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則不暇。
”
【注釋】
①方人:評論、诽謗别人。
②賜也賢乎哉:疑問語氣,批評子貢不賢。
【譯文】
子貢評論别人的短處。
孔子說:“賜啊,你真的就那麼賢良嗎?我可沒有閑工夫去評論别人。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别人不知道自己,隻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
子曰:“不逆詐①,不億②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注釋】
①逆:迎。
預先猜測。
②億:同“臆”,猜測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不預先懷疑别人欺詐,也不猜測别人不誠實,然而能事先覺察别人的欺詐和不誠實,這就是賢人了。
”
微生畝①謂孔子曰:“丘,何為是②栖栖③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④也。
”
【注釋】
①微生畝:魯國人。
②是:如此。
③栖栖:音xī,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樣子。
④疾固:疾,恨。
固,固執。
【譯文】
微生畝對孔子說:“孔丘,你為什麼這樣四處奔波遊說呢?你不就是要顯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語嗎?”孔子說:“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語,隻是痛恨那些頑固不化的人。
”
子曰:“骥①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
【注釋】
①骥:千裡馬。
古代稱善跑的馬為骥。
【譯文】
孔子說:“千裡馬值得稱贊的不是它的氣力,而是稱贊它的品德。
”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譯文】
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
【評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報怨”的做法,認為應當是“以直報怨”。
這是說,不以有舊惡舊怨而改變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堅持了正直,“以直報怨”對于個人道德修養極為重要,但用在政治領域,有時就不那麼适宜了。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①人。
下學而上達②,知我者其天乎!”
【注釋】
①尤:責怪、怨恨。
②下學上達: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
【譯文】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怎麼能說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隻有天吧!”
公伯寮①愬②子路于季孫。
子服景伯③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④。
”子曰:“道之将行也與,命也;道之将廢也與,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釋】
①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學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②愬:音sù,同“訴”,告發,诽謗。
③子服景伯:魯國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谥号。
④肆諸市朝:古時處死罪人後陳屍示衆。
【譯文】
公伯寮向季孫告發子路。
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給孔子,并且說:“季孫氏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夠把公伯寮殺了,把他陳屍于市。
”孔子說:“道能夠得到推行,是天命決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決定的。
公伯寮能把天命怎麼樣呢?”
【評析】
在本章裡,孔子又一次談到自己的天命思想。
“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為,即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子曰:“賢者辟①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②矣。
”
【注釋】
①辟:同“避”,逃避。
②七人:即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譯文】
孔子說:“賢人逃避動蕩的社會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再次一點的逃避别人難看的臉色,再次一點的回避别人難聽的話。
”孔子又說:“這樣做的已經有七個人了。
”
【評析】
這一章裡講為人處世的道理。
人不能總是處于一帆風順的環境裡,身居逆境,怎樣做?這是孔子教授給弟子們的處世之道。
子路宿于石門①。
晨門②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注釋】
①石門:地名。
魯國都城的外門。
②晨門:早上看守城門的人。
【譯文】
子路夜裡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
”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