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在這裡用幾行字談一些修行法門,也許你能借由這些方法擺脫狹隘的見解,變得無所畏懼、大慈大悲。
這就是:緣起觀、無常觀與慈悲觀。
在你坐禅時,看好自心後,你可以專注觀照特定物體間相互依存的本性(依他起性)。
這樣的禅修并不是對相互依存哲學的推論思考,而是以心觀心,通過修行者的定力揭示所觀物體的真實自性。
想想這個簡單而古老的真理:認知的主體不能獨立于認知的客體獨立存在。
看,是看某樣東西;聽,是聽某樣東西;憤怒,是因為某事憤怒;希望,是希望某事;思考,是對某事思考。
一旦認知的對象(那個事物)不存在,也就沒有認知的主體。
修行者禅觀内心,由此便能洞察認知主體與認知客體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當我們修習觀照呼吸時,能認知呼吸的是心,當修習觀照己身時,能認知身體的也是心,當修習觀照外身時,能認知這些事物的還是心。
因此,觀照所有物體的相互依存性(緣起觀),就是觀心。
心的所有對象就是心本身。
佛法上,我們稱心的對象為“法”。
法通常被歸為五個範疇:色、受、想、行、識。
這五個範疇通常稱為“五蘊”。
不過,第五蘊“識”涵括了五蘊,并且是其他四蘊存在的基礎。
緣起觀是對諸法的深入觀照,以此切入它們真實的本性,洞見它們是整體實相的一部分。
了悟實相整體不可分割,無法被切成小塊而各自獨立存在。
觀照的第一個對象是我們自己,亦即我們自身五蘊的和合。
你可以就在此時此刻,觀照你自己的五蘊和合。
你将覺察到色、受、想、行和識的存在。
觀照這些“對象”,直至你看到它們每一個都與你身外的世界緊密相連:如果世界不存在,那麼這五蘊的和合也就不存在。
想想桌子的例子。
桌子依賴以下事物的存在,才有可能存在。
我們或許把這些事物叫做“非桌子的世界”:森林(樹木在那裡生長,被砍伐)、木匠、鐵礦(變成釘子和螺絲),其他與這張桌子有關的無數的東西,包括木匠的父母以及祖先,乃至讓樹得以生長的陽光和雨水。
如果你洞見這張桌子的實相,你就會看到,桌子本身呈現了所有那些通常被我們認為是“非桌子的世界”當中的事物。
如果你抽走任何一個“非桌子”的因素,還原至它的本源,例如讓釘子恢複成鐵礦,讓木材回到森林,将木匠還給他父母,這張桌子就不存在了。
一個能經由觀照這張桌子而洞見整個宇宙的人,即是證道者。
你要用同樣的方式禅觀自己五蘊的和合。
禅觀它們,直至你看到你自己存有的“一”的實相,看到你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本為一體。
如果五蘊歸還至它們的源頭,自我不複存在。
這世界無時無刻不在滋養五蘊。
自我就是五蘊的和合。
在宇宙萬物的形成、創造與滅亡中,五蘊的和合也扮演了關鍵角色。
從受苦中解脫
人們通常将實相切割成塊,因而看不到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
看到了一切中的“一”和一中的“一切”,就突破了一個大障礙。
這個限制人們感知實相的障礙,佛教稱之為“我見”。
“我見”是指相信恒常不變、獨立的實體我存在。
突破這個妄見就能從各種害怕、痛苦與焦慮中解脫出來。
觀世音菩薩,我們越南和平工作者的精神支柱,在洞察了五蘊皆空(無我)的實相後,她就從各種折磨、苦痛、懷疑與憤怒中解脫了。
這種禅修法對每個人都适用。
如果堅持不懈,精進地觀照五蘊,我們同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