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朔风

首頁
    後不但極盡殘暴地掠奪橫行,并且還将徽宗和欽宗皇帝擄至北方蠻荒淩辱至死,這股怨恨一直延續至今。

    因此眼前絕佳的複仇機會,又豈有放過之道理呢。

     公元一二三四年,在南北夾擊之下,金國于地獄般之烈火中滅亡了。

    最後一任皇帝末帝手執長槍,朝蒙古大軍突進,并死于亂刀之下。

     宋朝陶醉于複仇快感之中僅僅隻有一瞬般短暫。

    與蒙古之間的和平不久便宣告破裂,曾經遠征波斯凱旋歸來的鐵騎壓力,開始沉重地向宋襲擊而來。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蒙古并沒有徹底将宋滅亡之意思,一直到忽必烈即位之後,才展現出明确的意圖,大舉進兵侵吞南宋國土。

     忽必烈汗說難聽一點,是個貪得無厭之君主,一心一意隻為追求毫無止境的領土擴張以及财富增加而欲罷不能。

    說好聽一點,則是個擁有雄心壯志的皇帝,對于财政和經濟寄予深切之關注。

    大蒙古帝國已經征服了波斯、俄羅斯,支配着這片廣大土地上東西貫通之陸上貿易。

    接着就是征服南宋,将這個國家所擁有的大商船隊、造船技術、以及海外貿易路線壓取過來。

    這麼一來,不論是海上陸上,所有的交通、運輸、貿易路線就全都落入蒙古的掌握之中,而所有之财富自然是悉數流進忽必烈汗王城所在之大都了。

     忽必烈汗與其親信在構想出這番計劃的同時,南宋之命運也為之決定。

    忽必烈汗的構想并非狂妄者之幻想,亦非紙上談兵之空論。

    因為他的确擁有實現這番計劃的政戰攻略以及軍事武力。

     面對忽必烈汗這般的強人,宋朝方面又是誰在肩負着這個領導國家之重責大任呢?此人正是賈似道。

     賈似道雖出身名門,但是并非正式經由科舉而取得功名。

    隻因其姐為世間罕見之美女,受到理宗皇帝的極度寵愛,才得以靠着裙帶關系加官進爵。

    他于三十九歲那年率兵救援鄂州(位于長江中遊之要地),擊退了北方蜂擁入侵的蒙古大軍,因而名聲大噪。

    翌年班師回朝,凱旋回到臨安府後,随即被擢升為左丞相,立于權勢之頂點。

    此時為理宗皇帝在位之景定元年(公元一二六○年),而長達十六年之賈似道專權獨裁時代,也就此開啟。

     然而,賈似道大勝蒙古軍一事并非事實。

    當時的蒙古由于皇帝蒙哥猝死,宮廷内部為了繼位人選之争奪,而陷入了嚴懲的紛争之中。

    身為蒙古軍統帥的忽必烈,無心與宋繼續交戰,決定撤兵返回北方。

     得知忽必烈行動的賈似道,于是尾随着撤退之蒙古軍,在後方做出形式上的追擊,并且向朝廷謊送大勝之捷報。

    此時,他與忽必烈之間亦結下密約。

    雖然據說是為了鞏固彼此之地位,但是真假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賈似道姑且不論,但忽必烈又是否誠心地将賈似道視為盟友呢?密約的曝光對于賈似道而言,其嚴懲損失是可想而知的。

     賈似道的傳記被收錄在《宋史·奸臣傳》之中。

    以虛僞功績而位極群臣,蔑視天子而專橫無道,将權力私已化并窮極奢華,以緻誤國誤民終至亡國。

    從這幾點看來,他會遭受非難也是罪有應得。

     但是說話回來,賈似道也并非是個全然無能之庸材。

    他在内政方面之能力堪稱極為優秀。

    曾經下令撤查朝中重臣侵吞公款之事并予以管束,限制宮廷内部宦官之權利,整肅綱紀。

    在财政上尤其大膽地推動改革,并且在土地、租稅、貨币等各方面都大有成果。

    他對于文化與藝術也擁有相當深刻之研究,并熱衷地加以保護。

     倘若生于和平盛世之中,賈似道或許能得到名相之評價也說不定。

    隻不過他的私心實在太重,奢華之程序也極為過分。

     某天夜裡,當理宗皇帝站在高樓上向城外眺望之時,于一片沉寂的黑暗之中,看到了一大群燈火閃耀。

    随侍在皇帝身邊的宦官們無不驚惶失措,個個都以為不是火災,就是敵人來襲,而騷動不已。

    一見此景,皇帝不由得苦笑地制止了宦官們。

     “别慌。

    那應該是在西湖的方位吧。

    想必是賈似道正在湖上泛舟設宴吧。

    你們瞧,連那不知名的曲調都聽得一清二楚,不是嗎?” 事後宦官們加以調查,實際狀況确實如皇帝所猜想的一般。

     這樣的事情苦是發生在和平盛世,大家很可能一笑置之就讓它過去了。

    遺憾的是,來自于元的侵略日益嚴重,宋之國基早已受到動搖,正面臨着生死存亡之威脅。

    為了救國救民,賈似道應該做的事情太多了,然而他卻隻是一味地逃避,不願正視現實。

    地處北方防衛據點的襄陽,在元軍的包圍之下,已經苦撐了五年。

    在水陸兩面連續五年承受着元軍猛烈攻擊之宋軍,其英勇戰績實在令人驚歎不已。

    這段期間,宋軍将領呂文煥曾經數次向臨安府請求增援,然而賈似道卻故意漠視,從頭至尾都沒有派過一兵一府到襄陽去。

    雖然表面上說是為了鞏固鎮守京師之武力,但亦有說法認為賈似道是因為忌憚呂文煥之威名才這麼做。

    直到彈盡糧絕降服于元軍之時,呂文煥最強烈感受到的,并非是戰敗之懊悔,而是對于賈似道的憤怒與憎恨。

     “都是賈似道這奸臣誤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