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距離之遠,還及于了外交交涉之困難。
在當時的環境下,蜀漢根本無法單獨對抗魏,如果不與吳結盟,就一定會滅國!言語雖然悲壯,費炜還是帶着笑容離開,而後成立了兩國的同盟。
吳磷雖然沒有親自送客,但還是派了三名部下一直護送他們到出四川為止。
接下來就隻要讓船随着長江直下萬裡,到杭州大約是明年的二月或三月吧!那時江南正值充滿花和綠意的春天。
“今天是十二月二十九日了呀!”
這個日期深深地刻在子溫的記憶中,在十五年前,子溫父親的戰友嶽飛被無辜地捕捉下獄,經過二個月的拷問之後被殺的,正是這一個日子。
Ⅲ
慘劇是發生在宋紹興十一年(西元一一四一年)的冬天。
當時的丞相秦桧下了最終的決斷,為了與金國的和平,必須要把礙事的嶽飛殺死。
這真是一種諷刺,因嶽飛和韓世忠的奮戰,宋軍在各地擊破金軍;而金這邊則因大太子宗幹遽死而産生内紛,再加上遼殘黨的大規模叛亂。
反而是金這邊比較渴望和平。
而在此時,為了要讓對金的和平成立,就必須要獲得三大将帥,也就是張俊、韓世忠、嶽飛的同意才行。
張俊從一開始即贊成和平,盜賊出身的他。
隻是利用戰争來累積财富。
根本不是真心想要作戰。
韓世忠則是隻要對方不歸還兩宮(徽宗和欽宗)以及領土,就不贊成和平。
問題出在最後一個人,嶽飛是徹頭徹尾反對和平的。
他除了是個固執的主戰派之外,他對秦桧如此積極推動和平的動機也很懷疑。
目前最需要和平的是金而不是宋,而秦桧之所以如此積極,當是與金的指導者密談的結果。
隻有三十多歲的嶽飛,是宋除了韓世忠之外的惟一名将:農家出身的他,二十歲即成義勇軍的隊長,在徽宗和欽宗在位時,曾因讨伐各地賊徒而建了不少功績。
當金軍人侵時,他也曾在黑龍潭和部城大獲全勝。
甚至連洞庭湖強大的湖賊都被他單獨消滅。
他還曾以八百兵士擊破五萬之敵,深人金國的領土,直到首都開封附近。
他的“嶽家軍”深為金軍所害怕,而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說法。
嶽飛的字“鵬舉”也相當地有名,中國人的名是由父母所給,字則是成人的證據。
“鵬舉”正是“飛”。
自稱為“飛翔的大鵬鳥”,可見嶽飛有多自負了!
韓世忠的字良臣,名為“忠”,字為“臣”,算是相當簡單的對應方式。
至于像《三國志》中的登場人物,趙雲字子龍,名為“雲”而字為“龍”;諸葛亮字孔明,名為“亮”而字為“明”,也都算是一種對應。
當然,也有人的字是與名字沒有關系,反而像是兄弟的排行,如長男為“伯”,次男為“仲”等也很常見。
見到嶽飛的軍旗,金軍就立刻撤退的事曾經發生過好幾次,讓總帥四太子宗弼也不得不氣得咬牙。
“一為嶽爺爺,二為韓世忠。
”
這是金軍對大宋将軍的評價,韓世忠比嶽飛大了十歲以上,但他的名聲卻沒有嶽飛響亮,而在宋陣營中,也沒有人比嶽飛年輕、比嶽飛富有才能、比嶽飛善辯、或是比嶽飛具有實績,這些全都是造成其他将軍不快的原因。
“嶽将軍的自信過強,而将其他人都視為無能!”
梁紅玉對此也不由苦笑。
在同僚的将軍中,對嶽飛具好意的,大概就隻有韓世忠和吳價了。
當嶽飛被害時,韓世忠曾激烈抗議而求去,吳價已死,其弟吳磷則遠在四川與金軍對峙,無法有任何行動。
嶽飛的詩、文章也是一流的,他有不少詩作留傳後世。
“而最厲害的,就是嶽鵬舉能夠以詩上奏。
”
韓世忠對此相當佩服,雖然他并不是目不識丁的莽漢,但與吟詩上奏這種行為則是無緣。
“不過,會佩服嶽鵬舉有學問的,大概也隻有你爹一人吧!”
梁紅玉說,不管是知識份子秦桧,或者是不識字的張俊,對嶽飛的反感都是一樣的。
從張俊看來,丞相和樞密使是對等的同盟,但秦桧則隻是将張俊視為下仆而已,于是,張俊就在秦桧的鼓動下,開始準備将嶽飛陷罪的行動。
而這件事情嶽飛則渾然不知。
“為什麼沒有發覺呢?嶽将軍不是頭腦很好的人嗎?”
子溫曾帶着不可思議的感覺問。
梁紅玉則歎了口氣:
“他的頭腦是很好,但他太過自信,根本就不認為會受到如此的待遇吧!”
嶽飛雖然受部下和民衆的愛戴,但卻被上級和同僚所嫌棄。
兼具才能、自信和功績的嶽飛,根本不把這些诋毀看在眼裡。
而嶽飛的部下中,有能者雖然不少,但均将嶽飛視為神一般的存在,當然也不會有人提出忠告了!
升進為清遠軍節度使的嶽飛更因此而自傲:
“以三十二歲的年紀即成為節度使的,就隻有太祖皇帝和我了!”
這個發言可不得了!太祖皇帝指的是大宋的開國君主趙匡胤,才能兼備的趙匡胤,在後周曾立下不少武勳,三十二歲即升為節度使。
之後,在後周皇帝殁、幼小的皇太子即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