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中轉,豈是利益衆生之本旨?所以必須遣其執心曲見,俾得返觀内照,銷歸不生滅之自性上,故曰“無實”耳。
不可誤認住持三寶一切佛事,無有實益,可以輕忽視之。
此義尤不可不知也。
末句,結成。
(壬)二,約依他性。
第二依他性中止觀門者,謂因前止門故,此中即知諸佛淨德,唯心所作虛權之相也。
以不無虛相緣起故,故得淨用圓顯,示酬曠劫之熏因。
即複對緣攝化故,故得澤沾細草,表起無邊之感力。
斯乃淨心緣起,寂而常用者哉!作此解者,名為觀門。
依此觀門作方便故,能知淨心所起自利利他之德,有即非有,用而常寂。
如此解者,名為止門。
此止及觀,應當雙行,前後行之亦得。
初明從止入觀。
前止門中,既能觀知無實,唯是心作,即是知得諸佛淨德之用,為淨心權現之虛相,故曰“此中即知”。
但前是遣除實執以明止,今複研窮虛相以明觀,是為從止入觀也。
“曠劫”指發心以來。
“熏因”即前依他境界中所謂無漏淨法所熏,及悲願之力熏習。
“虛相緣起”,即是淨用圓顯。
緣起之淨用虛相,即是三身淨土一切自利利他之德。
“對緣攝化”,專指利他,故曰“表起無邊感力”,謂攝化德用,起于無量衆生機感之力也。
據前文,應有大悲大願之熏,因已攝入“熏因”二字,故此處但言感力。
“澤”喻淨用之德。
“細草”喻衆生之機。
衆生皆有佛性,即皆有感力也。
以觀慧解知虛相緣起,起于淨心,故曰“斯乃淨心緣起”。
淨心為本寂,緣起成大用,故曰“寂而常用”。
次明止門中,“依觀門作方便”者,觀門能知淨心緣起,便是入止之方便。
因既知由淨心而緣起,便能解知淨心為能起,緣起二利之德為所起。
既是所起,便為“有即非有”。
以其有即非有,故曰“用而常寂”也。
上來觀止二門中,“即知”“能知”兩“知”字,是能觀之慧。
其餘文相,雖多約所觀境言,須知所觀境,既全在能觀慧中觀照,則其解知諸佛淨用,是由淨心緣起、有即非有者,便是不執虛相。
故凡說所觀境處,即是說觀慧也。
此是大師說法巧妙處。
故即結之曰:作此解者名為觀門。
如此解者名為止門。
止觀雙行、前後亦得者,随根性利鈍而有不同。
其餘各性止觀二門,例此可知,不惟清淨依他性為然也。
今獨于此處标示者,因行人若能止觀雙行,利益更大,但恐鈍根,未易領會。
而此中所舉寂而常用、用而常寂二義,較易會通,若于此中透過,則于止觀雙行之理,便可一以貫之矣。
(壬)三,約真實性。
次明真實性中止觀門者,謂因前止行故,即知諸佛淨德,唯是一心,即名為觀。
複知諸佛淨心,是衆生淨心,衆生淨心,是諸佛淨心,無二無别。
以無别故,即不心外觀佛淨心。
以不心外覓佛心故,分别自滅。
妄心既息,複知我心佛心,本來一如,故名為止。
此名真實性中止觀門也。
前止行中,觀知虛權之相,有即非有,即是解知諸佛淨德,唯是一心,故曰“即知”。
但前止門中,重在遣除虛相,今則重在觀照心體,故名為觀。
“複知”下從觀入止也。
謂複就唯是一心,加以研窮,諸佛既無心外之淨德,衆生豈有心外之佛心?由此可知,諸佛淨心,衆生淨心,無二無别矣。
文中既曰“諸佛淨心,是衆生淨心”,複曰“衆生淨心,是諸佛淨心”,文相似同,實則反複重言之者,即各具有深義。
須知諸佛已體證真如,衆生則在依他分别中。
然今于虛相既除、觀照心體時,既不可于真心上,起橫執之真,是故今雲“諸佛淨心,是衆生淨心”者,即是前染分真實性第一重止觀中“遣其執無”之意,所謂妄空非實、除妄空以明止也。
複雲“衆生淨心,是諸佛淨心”者,即前第二重止觀中“遣其執異”之意,所謂即僞是真、息異執以辨寂也。
既知妄空非實,即僞是真,故曰“無二無别”。
“以無别故”至“分别自滅”四句,是明其既知無二無别,不于心外觀佛淨心,複知能覓之心即是淨心,則執無執異之心并息矣,故曰“分别自滅”。
“妄心既息,複知我心佛心,本來一如,故名為止”者,謂上來雖不于心外覓佛心,然尚有一心之相當情,至此乃徹底大悟,本來如是,則并一心之相亦無之矣。
既無能觀,亦無所觀,唯一真如,圓明顯現。
所謂彌勒如衆生如,一如無二如,是之謂平等一如。
此即前第三重止觀中所謂“久久修習,無明妄想習氣盡故,念即自息,名證真如,亦無異法來證,但如息波入水,即名此真如為大寂靜止門”是也。
下通簡中亦雲:“我心佛心,平等一如。
”即是一轍入修滿足。
以是之故,名為清淨真實性止門也。
末句,結成。
(校上來原本卷十六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