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擔當這個責任了吧!”
此時忽必烈不直呼伯顔之名,而是以丞相來稱呼他。
這點,以伯顔目前的身份地位而言雖說是理所當然,但是氣氛在瞬間冰冷疏遠了起來,卻是不可否認之事實。
伯顔冷不防地感受到悄悄拂上脖子之夜氣的寒冷。
“丞相啊,稍微把功勞分給其他人比較好吧!”
忽必烈的聲音就像是從深淵之中傳來的呼喚一樣,帶着一股奇妙之回響。
“謹遵聖意。
”
伯顔頓悟了。
他不得不頓悟。
忽必烈不希望伯顔再繼續建立功績。
一個功高震主之臣下,是任何一個專制的君主都不可能喜愛這存在。
曆史上早有無數之前例。
“比方說,張弘範就是個不錯的人選。
他是蔡國公之子,能力或許還淩駕于其父之上。
”
蔡國公本名張柔。
為蒙古軍中之漢人将軍,是僅次于史天澤之有力人士。
張柔舉族臣服蒙古是在他二十九歲之時。
其後履建功勳,以順天府為根據地,于河北擁有龐大勢力。
他不但積極振興文化和學術,并以保護過衆多文人而廣為人知。
其子張弘範亦頗有乃父之風,不但熱愛中國文化,還創作過不少的詩文作品。
年齡比伯顔小一歲。
“遵旨。
”
簡短地回複了忽必烈之旨意,伯顔深深地鞠躬一拜。
忽必烈汗的眼睛原本就狹長,但是此刻看來更是有如絲線一般的細。
盡管如此,伯顔對于君主所投射而來之目光,就像是被刺痛般強烈感受到。
忽必烈大笑着轉身離去。
當伯顔從深深的鞠躬中再次擡起頭來之時,忽必烈巨大的身軀已經從回廊消失不見。
從此以後,伯顔再也和伐宋之一中務毫無關系。
不光是如此,他甚至連大都以南的地方都沒有去過,主要掌管北方和西方之軍事,并且平定了海都之亂,乃顔之亂等等,立下不少功勳。
忽必烈手下有個專門掌理财政之幹練人物阿合馬。
這位不論在漢文史料或是馬可波羅的紀錄當中,都被描述成奸臣的色目人,曾經向忽必烈密告,指稱伯顔有罪。
他指控伯顔在臨安開城投降之時,侵吞了大宋國寶玉桃盞。
忽必烈下令撤查,并對伯顔加以審問。
但伯顔确實是受到了冤枉。
忽必烈死的時候是至元三十一年(公元一二九四年),而伯顔也于同年死去,比忽必烈年輕了二十一歲之多。
原本錄屬于宋朝之大臣們,大多數都繼續留在朝中成為元朝之官吏。
惟一例外的隻有賈餘慶和家铉翁。
極盡所能向元朝謅媚的賈餘慶,在抵達大都不久之後就突然暴斃。
蒙古人對他的死不但毫無傷悲,還戲稱他“大概到地府去向閻王謅媚了吧!”相對之下,家铉翁對于元朝之招攬勸誘,不斷地予以鄭重回絕,最後甚至避世隐遁,成為人人稱頌的節義之士。
宋朝幼帝,史上稱之為“恭帝”的趙顯,于七歲之時受元冊封為瀛國公。
雖然受到貴族般的待遇,後來也遁入佛門,但是之後的一切在正史上便完全地失去記載,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死亡等等全部不詳。
或許正因如此,所以才讓奇怪的傳說得以有産生之機會。
元朝最後一任天子順帝的名子是妥權貼木耳。
他雖然是第八代天子明宗之長男,然而卻在年少之時因卷入宮廷内權力鬥争,而流落至邊地。
之後因即帝位之弟弟猝死,所以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之下,于十四歲時被迎回宮中接任皇位。
盡管這一切都是權臣燕鐵木兒之策劃,但是從那時開始,坊間便流傳着順帝并非明宗之子,所以身為長男卻不得即帝位之謠言。
“順帝非但不是明宗之子,事實上根本連蒙古人都不是。
他是宋朝恭帝、也就是瀛國公所生之宋朝子孫。
”
這是順帝身世最有名的一種傳說。
以西曆而言,恭帝為一二七O年生,順帝則為一三二O年生,因此從年份上來看,可謂是綽綽有餘。
據說出家為僧之恭帝身旁有位極受龐愛之美女,因這位美女在懷了身孕的情況下,被納入明宗之後宮成為妃缤,事情的來龍去脈大約是如此。
這樣的傳說之所以會廣為流傳,其中自然不乏種種理由:對于宋朝滅亡之同情;為了不明不白死去的恭帝感到悲哀;對于元朝統治中國心生反感;以及對于順帝出生卻無法繼位之事态不明而心存疑惑。
即位後之順帝,很明顯地完全沉溺在中國文化當中,所以常被人批判,因崇拜宋朝徽宗皇帝而疏于政事。
在兩事含混不清的情況之下,于是“順帝為宋朝後裔”之奇妙說法就慢慢地傳開來了。
恭帝的死因和時間地點雖然不詳,但是其他宋室後裔,則以在元為官的趙孟頫,字子昂,最為有名。
另一方面,其兄趙孟堅雖為知名的花卉畫家,但是卻拒絕事奉元朝,并且後來泛舟于長江之上,十九年未曾踏上元朝領土,悠然地終其一生。
繼承宋室血脈的每人的命運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