,方成佛果。

    汝既悟知名義,則悟後正好修行,何雲不修耶?又六即者,若約理言,則六而常即,即本文答中“常平等”義。

    所謂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明乎此,令人不生退屈。

    若約事言,則即而常六,即本文答中“常差别”義。

    所謂流轉名衆生,返源名為佛。

    明乎此,令人不起上慢。

    “流轉”者,随生死流,輪轉五道。

    (天、人、地獄、餓鬼、畜生為五道。

    按五道六道,諸經開合不同。

    開則加阿修羅,曰六道。

    合則攝修羅于天道或鬼道。

    見《唯識樞要》。

    又《法華文句》雲:修羅有二種。

    鬼道攝者,居大海邊;畜生道攝者,居大海底。

    則可攝于鬼、畜二道也。

    故隻曰五道。

    )“反源”者,逆生死流,反溯其源。

    (喻由觀行進修,而至究竟。

    )《起信論》雲“覺心源故,名究竟覺”是也。

    學人明得平等義,尤須明差别義。

    以有此差别義故,所以衆生必須修道。

    若不修道,永遠是衆生,何名為佛耶!若以淨宗念佛法門言之,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所謂理即也。

    聞得一心不亂,信願往生等道理,名字即也。

    發心初念,觀行即也。

    由此念念不已,至于念空真念,則由相似即而達分證即矣。

    總之,事修即理性之事修,理性乃事修之理性。

    切不可執性廢修,自誤誤人也。

     答中,“若就心體平等”雲雲,所謂真如界内,本無生佛之假名,體絕對待,無可言說,但為明如如之體,強為拟對說名覺耳,非謂凡夫即是佛也。

    又複下牒平等義,以起緣起差别義。

    “緣起”者,遇緣而起。

    “法界”者,即理法界,事法界。

    “法爾”者,天然也。

    “不壞”者,理不壞事,事不壞理也。

    “不壞”含有二義。

    以理事不相壞故,則全理成事。

    全事即理,故常平等。

    以理事各不壞故,則理仍是理,事仍是事,故常差别。

    此非人造,實屬天然,故曰“法爾不壞”。

    蓋當下一念心之性,本是随理事法界而起之法門,所以心性常平等常差别也。

     “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是引《華嚴》經偈,以明平等之理。

    然經偈實亦兼約理事。

    蓋此偈本有八句,雲:“心造諸如來,及種種五陰。

    一切諸法中,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

    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既雲“心造”,非事修而何?或謂:心是能造,佛衆生是所造,既有能所,雲何是無差别義?要知心為能造,則佛與衆生為所造。

    佛為能造,則心與衆生為所造。

    (佛造衆生,如随類應現、廣度群品是也。

    )衆生為能造,則心佛為所造。

    各各互為能所,此之為無差别也。

    此義我荊溪九祖辨之詳矣。

     (卯)二,釋本有不覺疑。

     問曰:雲何得知心體本無不覺?答曰:若心體本有不覺者,聖人證淨心時,應更不覺。

    凡夫未證,得應為覺。

    既見證者無有不覺,未證者不名為覺,故定知心體本無不覺。

    問曰:聖人滅不覺故,得自證淨心。

    若無不覺,雲何言滅?又若無不覺,即無衆生。

    答曰:前已具釋。

    心體平等,無凡無聖,故說本無不覺。

    不無心性緣起,故有滅有證,有凡有聖。

    又複緣起之有,有即非有,故言本無不覺。

    今亦無不覺,然非不有,故言有滅有證,有凡有聖。

    但證以順用入體,即無不覺,故得驗知心體本無不覺。

    但凡是違用,一體謂異,是故不得證知平等之體也。

     此中雙問雙答。

    初疑“本無不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