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上校參加了美國獨立戰争。
[22]譯注:現捷克西部城市。
[23]譯注:斯坦尼斯瓦夫·科斯卡·波托茨基(StanislawKostkaPotocki,1755-1821),波蘭貴族、政治家、作家,是波蘭啟蒙運動中最具象征意義的人物之一。
[24]譯注:加利西亞為中歐曆史地名,現屬烏克蘭和波蘭。
波蘭第一次被瓜分後成為普魯士王國的一個省份。
[25]譯注:現德國下薩克森州城市。
[26]譯注:斯基泰人是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位于中亞和南俄草原上的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族的遊牧民族,曾建立斯基泰王朝。
[27]譯注:即前文所說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末代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
[28]譯注:曆史上伏爾加河的一個汗國,1556年歸屬俄羅斯。
都城為今俄羅斯城市阿斯特拉罕。
[29]譯注:尤利烏斯·馮·克拉普羅特(JuliusVonKlaproth,1783-1835),德國東方學家。
[30]譯注:波蘭貨币單位。
[31]譯注:曼涅托(活動時期為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前3世紀初),古埃及祭司和曆史學家,用希臘語著《埃及史》一書(三卷)。
[32]譯注:亞當·恰爾托雷斯基(AdamCzartoryski,1770-1861),波蘭貴族、政治家、作家。
曾任俄羅斯帝國總理大臣、外交部部長,1831年任波蘭臨時政府首腦。
[33]譯注:赫爾松省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省,1803年建省,現屬烏克蘭。
[34]譯注:現烏克蘭西部的一個曆史地區,當時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省。
[35]譯注:戈洛夫金親王(PrinceGolovkine,1762-1846),俄羅斯帝國外交家,曾任駐斯圖加特和維也納大使。
1805年率團遠赴中國,到達烏爾格(現烏蘭巴托)後,當地官員在寒冷的天氣裡請他們露天吃飯,并讓他們對擺着燭台的桌子磕頭。
戈洛夫金親王表示拒絕,遠征隊無功而返。
[36]譯注:《提爾西特和約》是拿破侖法國與第四次反法同盟戰敗國俄國和普魯士在1807年7月7日和9日簽訂的和約。
[37]譯注:在當時的法文版曼涅托《埃及史》一書中,附有以“古代編年史”為名的一些殘章,有人認為這些殘章也是曼涅托所寫,也有人認為其出自曼涅托之前的作者之手。
[38]譯注:三地均為現烏克蘭城市。
[39]譯注:弗裡德裡希·阿德隆(FriedrichAdelung,1768-1843),德國語文學家、博學家,後成為俄羅斯帝國國民。
[40]譯注:約瑟夫·德·麥斯特爾(JosephdeMaistre,1753-1821),薩丁尼亞王國政治家、哲學家、曆史學家、作家。
[41]譯注:維爾紐斯是現立陶宛首都,比亞韋斯托克現為波蘭東北部城市,位于白俄羅斯邊境附近。
[42]譯注:現烏克蘭南部文尼察州村落。
[43]譯注:拉蘇莫夫斯基(Razoumovski,1748-1822),俄國政治家,1810-1816年間任俄國國民教育部部長。
[44]譯注:斯坦尼斯瓦夫·特姆貝基(StanislawTrembecki,1739-1812),波蘭啟蒙運動詩人。
[45]譯注:維也納會議是1814年9月18日至1815年6月9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外交會議,目的在于解決由法國大革命戰争和拿破侖戰争導緻的一系列關鍵問題,保證歐洲的長久和平。
[46]譯注:夏爾·諾迪埃(CharlesNodier,1780-1844),法國作家。
[47]譯注:普希金看過巴黎出版的《阿瓦多羅》《阿方索·範·沃登生命中的十天》這兩本書後,曾嘗試尋找剩餘部分的書稿,未能成功。
[48]譯注:莫裡斯·庫贊,庫爾尚伯爵(MauriceCousin,comtedeCourchamps,約1777-1859),法國作家。
[49]譯注:埃德蒙·霍耶茨基(EdmundChojecki,1822-1899),波蘭記者、作家、詩人。
[50]譯注: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Ivring,1783-1859),19世紀美國最著名的作家,号稱美國文學之父。
[51]譯注:參見“原版第三版編者序”。
[52]譯注:羅傑·卡依瓦(RogerCaillois,1913-1978),法國作家、社會學家、文學批評家。
[53]譯注:沃伊切赫·哈斯(WojciechHas,1925-2000),波蘭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