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九

首頁
    理,謂回其事修,達于理體。

    三回自向他,謂回己功德,普利一切。

    所有禮拜供養等,無論作何行門,皆應如是回向,則功德增勝矣。

    如通常所誦回向文雲“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回因向果也。

    “上報四重恩”乃至“同生極樂國”,回自向他也。

    曰“莊嚴佛土”,曰“發菩提心”,即顯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圓融理體,回事向理也。

    “當作是念”者,當念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也。

    須知諸佛如來,是正遍知海,大慈悲海。

    一切衆生,本來皆在諸佛心内,故衆生心想佛時,諸佛如來即入衆生心想中。

    所以我之供養乃至發願,一切諸佛無不悉知悉受。

    作是觀念,便是起深信解。

    如是信解,是真禮佛。

    如是禮佛,則十方不離當處,三世不離一念,一切如來如對目前,其功德不可思議矣。

     (己)二,喻。

     猶如生盲之人,于大衆中,行種種惠施。

    雖不見大衆諸人,而知諸人皆悉見己所作,受己所施,與有目者行施無異。

     為遣疑故,而來此喻。

    疑雲:諸佛悉知悉受,心想如是耳,未能親見也。

    遣之曰:何必見而後知其然哉!譬如盲人,于大衆中廣行檀施時,彼諸大衆,實見所作,實受所施。

    盲人心中,既已了了而知,則與有目人行施時何異,初何待于見乎?“生盲”,喻行者無始以來無明覆障。

    又“目者”,喻開佛知見諸大菩薩也。

     (己)三,合。

     行者亦爾。

    雖不見諸佛,而知諸佛皆悉見己所作,受我忏悔,受我供養。

    如此解時,即是現前供養與實見諸佛供養者,等無有異也。

    何以故?以觀見佛心故。

    佛心者,大慈悲是也。

     生盲行施時,既能心知,故眼雖不見,而與能見者同。

    行者亦然。

    供養忏悔時,雖不見諸佛,而心中則了了能知。

    雲何知之?蓋知一切諸佛,大慈大悲,憐憫我攝受我故。

    如是信解,是能觀見佛心矣。

    以見佛心故,則供養時,便知諸佛現在其前。

    故曰“即是現前供養”。

    此與諸大菩薩實見諸佛供養者,等無有異。

    文中“即是”,原誤“即時”。

    然上文雲悉見悉受,正明其即是現前。

    因即是現前,故與實見者無異。

    且下科雲“亦是”,與此中“即是”正相應也。

     (戊)二,假想觀。

    分二。

    (己)初,佛身觀。

    二,供具觀。

    初中二。

    (庚)初,直示。

    二,釋疑。

    今初。

     又若能想作一佛,身相嚴好,乃至能得想作無量諸佛,一一佛前,皆見己身供養禮拜者,亦是現前供養。

    何以故?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

     對實事言。

    謂并無佛像,心中想作一佛;亦未禮拜,心中想作禮拜等也。

    此假想觀道理,下釋疑中詳言之,極為精妙。

    其行法之善巧,尤便行者。

    因凡夫所想,無非攀緣名利,起貪瞋癡。

    若不能六時行道者,于正課外,修假想觀,可除妄想,一也。

    又遇病時,或在旅次,不能修實事觀時,修此觀門,可免曠廢,二也。

    但不可誤會修此即足,竟廢實事耳。

    須知假想實事,既俱重在修觀,則凡假想觀文中所明之理,即通于實事觀,非專約假想言也。

    總之,假想觀,是全理以成事。

    實事觀,是即事而顯理。

    理事必須融通,是故行者應既修假想,更修實事。

    修實事時,并修假想。

    如此理事雙融,觀行尤易成就,方與大師并立二種觀門之本旨合也。

    此理必應知之。

     “身相嚴好”者,“身”謂應身。

    凡夫心想劣,隻能先觀應身也。

    “相”者三十二相。

    “好”者八十随形好。

    “嚴”者莊嚴。

    謂先想一佛,相好莊嚴,繼想己身,在于佛前,供養禮拜,須一一與實事無異。

    乃至想作遍滿法界無量諸佛,一一相好莊嚴,一一佛前,皆有己身供養禮拜也。

    念佛人最好即想阿彌陀佛,最好依《十六觀經》,先觀丈六或八尺紫金色身,在七寶池上,寶蓮花中,圓光化佛,相好莊嚴,具如經說。

    須知觀想佛身,當知所從,則易成就。

    有觀見一佛時,即觀見無量諸佛。

    不必貪多,令觀難成也。

    如《觀經》雲:“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

    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

    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此數句經文,修假想觀者,不可不知。

    亦是現前供養者,謂不但前一番,即今番假想觀成就時,亦與親在佛前供養無異,成就者一一明了如對目前也。

     “何以故”下,引《觀經》證成。

    “是心作佛”者,明其修功。

    “是心是佛”者,明其性具。

    蓋作乃全是而作,所謂全性起修也;是乃全作而是,所謂全修在性也。

    是故經言:“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又雲:“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皆是顯此性修不二之理也。

    此中引之者,謂既佛是心作,心即是佛,可知假想若成,無異現前見佛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