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二 君德第九

首頁
    [齊文宣帝名洋,後齊高歡的次子,逼後魏元善見禅讓而登基。

    ] 虞世南說:“從前齊桓公奢侈淫佚,不守禮義,為人倫道德所唾棄,可是他内政外交全權依靠管仲,結果還做了諸侯的盟主。

    齊宣帝高洋卑鄙污穢,殘忍暴虐,古今無比。

    他把國家政務統統交由宰相楊愔等人辦理,得以保護了國家和宗族的安全,這是因為他用人得當,所以沒有國破家亡。

    ” [殷商時代有三個大臣,夏禹的孫子太康在位時有五個弟弟,都是賢德的人,可是國家還是滅亡了,京都成了一片廢墟,為什麼? 鬻子說:“國王與臣民們一同治理國家,主觀上想一定要行正道,但臣民們有合乎正道的意見,他未必能采納;一心想重用忠臣,但忠臣未必能接近他;決心講信用,但未必能付諸行動。

    虞公不聽宮之奇唇亡齒寒的忠言,晉國滅了虢國後,在回師的路上順便就把虞國滅了;仇由不聽赤章的意見,最終被智氏滅亡。

    天下無論哪個 國家,都有忠臣謀士,關鍵在于用與不用罷了。

    如果不用,最後将給君主和有德行的人留下無窮禍患,到那時,正人君子也無法挽救敗局了。

    ] 陳武帝起自草萊,興創帝業,近代以來,可方何主? 虞南曰:“武帝以奇才遠略,懷匡複之志,龍躍海隅,豹變嶺表,掃重氛于绛阙,複帝座于紫微。

    西抗周師,北夷齊寇,宏謀長算,動無遺策,實開基之令主,撥亂之雄才。

    比宋祖則不及,方齊高則優矣。

    ” 【譯文】 南北朝時的陳武帝陳霸光出身于平民百姓,最後開創了帝王大業,他可以與曆史上的哪個皇帝相比? 虞世南說:“陳武帝由于有奇才,有遠見,胸懷匡複大志,有如龍躍大海之中,豹騰峻嶺之上。

    他掃蕩了籠罩皇宮的陰雲,恢複了梁朝蕭氏的傳統皇權。

    在西部抗擊北周的軍隊,在北方打敗了北齊高歡的殘餘勢力,謀略宏偉遠大,政令法規又沒有什麼疏漏,實在是一位開創基業的好皇帝,撥亂反正的大英雄。

    雖然比起宋高祖劉裕來有所不及,但比起齊高帝蕭道成要好得多了。

    ” 隋文帝起自布衣,光有神器。

    西定庸蜀,南平江表,比于晉武,可為俦乎? 虞南曰:“隋文因外戚之重,周室之微,負圖作宰,遂膺寶命。

    留心政治,務從恩澤,故能綏撫新舊,緝甯遐迩,文武制置,皆有可觀。

    及克定江淮,鹹同書軌,率土黎獻,企伫太平。

    自金陵滅後,王心奢汰,雖威加四海,而情堕萬機,荊璧填于内府,吳姬滿于下室。

    仁壽雕飾,事将傾宮,萬姓力殚,中民産竭。

    加以猜忌心起,巫蠱事興,戮愛子之妃,離上相之母[貓鬼事起,秦王妃及仆射楊素母皆坐焉]。

    綱維已紊,禮教斯亡,牝雞晨響,皇枝剿絕,廢黜不辜,樹立所愛[廢太子勇為庶人,立晉王廣也]。

    功臣良佐,誅翦無遺。

    季年之失,多于晉武,十世不永,豈天亡乎?” [議曰:漢高祖欲以趙王如意易太子,叔孫通谏曰:“昔晉獻公以骊姬故,廢太子,立愛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

    秦以不早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

    此陛下所親見。

    今陛下必欲廢嫡而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污地。

    ”帝曰:“吾直戲耳。

    ”通曰:“太子乃天下本,本之一搖,天下震動。

    奈何以天下戲?”乃聽之。

     袁紹愛少子尚,乃以太子譚繼兄後。

    沮授谏曰:“世稱萬人逐兔,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

    且年均以賢,德均以長,上古之制也。

    願上惟先代成敗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義。

    若其不改,禍始此矣。

    ”紹不從,後果構隙。

     故曰: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

    疑則動,兩則争。

    子兩位者家必亂,子兩位而家不亂者,親猶在也。

    恃親不亂,失親必亂。

    有旨哉。

    ] 【譯文】 隋文帝楊堅由一個普通百姓,掌握最高權力,征服了西邊的蜀國,消滅了江南的後陳。

    楊堅能與晉武帝司馬炎相比嗎? 虞世南說:“隋文帝由于是周武帝于文邕的國丈,在北周衰弱之際,擔負着輔佐皇帝的重任,官封大丞相、大司馬,最後登位稱帝。

    他留心政治,凡有舉措,都歸功于皇恩,所以能安撫住新舊權貴,使朝廷和地方都能安定,内政和軍事兩方面的制度規劃,都有可觀的建樹。

    等到江淮一帶全部平走後,又統一了全國的文字和交通規則。

    當時普天下有才德的人,都在企盼着太平。

     可是自從滅了金陵陳國後,開始變得奢侈無度,雖然威加四海,但是不再留意處理繁雜的國務了。

    珠寶玉石堆滿宮室,美女佳人充斥後院,為了構建仁壽宮,幾乎把國庫都耗盡了。

    這樣一來,黎民百姓給弄得财力枯竭,中等生活水平的人家都快破産了。

    加之楊堅的猜忌心理日益嚴重,裝神弄鬼的事自然多了起來。

    他殺戳親生兒子的嫔妃,離間上相楊素的母親[獨孤皇後的異母弟獨孤陀用貓鬼巫蠱,詛咒皇後,秦王楊俊的妃子和楊秦的母親都受了牽連]。

    朝綱因此紊亂,禮教因此衰亡。

    楊堅出名的怕老婆,因此皇後孤獨氏幹預國家大事,幾個皇子殺的殺,廢的廢,除滅無辜的,扶持自己寵愛的[廢太子楊勇為庶人,立楊廣為太子]。

    功臣良将,也逐一被誅殺,所剩無幾。

    楊堅晚年的政治失誤比司馬炎多。

    建國不到三十年,就亡了國,這是自取滅亡,豈是天意?” [漢高祖想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叔孫通規谏說:“春秋時晉獻公因為寵愛骊姬要廢太子申生,立骊姬的兒子奚齊,齊國因此亂了數十年,為天下所恥笑。

