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第十

首頁
    包納大法?答曰:若攝第一義谛,真如平等,實無差别。

    不妨即寂緣起,世谛不壞而有相别。

     聖既得理,應不見有分别之相。

    今以小容大,是大小之相曆然,何謂得理耶?不知中道第一義谛,諸法即是真如,平等平等,無相無不相。

    故聖人即寂即照,不妨不變随緣,而不壞世間差别之相。

    此正聖人之得于理也。

    蓋大無大相,小無小相,聖人原無分别。

    有分别者,正汝之情執耳。

    世谛即是俗谛。

    “世谛不壞”,猶言不壞世間相。

     (申)三,破世谛差别疑。

     問曰:若約真谛,本無衆相,故不論攝與不攝。

    若據世谛,彼此差别,故不可大小相收。

    答曰:若二谛一向異體,可如來難。

    今既以體作用,名為世谛,用全是體,名為真谛,甯不相攝。

     甚矣凡夫之處處著也!初則計凡聖不同,次則計性相有異,今又計體用不融。

    問曰:約真谛言,本無衆相,即不必論攝與不攝。

    約俗谛言,事相有别,即不可言大小相收。

    不知真俗二谛,假名有二,本體是一。

    蓋全真谛之理,成世谛之用;全世谛之用,即真谛之理,二谛本來融通。

    若二谛一向不融者,汝生疑難可也;既是全體起用,名為世谛,全用即體,名為真谛,豈不可論相攝乎? (申)四,破世谛攝事疑。

     問曰:體用無二,隻可二谛相攝。

    何得世谛還攝世事?答曰:今雲體用無二者,非如攬衆塵之别用,成泥團之一體。

    但以世谛之中,一一事相,即是真谛全體,故雲體用無二。

    以是義故,若真谛攝世谛中一切事相得盡,即世谛中一一事相,亦攝世谛中一切事相皆盡。

    如上,已具明此道理竟,不須更緻餘結。

     此又執理事而疑事事也。

    問曰:體用無二,隻可言二谛相攝。

    何得偏就世谛,而雲事事相攝耶?不知體用無二者,非如泥團之與衆塵。

    夫攬(集合也)塵成團,似乎無二矣;然泥團是集衆塵而成,非一塵能成。

    真谛之體,固攝世谛之一切事相,然而舉世谛中之一事,亦莫不具足真谛全體。

    如舉一事,舉一一事,亦複如是具足真谛全體,非具少分。

    是之謂體用無二。

    以是義故,真谛既攝一切事相得盡,複一一事相,莫不具足真谛全體。

    故一一事相,各攝一切事相得盡也。

    如上來所說毛孔事像等,已具明此理,勿須更疑矣。

    須知世谛當體即空,所以一一事相,互不相乖。

    譬如虛空,不拒諸相發揮,故諸相亦不互拒發揮也。

    此中以泥團喻真谛,以衆塵喻世谛,乃是異喻,故曰“非如”。

    蓋就泥團衆塵克實論之,實為合衆塵之别質,成泥團之幻用。

    而今雲攬衆塵之用,成泥團之體者,蓋約貌似為言耳。

     (申)五,破濫同神我疑。

     問曰:若言世谛之中一一事相,即是真谛全體者。

    此則真心遍一切處。

    與彼外道所計,神我遍一切處,義有何異耶?答曰:外道所計,心外有法。

    大小遠近,三世六道,曆然是實。

    但以神我微妙廣大,故遍一切處,猶加虛空。

    此即見有實事之相,異神我;神我之相,異實事也。

    設使即事計我,我與事一。

    但彼執事為實,彼此不融。

    佛法之内,即不如是。

    知一切法,悉是心作,但以心性緣起,不無相别。

    雖複相别,其唯一心為體,以體為用,故言實際無處不至。

    非謂心外有其實事,心遍在中,名為至也。

     西竺有一種黃發外道,為九十六種外道中最高者,立二十五谛。

    谛者,謂其理真實也。

    第一為冥谛。

    第二十五為神我。

    神我為其主要之義。

    蓋計諸法從冥谛生,而神我即受用諸法者也。

    因彼初用苦功,遏捺六識妄想,返入七識,以為功已究竟,即執八識之見分為我。

    見此我微妙廣大,能遍于一切山河大地,(此即八識之相分。

    )因以為神,故名為神我也。

    又外道神我之計,複有二别。

    一者計異物是我。

    謂物我雖異,我能遍于一切物也。

    二者計即物是我。

    謂遍處是物,即遍一切處是我也。

    此等外道,如不謗佛,死後生非非想天,報終仍入輪回。

    大師恐人不了一一事相,即真谛全體之理,疑為真心遍一切處,與神我遍一切處,義無有别,則濫同外道,為害不淺,因設為問答而破之。

    須知外道所計,或我遍一切,或我與事一,皆是執事相為實有,心外取法。

    佛法不然。

    知境是虛,彼一切法,悉是心作。

    雖以心性緣起,不無事相差别,實則唯以一心為體,因是全體起用,故曰“實際無處不至”。

    文雲:“非謂心外有其實事,心遍在其中,名之為至。

    ”正明其與外道之心外有法,計為神我遍一切處者,大不相侔也。

     (午)二,以事巧示。

    二。

    (未)初,許示。

    二,正示。

    今初。

     此事用相攝之義難知。

    我今方便,令汝得解。

    汝用我語不?外人曰:善哉受教。

     此真大師之善巧方便也。

    事事無礙,不必高推聖境,即在凡夫日用之間,随處可見。

    惜乎凡夫迷而不知耳。

    “用”者,猶言信用。

     (未)二,正示。

    二。

    (申)初,示大小相攝相即。

    二,示時劫相攝相即。

    今初。

     沙門曰:汝當閉目,憶想身上一小毛孔,即能見不?外人憶想一小毛孔已,報曰:我已了了見也。

    沙門曰:汝當閉目,憶想作一大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