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良辰美景他家田 5.甲午一战惊天人

首頁
    無論如何都沒想到隔壁的鄰居,不怎麼富裕,還願意傾家蕩産地花錢打仗。

    有好日子不好好過,動辄動武,盤算着怎樣吃掉别人,不是我們的一貫作風。

    對于小日本毫不提防,是清政府最為失策的一步。

    對于國際形勢一無所知的清朝,能夠哄好西方列強不再炮轟,老佛爺就該在宮裡暗自念阿彌陀佛了,更别說早做判斷,提高警惕了。

     人為意。

    對國防負重要責任的李鴻章也認為倭人為遠患而非近憂。

    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争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國防建設,以财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從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藥經費。

    中國就是在這樣一種不清醒的狀态下,迎來了一場命運攸關的戰争。

     清政府跟洋人打了幾次仗,便開始奴性十足。

    清廷實權人物慈禧太後、恭親王等都是主和派,李鴻章也堅決主張力保和局。

    從戰争開始到失敗投降,他們一直緻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國家的調停,以達到求和目的。

    朝鮮戰場的失利,雖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動,但還沒有影響全局。

    這時候,清政府如果能認清形勢,堅定地投入反侵略戰争,并采取正确的戰略,一定能夠挫敗敵人的進攻。

    外交和軍事一樣,都是國家政治行為的重要手段。

    李鴻章過于老道,他企圖利用各國之間的利益沖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軍事對峙,用心可以理解。

    但他畢竟同列強打交道不多,對于洋人的認識不夠,對洋人寄予的希望過多,放松了自己的軍事努力。

    他認為列強必有區處,必有收場,命令部下靜守勿動,保艦勿失,既延誤了軍機,又影響了士氣。

     李鴻章首先請求英國調停,他考慮英國在華既得利益最多,但沒有想到英國和日本已經在背後進行了交易,英國甚至對日軍擊沉中國商船事件保持沉默。

    就這樣,中國被英國出賣了,李鴻章轉而請求俄國幹涉,但這時俄國西伯利亞鐵路尚未修通,在遠東争奪的籌碼還不夠,并不想和日本鬧翻。

    人人都在打自己的算盤,沒有國家願意為了中國跟日本翻臉。

    老謀深算的李鴻章這次失算了。

     李鴻章自認為武器裝備落後于日本,對于戰争并沒有抱太多的勝算,主将尚且如此,戰争的結果可想而知。

    果然,在中日海戰中,李鴻章主動放棄制海權,黃海關系到三個半島,即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的海上交通,所以黃海的制海權至關重要,李鴻章拱手相讓。

    如此猶疑的戰争心理,同小日本咬定中國不放松的決心,對比鮮明。

     多起并發症 1895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第一,割三島,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

    第二,賠款兩億兩白銀。

    小日本窮瘋了,獅子大開口,一張嘴多少,兩億!以前我們也賠,幾百萬,上千萬,到頭了。

    日本張嘴三億,不許還價。

    兔子成精,比老虎還厲害,這下李鴻章發愁了,這三億從哪兒籌? 李鴻章回旅館途中被一個日本憤青給了一槍,日本憤青為什麼要刺殺李鴻章呢?他認為我們能把中國滅了,憑什麼跟他談判,所以要一槍把李鴻章打死,讓這個判談不成,然後日軍皇軍就占領北京。

    哪一國都有憤青,愛國賊比賣國賊更可惡,他在道義上占了一個制高點,替國家做決定。

    當時日本的憤青能知道國庫裡除了耗子屎什麼都沒有了嗎? 李鴻章的遇刺讓日本政府非常尴尬,萬一李鴻章憤然回國,這仗拖下去,就不太劃算了。

    中國這麼老大,什麼時候征服完?幾十年後它都沒有能征服中國,甭說那會羽翼未豐·滿的時候。

    所以,日本見中堂受傷表示慰問賠款減一億,你挨了一槍減一億,李鴻章說那再給我兩槍吧,再打我兩槍,我值了,反正我七十多歲了,來日無多。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我自個兒去,再挨兩槍得了。

    日本人當然不幹,但因李鴻章挨槍,賠款從三億元減到了兩億。

     李鴻章二十多年訓練的北洋水師,就因為這場水仗,葬送海底。

    此後的北洋水師,幾乎完全蜷縮起來,望風披靡,不能再戰。

    淮軍聲望,從此算完了。

    當時的輿論給李鴻章的壓力很大,都說李鴻章昏庸誤國,媚日賣國,更有甚者希望李鴻章以死謝天下,李敖曾經質疑,曆史對李鴻章公平嗎? 我們一起同李敖回顧那段曆史:“一*五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時候,日本馬關當時叫下關,他們見了面,在日本的書裡面,我們看得很清楚,日方代表是伊藤博文,就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