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四

首頁
    殊;就體談真,本無無染有染之異。

    即是平等實性,大總法門,故言真實性。

    問曰:既言有垢淨,亦應稱無垢染。

    答曰:亦有此義。

    諸佛違用,即是無垢染。

    但為令衆生舍染欣淨,是故不彰也。

     依熏約用故有殊者,此釋所以名為有垢無垢,乃就修德言也;就體談真本無異者,此釋所以皆稱為淨心,乃就性德言也。

    既無論有垢無垢,同此一體,則此體,即是平等不二之真實本性,故名為“真實性”。

    此性豎窮橫遍,能攝能生,故曰“大總法門”。

    問曰:自心本具染淨性用,既是有垢可言淨心,亦應無垢得稱染心。

    今有垢無垢,皆名淨心,何耶?答之曰:諸佛倒駕慈航,随形六道,可名為染;然雖示違用,而在塵不染,可稱無垢。

    則汝無垢染之說,亦許有此義也。

    但今欲教化衆生,返妄證真,須令舍染欣淨。

    由是義故,不言染名,單彰淨德耳。

    此義,具如上明因果法身中廣辨。

     (壬)二,别辨依他性。

    二。

    (癸)初,标章。

    二,各釋。

    今初。

     二明依他性者,亦有二種。

    一者,淨分依他性。

    二者,染分依他性。

     即此凡聖同具之真實性體,以不覺自動故,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業識。

    若約其體而言,即是有垢淨心。

    若約相論,則在障之真、依熏淨顯者,為淨分依他性。

    能障之妄、依熏染現者,為染分依他性也。

     (癸)二,各釋。

    即為二。

    (子)初,釋淨分依他。

    二,釋染分依他。

    初中二。

    (醜)初,正釋。

    二,料簡。

    今初。

     清淨分依他性者,即彼真如體具染淨二性之用,但得無漏淨法所熏故,事染之功斯盡,名為清淨。

    即複依彼淨業所熏故,性淨之用顯現,故名依他。

    所現即是所證三身淨土,一切自利利他之德是也。

     何謂清淨依他?釋之曰:真如本體,具有染淨二性用。

    但因在障之真,得淨法熏之,事染都盡,故名“清淨”。

    而淨用之能顯現,實依淨業所熏,故曰“依他”。

    “無漏淨法”者,貪瞋癡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流注不絕,名之為漏。

    又煩惱能令人漏落于五道,亦名為漏。

    若修戒定慧,得離煩惱,是為無漏清淨之法。

    “三身四淨土”者,依一心之妙體,證清淨法身,常寂光土;依一心之妙相,證圓滿報身(開之為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實報、方便二土;依一心之妙用,證千百億化身,凡聖同居淨土。

    法身自受用報身,常寂光土,為自利德;他受用及應化身,實報等土,皆利他德也。

     (醜)二,料簡。

    又二。

    (寅)初,約性染義對簡。

    二,對真實性料簡。

    初中三。

    (卯)初,正明性染有用。

    二,釋其名清淨分。

    三,釋其名分别。

    今初。

     問曰:性染之用,何謂由染熏滅故,不起生死?雖然,成佛之後,此性豈全無用?答曰:此性雖為無漏所熏故,不起生死。

    但由發心已來,悲願之力熏習故,複為可化之機為緣熏,示違之用,亦得顯現。

    所謂現同六道,示有三毒,權受苦報,應從死滅等,即是清淨分别性法。

     問意謂:性染既是本具,何謂染熏息故,不起生死之事?事染既是都盡,何以成佛之後,複現示違之用?此由未達聖凡權實之辨,故來斯問。

    當知此之染性,由為無漏淨法所熏,淨用顯現故,實不起生死染事。

    然複由發心修行以來,内以悲願之力為因,外以可化之機為緣,以此因緣熏習,亦得權現示違之用也。

    “所謂”下,謂約所現之違用言,如現同六道等,即是下文所說之清淨分别性法。

    此明雖名為違用,實乃清淨分别性度生之法門耳,豈同凡夫實有事染乎?“現同六道”者,如應以人天身得度者,即現人天身而度之;應以三惡道身得度者,即現三惡道身而度之。

    “示有三毒”者,如華嚴會上,妙德女示貪、無厭足王示瞋、婆須蜜女示癡之類。

    “權受苦報”者,如世尊權巧示受馬麥等報。

    “應從死滅”者,如世尊應化身,雙林入寂,非滅現滅。

    此皆為衆生故,權現違用也。

     (卯)二,釋其名清淨分。

     問曰:既從染性而起,雲何名為清淨分?答曰:但由是佛德故。

    以佛望于衆生,故名此德以為清淨。

    若偏據佛德之中論染淨者,此德實是示違染用。

     上來所明權實之理,未能了達,複興此問。

    意謂既是違用,乃從染起,雲何名為清淨分?釋之曰:上雲“現同六道,示有三毒”,可知佛是大權示現耳,豈從染起?須知示違之用,但由諸佛同體大悲,度生大願,清淨妙德中流出,非同凡夫起惑造業,因業招報。

    故以佛德望彼衆生,彼乃染業沉淪,可稱染濁;此由淨德權現,故名清淨也。

    “若偏據”下遮難。

    難曰:既是清淨,雲何複稱染用?故遮而釋之曰:雖是淨德之用所顯,以其示現六道三毒,故稱染用。

    須知染之為言,乃偏就佛德中,論其染淨耳,豈可濫同凡夫。

     (卯)三,釋其名分别性。

     問曰:既言依他性法,雲何名為分别性?答曰:此德依于悲願所熏起故,即是依他性法。

    若将此德對緣施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