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淨心縱不自知,然以本具寂照之心,豈不知彼妄念?知念即息,何用熏為?因更問曰:即以念言,念不離心,心但息念,即成寂照。
何故要為智熏,寂照始顯耶?此則由于心識粗浮,故見事太易也。
答之曰:無始無明,覆汝淨心。
夫無明者,即不覺也。
心既不覺,雲何息念?是故欲其念息,必無明滅;欲滅無明,必須無塵智熏耳。
上來名言問難,皆由不了性修之同異,能所之對待,遂緻籠統颟顸若此。
蓋其平日盲修瞎煉,自以為是,未遇明師,故爾堅執。
下即自陳其暗證之狀矣。
(癸)二,破暗證。
又二。
(子)初,問。
二,答。
今初。
問曰:我今不觀境界,不念名義,證心寂慮,泯然絕相,豈非心體寂照真如三昧?
但以專心在此不念故,即以此不念為境。
意識為此境所系故,于餘境界無容攀緣。
是故惑者不知此事,便謂于諸法無複攀緣。
遂更深生寶玩,将為真法,是以策意相續不休。
以晝夜久習熟故,不複作意,自然而進。
但不覺生滅常流,剎那恒起,起複不知。
無明妄想,未遣一毫。
又不解自身居在何位,便言我心寂住,應是真如三昧。
作如是計者,且好不識分量也。
雖然,但以專心一境故,亦是一家止法,遠與無塵之智為基,近與猿猴之躁為鎖,比彼攀緣五欲、遊戲六根者,此即百千萬倍為殊為勝。
但非心體寂照真如三昧耳。
是故行者為而不執,即是漸法門。
若欲成就出世之道,必藉無塵之智也。
此科正是道破病根所在。
謂彼之不作意念諸法者,乃是初則專心作意,在此“不念”二字。
即以此不念,為其境界。
意識為此境所系故,便于其餘境界,無容攀緣。
“無容”者,謂非觀知境虛,自不攀緣,乃意識系于不念之一境,無暇及止耳。
惑者不察,便謂已于諸法無複攀緣矣。
遂深生寶貴,視為真實究竟之法。
由是晝夜鞭策,作意相續。
以晝夜久久習熟之故,即能不須作意,自然相續。
故從表面視之,似乎無念,實則念念生滅,遷流如常,剎那剎那,恒起不息。
何以故?以其系緣一境,若非念念相續者,意識早系不住,而趣外奔逸矣,但彼不自覺耳。
彼既不覺,所以起複不知,而謂不作心念諸法,故念不起耳。
由此觀之,無明妄想,曾未遣得一毫。
乃不解教義,不知身居何等,便颟顸計為妄想已滅,我心寂住,應是真如三昧,不知盲修暗證,全是按捺功夫。
所謂心境俱暗,堕入黑山鬼窟裡作活計者。
竟以妄為真,作如是計較,真不知分量之大妄語也。
“雖然”下,縱許之詞。
謂上來所說,雖非真實究竟,然亦可作為方便。
以其專心一境,亦是一種修止之法,遠則可與無塵之智為基礎,近則可與猿猴之躁為羁鎖。
猿猴喻意識妄情,妄情紛動,躁如猿猴,今既系于一境,故曰為鎖也。
視彼攀緣五欲(财、色、食、名、睡,為五欲也)、遊戲六根者,此即功德殊勝,過彼百千萬倍。
然若以為即是心體寂照真如三昧,則誤之遠矣。
(按位登初住以上之菩薩,為分證真如三昧。
若心體寂照體證真如,乃是佛位。
)由是之故,修此行者,若不執為聖境,亦是漸修法門。
若欲修出世道,了脫生死,必轉意識為無塵智,方能成就也。
或曰:念佛求生極樂,亦是專心一境,與此何如?當知二者大不同也。
一是以不念為境,故是迷闇之法。
一是以彌陀之大悲大願,相好光明,及極樂莊嚴為境。
此即随順真如義,随順大智慧光明義,随順無量無漏性淨功德義,過彼以不念為境者,豈止百千萬倍,乃至非算數譬喻所能為計,二者豈可相比哉!又念念在佛,即不止之妙止也。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即不觀之妙觀也。
如是念茲在茲,信深願切,塵想脫落,便是無塵之智。
故一生極樂,便登不退,即初住位也。
所以淨土法門,稱為勝方便、異方便,以其功德殊勝,異于餘法也。
此理不可不知。
(辛)三,總結。
此明止觀依止中,以何依止竟。
上标五番建立中,第一止觀依止訖。
初句,結以何依止。
次句,總結第一大科也。
(校上來原本卷十三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