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海上朝廷

首頁
     阿術思考了片刻,接着仿佛要将胸中之氣排空似的歎了一口長長的氣,下令将李庭芝和姜才處死。

    李庭芝睜開眼睛面露微笑!驕傲地叫喊道: “告訴後代的忠臣義士!大宋右丞相李庭芝不屈于賊軍而死!” 這是八月十五日所發生之事。

    李庭芝在庶民之間相當受到愛戴。

    據《宋史》之記載,在聽聞他的死訊之時,揚州百姓皆悲傷流淚。

     将最強之敵手李庭芝埋葬過後,阿術帶領剩餘兵力進擊真州。

    這座城的守将是苗再成。

    雖然他也是個有才幹的指揮官,但如今已失去揚州及泰州之支持,隻能孤立無援地獨自奮戰。

     元軍抵達真州之時,天候忽然驟變,城牆的周圍起了一陣濃霧。

    這場霧濃得連三尺之前都看不清楚。

    阿術擔心會攻擊到自己人,所以隻在原地保持警戒以防宋軍趁着濃霧脫逃,原本計劃之水陸兩面急攻,也因而暫緩。

     大霧之中突然發生令人意想不到之混亂。

    不知從何而來的弓箭飛來,接連不斷地射殺了軍船上五六名元兵。

    在混亂持續的當下,霧也急速散去。

    元兵發出了驚訝的叫聲指向天空。

    那不是一名身穿胄甲的宋朝将軍正在船桅之上搭起了弓箭射殺着元兵嗎。

    在濃霧的掩護之下,乘着小舟爬上了元之軍船,發動如此大膽之攻擊者就是苗再成之副将趙孟錦。

     元兵們揮起斧頭打算将船桅砍倒。

    趙孟錦在桅杆之上仍舊繼續施放弓箭射殺了三人,但是下一刻桅杆就被砍倒了。

    在異樣的聲響之中,船桅倒向了長江水面,而趙孟錦也随着斷桅被抛入了水中。

     元軍繼續攻打真州城。

    攻防之慘烈程度雖然不下于泰州,然而在阿術以龐大兵力毫不間斷的攻擊之下,宋軍終于用盡力氣。

    城門被沖破,元軍人馬混亂地擁入城中。

    苗再成在混亂之中戰死。

     随着揚州和真州陷落,長江以北的宋軍全部被一掃而盡。

    對于元軍而言,從此以後再無後顧之憂。

     接下來,在大元皇帝忽必烈的号令之下,由鎮國大将軍張弘範為總帥所統領之元朝大軍,為了完全剿滅宋朝勢力而南下之作戰行動,由此正式展開。

    總兵力達到三十萬人之軍隊有如鐵血海嘯一般,吞噬了整片大地。

     膽敢抗拒這渡海嘯的人可謂愚蠢至極。

    然而在明知道自己已經無力,若是投降一定能夠得到援助的情況之下,卻還是不斷地有愚人出現。

    對于領土到達地之邊際也不會滿足之蒙古帝國元朝的旗幟大吐口水,将殘破不堪、沾滿泥土的大宋旗幟再度豎立起來,違逆鐵血海嘯的愚人還是存在。

     “主将是阿刺罕嗎?以敵人而言稍嫌不是呢。

    至少也得取得張弘範之首級才夠分量。

    ” 如此喃哺自語的是秀王·趙興榫。

    他帶領着僅五百名兵力來到瑞安府這個地方。

    率領大軍朝這個方向而來的,是元軍主将阿刺罕,兵力據說沒有五萬也有三萬。

    為了應付這樣的局勢,秀王在高地之上布陣。

    僅僅五百之兵力卻沒有半個人遁逃,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對秀王的敬仰。

     秀王之骁勇可謂是亡宋之華。

    這位貴公子乘在馬上揮舞着長槍深入血戰,并且獨自擊敗阿刺罕之部将三人。

     首先是一個名為楚程之漢人将領,手持着大刀立于秀王之前。

    于馬上交鋒二十餘回合之後,楚程落居劣勢,驚慌之餘正欲旋轉馬首向後逃逸,但卻被秀王之槍由背後貫穿,而血流如注地跌落地面。

    一見此景,紀意和郭雲二名元将同時由左右向秀王沖刺夾擊。

    秀玉僅僅一回合就将紀章由馬上推落,立刻轉而追擊郭雲。

    此時第四人,也就是名為孫金之元将,從背後以矛尖刺向秀王。

    秀王以左手單手執槍應戰郭雲,右手則從腰間拔出長劍,扭轉上半身向背後揮劍一斬。

    看見孫金噴血後仰之慘狀,郭雲臉色蒼白地收槍逃逸。

    這時,或許是斬擊之力道太強,秀王之劍牢牢地卡在孫金身上拔不出來,秀王不得不棄劍繼續追擊逃逸之敵入。

     由于秀王一人已将元軍先鋒部隊沖散打亂,因此阿刺罕下令全軍出動,将宋軍團團包圍,自己則持矛向秀王挑戰。

     秀王之槍和阿刺罕之矛激烈交會。

    在互擊三十回合左右,兩人之兵器在尖銳的聲響之下交纏着飛人空中。

    兩人毫不見畏懼!繼續赤手空拳地扭打并雙雙從馬上跌落。

    在塵土中翻滾了五六圈之後,秀王的位置在上。

    秀王本欲立刻拔劍将對方刺死,豈料先前在擊斃孫金之時,劍鞘已空。

    他伸出左手想要撿起撙在地上之長槍,卻在此時被郭雲射出之長槍刺中背心。

    阿刺罕推開秀王之身體,拔出自己的劍朝着強敵頸部一砍。

    溫熱的血雨刹時淋濕了阿刺罕的上半身。

     “嗚呼,秀王以金枝玉葉皇族後裔之身,親臨血戰壓倒阿刺罕,斬其大将,謂之勇猛,謂之忠義,回者無不為其痛惜。

    ” 《通俗宋元軍談》對這位貴公子之遭遇感到相當痛惜。

     與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