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首詩算得上是孫中山詩作之中的上品,可惜流傳的并不廣,也許是因為這隻是一首挽詩的緣故!詩的一開頭就氣勢不凡:“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
”有一種氣吞山河之勢,英雄壯志未酬之憾,緊接着的兩句:“尚餘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
”對于革命事業的堅定,對于頓失戰友的惋惜之情,躍然紙上。
最為點睛的是五六句:“塞上秋風悲戰馬,神舟落日泣哀鴻。
”把挽詩的特點發揮到了極緻!對仗之工整,寓意之深遠,堪稱挽詩中的絕句!最後兩句更是寫的異軍突起,壯志淩雲:“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
以嶽武穆的豪情自勉,“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耳”。
孫中山誓要推翻腐朽的清朝,實現烈士的遺願!
女子勝似男
劉道一之後,各地起義風起雲湧,秋瑾、徐錫麒領導的浙皖起義,孫中山、黃興的鎮南關起義和廣州黃花崗起義。
秋瑾乃一介女流,30多歲東渡日本留學,參加革命。
她手裡随時拿着把肋插,就是日本武士剖腹用的短劍,時時提醒自己以死明志。
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嗎,讓清政府驚恐不安,清政府請求日本政府,限制愛過生活的活動,秋瑾帶領留日學生罷課,并組織敢死隊去公使館交涉。
秋瑾回國前發表演說,有人散布妥協論調時,秋瑾從靴筒裡拔出短刀,插在台上,以手指道:如果有人回到祖國投降清廷,吃我一刀。
秋瑾的詩滿是大丈夫之氣:“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休言女子非英武,夜夜龍泉壁上鳴”。
秋瑾其人也是充滿豪情。
起義失敗後,秋瑾明知自己要被捕,仍然拒絕離開紹興,遣散衆人留守學堂,後被清軍包圍,受盡嚴刑拷打,堅貞不屈,臨行之前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大字,慷慨殉節。
秋瑾自稱“鑒湖女俠”,人說虎父無犬子,秋瑾的閨女跟她媽一樣牛,牛到什麼程度呢?秋瑾的閨女長大之後就找殺她媽的兇手,要把人給幹掉,那個人是浙江紹興知府叫貴福,滿人。
秋瑾的女兒一隻要殺貴福,直到民國建立,她仍在找貴福算賬。
貴福隐姓埋名,躲了二十多年,到了東北,東北當時已經是僞滿洲國,結果秋瑾的閨女到東北手刃仇人,給她媽報了仇。
一介書生徐錫麒,開槍刺殺安徽巡撫。
如此舉動讓清朝官員十分費解,巡撫與他私交不錯,待他很好。
徐錫麒說他跟我好是私誼,我報的是國仇,最後徐錫麒被剖腹挖心而死。
在革命敢死隊零星嘗試和幸免一死的厄運之後,革命領袖四散逃命。
這時,黃興等人考慮另圖良策來實現中國的革命了,革命黨人發動的起義,前十次都失敗了。
他們屬于典型的精英革命,流的是精英的血,起義參加者太少,多數是留學生、華僑和會黨。
華僑捐錢,提供财力支持。
會黨就是黑社會,港台黑社會曆史悠久,多是天地會的分支。
孫中山認為畢竟這幫人标榜反清複明,而且跟朝廷不和,講義氣,所以孫中山重用會黨。
他本人都加入過紅幫,蔣介石加入過青幫。
這些起義有點類似于今天的“斬首戰”。
直接進攻對方的軍政首腦機關,幹掉對方的政治首腦。
是很時髦的戰法。
問題是今天的“斬首戰”,或者用導彈,或者派特種兵。
而孫中山手下這幫人既沒有導彈,也不是特種兵。
他們憑借的是一腔氣血,滿腔熱情,但缺乏缜密的籌劃和必要的軍事訓練,就注定了起義的失敗。
革命并非取幾顆首級就能成功的。
革命黨人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影響深遠,震動全國。
黃興将軍在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流亡香港,他特别悲憤,給七十二烈士題寫挽聯:七十二健兒酣戰春雲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
黃花崗起義,七十二健兒喚醒四百兆國子,孫中山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中說:“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
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
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革命以成。
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
”半年後,武昌起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