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原版初版编者序

首頁
    (NathanderWeise)是德國戲劇家萊辛于1779年創作的劇作,講述了一個智慧的猶太商人納坦如何通過一個“戒指寓言”消弭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間的界限,從而達成宗教和解。

     [14]原注:伊麗澤·馮·德·雷克(ElisavonderRecke)曾根據皮亞托利所言,講述過關于作者的醜聞。

    據她稱,波托茨基可能與自己的親生母親、妹妹,以及後來的嶽母盧博米爾斯卡公主有過情感上的糾葛[見瑪利亞·埃維莉娜·佐爾妥夫斯卡,《波蘭名人生平辭典》(PolskiSlownikBiograficzny),“揚·波托茨基”詞條,波蘭弗羅茨瓦夫1984年版]。

     [15]原注:瑪利亞·埃維莉娜·佐爾妥夫斯卡,《〈薩拉戈薩手稿〉的起源》,載《華沙手冊》,華沙1981年第3期(MariaEvelineZoltowska,LaGenèseduManuscritàSaragosse,inLesCahiersdeVarsovie,No3,Varsovie,1981)。

     [16]原注:埃瓦斯稱,“不論是人還是動物,其生存靠的都是一種能量酸”,這同樣也表達了一種唯物主義信仰。

     [17]原注:曼恩·德·比朗(MainedeBiran,1766-1824)在他的日記裡寫道:“為什麼我們不能用實驗物理學的方法處理心理學問題?”随後,他寫了一篇《論觀念學與數學的關系》(MémoiresurlesRapportsdel'idéologieetdesmathématiques)。

    卡巴尼斯(Cabanis,1757-1808)在他為法蘭西學院撰寫的一份報告中引用了曼恩·德·比朗這篇論文的内容。

    德斯蒂·德·特拉西(DestuttdeTracy,1754-1836)呼籲建立一座“研究倫理學和政治學的綜合工科學校”。

    沃爾内(Volney,1757-1820)在他于1814年出版的《古代史新探》(Recherchesnouvellessurl'histoireancienne)中提出,要“根據物理學家、幾何學家在精密科學中的研究方法”來研究曆史。

     [18]原注:此論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後來我們知道,波托茨基從1797年就開始了《薩拉戈薩手稿》的創作(譯注:夏多布裡昂的《基督教真谛》出版于1802年)。

     [19]譯注:假面劇指假面喜劇(或即興喜劇),是16、17世紀從意大利發展起來的一種歐洲喜劇形式。

     [20]譯注:頁碼所指為法文原版第8至9頁裡的内容。

     [21]原注:這一天的内容被重寫,很可能出于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原版本篇幅過長,另一方面是其中包含着一處非常明顯的時間錯誤:阿維拉女公爵生于奧利瓦雷斯在世時,即1645年之前,那麼,在1697年她應該已年過50(她女兒第二年出世,卡洛斯二世于1700年去世時她剛剛兩歲),但她竟然能假扮自己年僅20歲的妹妹(譯注:文中是姐姐)! [22]譯注:這些人物的姓名在現法文版和中文譯文中均已統一。

     [23]原注:但後記中依然說的是“60天的日記”,而不是“66天”(譯注:此處現法文版和中文譯文均已改正)。

     [24]原注:我們在德國、奧地利、法國、瑞士的圖書館裡均未發現此譯本,在英國和美國的藏書目錄裡也未有收獲。

     [25]原注:見《地獄風情》(Infernaliana),巴黎桑松出版社(Sanson)1822年版。

     [26]原注:巴黎1834年版,1873年重印,加爾尼埃出版社(Garnier)。

     [27]原注:從1841年10月10日連載到10月14日,即《國民報》揭發他剽竊行為的那一天。

    此外,據羅傑·卡依瓦稱,這位庫爾尚伯爵還在一本名為《堂貝尼托·德·阿爾穆斯納爾》(DonBenitod'Almusenar)的書中抄襲了《阿瓦多羅》的情節,但這本書我們未能發現。

     [28]原注:關于這場官司,可參閱《國民報》1842年2月4日的文章《〈奪命谷〉的結局》。

     [29]原注:不過,據瑪利亞·埃維莉娜·佐爾妥夫斯卡的研究,1842年巴黎曾重版過《阿方索·範·沃登生命中的十天》,參見其未公開出版的論著《奇幻文學的先驅:揚·波托茨基和他的〈薩拉戈薩手稿〉》(UnPrécurseurdelaLittératureFantastique:JeanPotockietson‘ManuscritTrouvéàSaragosse’),耶魯大學,1973年。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