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曰:唯然大德。
願無憚勞,為說大乘行法。
謹即奉持,不敢遺忘。
外人,即前第一番請法之人。
然前曰有人、今曰外人者,何故?前不知其為何等人,故泛稱有人。
今彼請問大乘行法,乃是由外向内之人,故稱外人。
并非貶其為旁門外道。
須知外字普赅凡聖,若其未悟三谛融通妙理,則心遊理外,雖證阿羅漢辟支佛聖果,亦名外人。
雖是凡夫,而已了得此理者,即非外人。
即别教十住十行十向菩薩,亦外人也。
何以故?因其先空次假後中,次第曆别而修,不了圓融妙理故。
蓋凡心有内外者,皆名外人。
是故能知心外無法,萬法緣生,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圓融,此名字位内人也。
依此起行,觀行位内人也。
從修而悟,相似位内人也。
如諸大菩薩,如理親證,乃分證位内人。
佛為究竟位内人。
此内外之分也。
唯然者,敬諾之詞。
大德者,褒贊之稱。
說大乘行法,甚不易易,故曰願無憚勞。
既曰大乘,又曰行法,可見請法者,非僅欲聞大乘之名,乃願得大乘之法門而實行耳。
末二句,至誠之極。
謹字,即表顯其至誠。
即者,聞斯行之,不敢稍懈。
奉者,奉以自度。
持者,持以度人。
可見此人便是菩薩心腸,大乘根器。
不敢遺忘者,非但不忘所說之法,亦不敢忘其說法之恩也。
(丁)次,答。
沙門曰:善哉佛子!乃能發是無上之心,樂聞大乘行法,汝今即時已超二乘境界,況欲聞而行乎?然雖發是勝心,要藉行成其德。
但行法萬差,入道非一。
今且依經論,為子略說大乘止觀二門。
依此法故,速能成汝之所願也。
善哉佛子,贊歎之詞。
先用善哉二字以慰其心。
能請大乘行法,又能謹即奉持,故善而稱之曰佛子。
下數句,正明佛子之義。
無上心者,菩提心是。
即大悲心也。
惟菩提心稱為無上。
試觀世人,莫不但求自利而不利他,發此大心,實為甚難。
此人乃能發心擔荷大法,豈非大悲心乎?惟大悲心能拔衆生之苦,故曰無上。
發菩提心,必克菩提之果,為佛親種,堪紹佛位,故稱之曰佛子也。
樂者,歡喜也。
樂聞大乘行法,正明其能發無上之心。
二乘者,羅漢、辟支是。
二乘人于菩薩法,無好樂心。
故能發大心,即超二乘。
即時已超者,言即此發心之時,已超過矣。
雲何即超?如是因,如是果,因果不外一心。
所以發此因心,即超二乘。
夫但能發心,并未進修,即已超過,況聞即行之?則超過二乘多多矣。
勝心,即無上之心。
要,必也。
藉,仗也。
德者,三谛之理。
未修成,謂之理,即俗谛、真谛、中谛是也。
已修成,謂之德,即俗谛成解脫德、即真谛成般若德、即中谛成法身德是也。
願如海,必須行如山,方能成就其願,故言必仗修行以成其德。
萬差者,方便有多門也。
行門既有萬差,故入道非止一途。
有從空門入者,有從假門入者,有從雙亦門入者,有從雙非門入者。
每教有四門,四教即十六門。
引而伸之,其數無量,故曰萬差非一。
必依經論者,示其言不越軌,所謂“佛祖言說,皆是一鼻孔出氣”是也。
略者,要略也。
略說者,大乘行門,具有萬差,今則惟說止觀,故曰略。
所以惟說止觀者,以此法門能生一切法、攝一切門故。
又大乘止觀法門,經論廣備,今則說其綱要,故曰略。
又廣作分别,尚在後文,此處但略開示名義耳,故曰略也。
依此修習,不離當念可以成德,故曰速能成汝之願。
如大師于一夏中,即修成六根清淨位次,即是速能成願榜樣。
(丙)三,标示止觀。
又二。
(丁)初,問。
次,答。
今初。
外人曰:善哉願說。
充滿我意,亦使餘人展轉利益,則是傳燈不絕,為報佛恩。
善哉願說,歡喜踴躍之詞。
展轉,有橫、豎二義。
由一傳十,由十傳百,普遍無邊,此橫也。
師弟父子,遞相傳說,盡未來際,此豎也。
若能展轉相傳,則利益大矣。
佛法,乃佛之心燈。
聞此法門,自得利益,欲他亦得利益,是為以心印心,即是傳燈不絕。
燈絕則不能展轉利益矣。
今之願展轉利益,燈燈相傳者,何故?為報佛恩故。
佛以說法度生為事,惟傳佛法,能報佛恩耳。
(校上來原本卷一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