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亦由熏習而成乎?抑始終不改乎?今釋之曰:此之性用,乃是全理成體,全體起用,始終不改之性,非習成也。
蓋佛性稱為大王,大者統攝之義,王者自在之義,性體天然自在,能統攝十法界因果,本非造作文法,豈可習成?非但淨性法界法爾,不由造作,即随染之性,與彼淨性原同一體,亦複法界法爾,不可習成也。
須知約性用言,雖亦有熏習成種義,然必其性本具,方能習成。
如上明能熏亦唯心所具文中,已廣辨之矣。
(未)二,釋有性疑。
問曰:若如來藏體具染性,能生生死者,應言佛性之中有衆生,不應言衆生身中有佛性。
答曰:若言如來藏體具染性能生生死者,此明法性能生諸法之義。
若言衆生身中有佛性者,此明體為相隐之語。
如說一切色法,依空而起,悉在空内,複言一切色中,悉有虛空。
空喻真心,色喻衆生,類此可知。
以是義故,如來藏性能生生死,衆生身中悉有佛性,義不相妨。
問意蹑上文來。
蓋謂佛性大王,義固然矣;但如來藏,即是佛性異名。
既如來藏體具染性,能生生死,非由習成者,但應言佛性之中有衆生,不應複言衆生身中有佛性矣。
釋之曰:所謂如來藏體具染性,能生生死者,此義是明心法之性,能生諸餘染法,則謂衆生在藏體内可也。
而複言衆生身中有佛性者,此語是明藏體為生死相所隐覆(即真如在障意),則謂佛性在衆生身中,亦無妨也。
今以空喻真性,以色喻衆生,如言一切色法,悉在空内;複言一切色中,悉有虛空,兩義并不相妨。
以此類推,則藏性生生死,衆生有佛性,兩語義不相妨,亦可知矣。
譬如此一講堂,堂之内外,空空如也,故說堂在空内,說空在堂内,皆無不可,有何妨礙?虛空無處不遍,可喻心性之無内無外,無在無不在矣。
(未)三,釋立名疑。
問曰:真如出障,既名性淨涅槃,真如在障,應名性染生死,何得稱為佛性耶?答曰:在纏之實,雖體具染性故,能建生死之用,而即體具淨性故,畢竟有出障之能,故稱佛性。
若據真體具足染淨二性之義者,莫問在障出障,俱得稱為性淨涅槃,并合名性染生死。
但名涉事染,化儀有濫。
是故在障出障,俱匿性染之義也。
又複事染生死,唯多熱惱;事淨涅槃,遍足清涼。
是以單彰性淨涅槃,為欲起彼事淨之泥洹;便隐性染輪回,冀得廢斯事染之生死。
若孤題性染,惑者便則無羨于真源;故偏導清升,愚子遂乃有欣于實際。
是故在障出障,法身俱隐性染之名;有垢無垢,真如并彰性淨之号。
此明第二因果法身名别之義竟。
問意謂:衆生有佛性,義固無妨,但立名有濫。
何則?佛者覺也,衆生者不覺也。
諸佛之真如出障,既名曰性淨涅槃,衆生之真如在障,應名為性染生死。
何得概稱為佛性耶?答釋中,具有二義。
一本具淨性義。
二令起淨修義。
自“在纏之實”至“故稱佛性”,明初義也。
“實”者真實性也,即是真如,亦即佛性。
言在纏之真如,體具随緣之能。
今雖随染熏,而作生死,若遇淨熏,即畢竟有出障之能。
既具性淨之能,是故稱為佛性也。
自“若據真體”至“并彰性淨之号”,明次義也。
此中複分為二。
先約體具二性,以明在障出障,并得名淨名染。
後約恐濫化儀,以明彰淨匿染,為欲令起淨修。
蓋約真如本體言,平等一味,本無涅槃生死,有何染淨之差?而約體具性用言,則衆生作生死時,不妨體具淨性之能;諸佛作涅槃時,不妨體有染性之用。
故無論在障出障,并得名為性淨涅槃,名為性染生死。
然而生佛概稱佛性者,以生死名涉事染,恐濫教化之儀,故不言耳。
要知諸佛分上,說淨、說染、說涅槃、說生死,毫無關系。
衆生則不然。
聞說本具佛性,則心生歡喜,而遍體清涼;聞說性染生死,則心生恚怒,而反增熱惱。
是故單彰性淨者,為欲令彼顧名思義,厭生死修泥洹也。
(泥洹即涅槃,不生不滅之義。
)若說性染,何益之有!又須知衆生愚惑,處處生著,若聞出障亦有性染之用,而不知諸佛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謂染用者,乃是不起道場,随類應現。
以不知故,便謂真堕輪回,濫同凡夫,我何羨于真焉?故必偏舉清涼升進之名義導之,彼乃欣欣然發心修證于實際矣。
(真源者,所謂“覺心源故,名究竟覺”是也。
實際者,實際理地也。
皆自性清淨心之異名。
)以是義故,無論在障出障,俱隐性染而名為法身;無論有垢無垢,并彰性淨而說為真如也。
是故吾輩欲弘揚佛化,勸導世人,必稱善哉善哉,令生歡喜,然後婉言曲喻,以引導之。
若說佛理,尤宜圓滿,無漏無偏。
且對淺人,亦不可遽談深理也。
為善知識者,不可不知。
末句,總結。
(巳)三,明真體在障出障之理。
分二。
(午)初,正明。
二,釋疑。
初中三。
(未)初,明體性本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