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落魄挨打奈何天 2.大敌进逼,避暑第一

首頁
    ,與英國人無關。

    隻是這艘船為走私方便,在香港的英國政府處注冊,挂上了英國國旗。

    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包令的指使下,緻函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号”是英國船,中國兵勇侮辱懸挂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賠禮道歉。

    廣東巡撫葉名琛最初據理力争,但很快就妥協退讓,将全部人犯送到英領事館聽人處置。

    巴夏禮為進一步擴大事态,百般挑剔,拒不接受。

    10月23日,英艦突然闖入虎門海口,進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戰争。

    接着,英軍炮轟廣州城,并一度攻入内城。

    當地軍民英勇抵抗,英軍因兵力不足,被迫于1857年1月退出珠江内河,等待援軍。

     為了擴大侵略戰争,英國政府于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率領一支海陸軍來中國;同時向法國政府提出聯合出兵的要求。

    法國為了換取英國支持它在越南獲得的利益,便接受英國建議,派葛羅為全權代表,以“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與英國聯合出兵。

    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法進入中國内地活動,于1856年2月在廣西西林縣被處死一案。

     英法聯軍每隔十分鐘向廣州開炮一次,炫耀武力,葉總督拒不跟洋人談判。

    他的政策被後人總結為: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葉總督的方式似乎比較符合進退失度,既怕挨打又想維護風度的鹹豐爺的作風。

    洋人打來,葉名琛請示朝廷怎麼辦,鹹豐皇帝聖谕:中原未靖,豈可沿海再起風波?就是不能跟洋人打仗。

    皇帝告訴葉總督上不可辱國體,下不可開戰事。

    葉名琛就傻了,皇上這算什麼主意?不辱國體就得打仗,不打仗就得辱國體,他也不知道這個怎麼辦,求呂洞賓顯靈吧,亭子裡挂着呂大仙的畫像,呂祖顯靈保佑我打退英法,直到英法聯軍攻進廣州,葉名琛被俘,押走上船。

    上船的時候,葉總督心情很放松,特别高興。

    頂戴花翎打扮得跟上朝似的,随從以手指海,示意他自盡以全臣節。

    等船開了葉大人發話了,我要到英國面見英王,與她當面論理,給她上課去。

    我打不過她,還說不過她嗎?兩榜進士,兩廣總督,中國差不多最有學問的人,就這樣認識世界,沒學問的中國人也不想知道世界是怎樣。

    葉名琛被侵略軍俘虜,解往印度加爾各答,輾轉流離,不食異鄉粟米絕食而亡。

    這位清末的官吏怎麼都不會想到,自己會流亡海外,客死他鄉。

     打來的地盤 距離一次鴉片戰争20年後,大清還是這樣的,有海無防,太容易打了。

    一下就上來了,攻占廣州。

    占領廣州後,第二站定海,第三站就直奔天津,終點站北京,路線跟第一次鴉片戰争一模一樣,特快。

     1858年英法聯軍奪取大沽炮台,占領天津。

    美俄兩國公使也随同到達天津白河口外。

    皇上派人議和,英法美俄四國強迫朝廷簽訂了《天津條約》,内容第一條,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公使進駐北京是符合國際法的,但是就這一條是皇帝最不能接受。

    我甯可多開幾個口岸,多賠一點錢,這個公使進京絕對不允許,我不能面見外夷。

    外夷見我不下跪,這絕對不行。

    後來,答應也得答應,不答應也得答應。

    中國大概第一個見洋人公使的是同治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

    紫光閣是專門接見越南朝鮮這些藩屬國的地方,洋人也不知道,傻呆呆地來了,見本國君主是三鞠躬,見大清君主是五鞠躬。

    大清直至1875年,才開始向外派出使節,第一個出使英國的是郭嵩焘,也算禮尚往來了。

     條約第二點是開放十個通商口岸,這十個通商口岸已經遍及中國沿海深入長江中下遊。

     第三,外國艦船進長江,破壞了中國内河主權。

    領海早就已經破壞過一回了,又破壞了中國的内河的主權,内河絕對不能對外開放,美國軍艦有訪問上海的,訪問湛江、青島都可以,什麼時候見過美國軍艦訪問武漢?長江萬噸巨輪都能進去,一般驅逐艦當然可以進去,但我們不會邀請美國軍艦訪問武漢,内河絕對不對外開放的,但當時都開了。

     第四是外國人在中國遊曆經商傳教。

    最起碼人家可以踏遍你的山山水水,搞間諜活動很方便。

    最後還得賠款。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從大沽炮台撤兵。

    1860年,聯軍再戰天津,進逼北京,所為何事?鹹豐帝一直對于英法侵略者自行退去抱有幻想。

    《天津條約》滿足了英法聯軍的要求,但對于北京駐使和長江通商等條款一直沒有答應。

    朝廷調名将蒙古僧格林沁親王同英法聯軍作戰。

    蒙古騎兵在戰鬥中表現得異常勇敢,冒着敵人的密集炮火,多次沖向敵軍陣營進行英勇的戰鬥。

    敵軍官吉拉爾在《法蘭西和中國》中對清軍的英勇作戰做了詳細的描述:光榮應該屬于這些好鬥之士,确實應該屬于他們!沒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們甘願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灑下自己的鮮血。

    這種犧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裡都被看作為偉大的、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