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染性即是淨性更無别法”句,明其所以也。
蓋染淨同依心性而起,故曰“即是”,曰“更無别法”。
須知心中本無染淨,而具随染淨緣之能,無以名之,姑說為有染淨二分耳,豈染外更别有淨,淨外更别有染哉!
結前染分文中,“由此”者,由此心性随緣之義也。
“心性為彼業果染事所依”者,結前随染。
蓋由此心性随染,故為染事所依。
既為染事所依,所以生死流轉。
“生死依如來藏”者,正明染淨同依一心更無别法之義。
“即是法身藏”者,兼明二名名異實同,以二名皆以性具染淨義而立故也。
自“又此心體”下,釋淨分功能依止,尋文可知。
“無量染法”者,心體為見思塵沙無明煩惱,及業苦等障所覆,故曰“無量”。
“過恒河沙”者,恒河之沙絕細,其數無量。
經中凡言恒河沙,皆喻無量數。
“過”者,超過也。
“無漏”者,圓滿之意。
上用“雖”字,下用“即複”字,乃顯随緣不變之義,所謂性淨不改也。
此之淨性,本來具有無量無漏淨法功德,故曰“性功德法”。
夫吾輩凡夫在染之時,其一心中複有超過無量數之圓滿淨性功德,當下即是,一念具足者,所謂“理具三千”也。
自發覺初心以後,以淨業熏之,如四谛、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乃至慈悲喜舍、六度、十八不共等,所謂“事造三千”也。
然淨業無量,可以福慧二字赅之。
以為此淨業所熏故,性淨漸顯。
此等淨性,複能攝此淨熏,顯現淨用,而成佛果。
然此本具之無量性淨功德,及持現之功能事用,亦實皆同依一心而立,與心不一不異也。
末句結成。
此約淨分結法身義。
若對染分言,此為出障之法身,即清淨法身、妙極法身也。
(子)五,釋如來藏。
問曰:雲何複名此心為如來藏?答曰:有三義。
一者,能藏名藏。
二者,所藏名藏。
三者,能生名藏。
所言能藏者,複有二種。
一者,如來果德法身。
二者,衆生性德淨心。
并能包含染淨二性,及染淨二事,無所妨礙,故言能藏名藏。
藏體平等,名之為如。
平等緣起,目之為來。
此即是能藏名如來藏也。
第二所藏名藏者,即此真心,而為無明殼藏所覆藏故,名為所藏也。
藏體無異無相,名之為如。
體備染淨二用,目之為來。
故言所藏名藏也。
第三能生名藏者,如女胎藏,能生于子,此心亦爾。
體具染淨二性之用,故依染淨二種熏力,能生世間出世間法也。
是故經雲“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又複經言“心性是一,雲何能生種種果報”,又複經言:“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而生”也。
故染淨平等,名之為如。
能生染淨,目之為來。
故言能生名如來藏也。
“有三義”者,謂如來及藏,各有三義。
初明能藏義。
如來修圓性顯,故約果德法身以明能藏。
衆生有性無修,故約性德淨心以明能藏。
“果德”者,法身、般若、解脫,為如來果上三德。
“性德”者,正因、了因、緣因三佛性,為衆生性具三因。
今言果德因心,并能包含染淨二性二事。
蓋如來具淨性故。
所以常樂我淨而顯相好莊嚴。
具染性故。
所以能入六道而現随類應身。
衆生具淨性故,所以能發覺除妄證真;具染性故,所以能起惑、造業、招苦也。
平等心中,隐含二性,對緣即應,非一非異,是之謂“無所妨礙”。
此明“能藏名藏”之義。
又能藏之體,聖凡平等,即名為如。
随緣生起,事用繁興,故名為來。
此明約能藏義名為如來之所以也。
次明所藏義。
上以真心為能藏,染淨為所藏,此以無明為能藏,真心為所藏。
謂之“藏”者,卵内生機,具足飛騰之性,孵化即出。
喻染中真體,具足恒沙功德,熏習即顯。
此明“所藏名藏”之義也。
“藏體無異無相”者,謂雖曰真心為無明妄想所覆故,名為所藏,然非真心體别有異,體别有相。
何則?全妄即真,故無所異;全真起妄,故别無相也。
以其無異無相,故名為如。
即此所藏之體,備具染淨二用,目之為來。
此明約所藏義名為如來之所以也。
三明能生義。
以胎藏喻心體,以子喻染淨之用。
胎藏以孕育功能,能生于子,喻心依染淨熏力,能生世出世間之法。
是故下引《楞伽》、《華嚴》、《觀無量壽》三經證之。
“善不善因”者,言其能生善惡業報也。
“心性是一”,是不變體。
“能生種種果報”,是随緣用。
“正遍知海”者,言如來正知,豎窮橫遍,如海之無底無涯。
“從心想生者”,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此明能生名藏之義。
染淨依心,心本平等為如。
染淨之用,唯心能生為來。
此明約能生義名為如來之所以也。
(子)六,釋法界。
問曰:雲何複名淨心以為法界?答曰。
法者,法爾故。
界者,性别故。
以此心體,法爾具足一切諸法,故言法界。
“法界”二字,或約理體,或約事用,諸家釋義不同。
以理事融通,性修不二,故可作種種釋也。
如通常釋“法”曰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