    秦始皇因遲遲不立扶蘇,使趙高得以假傳聖旨立了胡亥,緻使國家滅亡。

    這些教訓陛下都很清楚。

    現在陛下如果決心廢長子立少子,我願意先死在陛下面前,以頸血污地。

    ”漢高祖說:“我隻不過是開玩笑罷了。

    ”叔孫通說:“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基一搖,天下震動。

    怎麼能拿國家大事開玩笑呢?”漢高祖聽從了他的意見。

     袁紹喜歡他的小兒子袁尚,就把長子袁譚過繼給其兄,好讓次子接班。

     沮授進谏道:“人們說,萬人追逐一隻野兔,其中一人捕獲後,其餘想得到的就都停了下來。

    為什麼呢?因為有了歸屬。

    再說,同年歲的,以賢為貴,品德相近,以長子為貴。

    這是上古就立下的制度。

    往前看,應當鑒取曆代成敗的經驗教訓;往後看,應當思量以逐免為喻的含義。

    假如固持已見,禍患就将因此而起了。

    ”袁紹沒有聽從,後來袁氏兄弟果然結下了仇。

     所以說,立親生長子為太子,是為了不使庶出的産生疑慮,有疑心就會有行動,同時立二人,就會發生争奪。

    同時指定兩個兒子都是繼承人的,家政必然要出亂子,不出亂子那是因為雙親健在。

    雙親主事不亂,雙親一死必亂。

    這是大有深意的。

    ] 【按語】 隋炀帝是一個曆史上最令人不能理解的皇帝。

     炀帝楊廣擁有極端複雜的多重性格。

    很難想象儒雅文明與殘暴好戰、賢良明智與無恥昏庸、極端現實與萬分浪漫、對妻子忠誠的摯愛與對女色貪婪的荒淫竟能統統在一個人的身上得到如此充分的展示。

    這個對美好事物尤其是對美麗的女人有敏銳的審美感的鑒賞家,有成就的詩人,風韻獨特的散文家,總想用帶有強烈藝術性的政治個性來處理國家大事,但過分的個性色彩使他在曆史上既有建樹,又成了後世朝野皆知的昏君的同義語。

    無論是在正史、野史中,還是民間文學和傳說中,他向來被描寫成極端荒淫殘暴的典型的亡國之君。

    但是如果揚廣隻是一個單純的好色者和暴君,那他留給曆史的絕不會是那樣一幅錯綜複雜、悲喜交加的圖畫。

     其實,楊廣是一個很有創見的明智的政治家。

    第一,國家政權體制中的文職和武職的分離就是在他手上完成的。

    在隋之前,管理地方行政事務的長官,都是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權集于一身。

    楊廣在其父楊堅已經開始的改制的基礎上,把地方的軍事大權收歸中央。

    這項改革标志着政府職能合理化和鞏固中央權力的組織化、制度化,從而起碼從體制上解決了曆來讓朝廷頭疼的軍閥割據這一難道。

     第二,他恢複、完善了由秦開創後被漢廢除的郡縣制,使中央集權制得以加強。

     第三,楊廣完善了科舉制,在他奪權繼任的第二年,首先下令開設進士科考試,使官吏的任命有了考試制度的保證。

    曆經唐宋元明清,科舉制度都沒有脫離楊廣所設計的巢臼。

     楊廣用寫詩的浪漫情愫去治理國家,用藝術家的思維去處理政務,用放蕩不羁的想象去駕駛權力,剛愎自用,好大喜功,除了導緻滅亡,還會有什麼結果呢? 或曰:“王霸之略,請事斯語矣。

    敢問殁而作谥,及改正朔,易服色,以變人之耳目,其事奚象?” 對曰:“古之立谥者,将以戒夫後代,随行受名,君親無隐。

    今之臣子不論名實,務在尊崇,斯風替也久矣。

    ” 昔季康子問五帝之德于孔子,孔子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及土。

    分時替化,育以成物。

    ”[一歲三百六十日,五行行七十日,化生長有。

    ]其神為五帝緯[五帝,五行之神]。

    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

    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

    故其生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

    是以太昊配木[勾芒為木正也],炎帝配火[祝融為火正也],少昊配金[蓐收為金正也],颛顼配水[玄冥為水正也],黃帝配土[後土為土正也]。

    帝王改号,于五行之德,各有所尚。

     從其所王之德次焉[木家次位火也。

    木家尚赤,以木德義之府,循其母,兼其子也]。

    夏後氏以金德王而尚黑,殷人以水德王而尚白[水家尚青,而尚白者,避土家之尚青也。

    土家宜尚白,為土者,四行之主,主于四季。

    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故土家尚木色青也]。

    周人以木德王而色尚赤。

    此三代之所以不同也。

    及漢之初,臣賈誼以 為漢土德,以五行之傳,從所不勝[傳移之傳也。

    五行相代,常從木水火土相勝之法也]。

    秦在水德,故謂漢據土而克之。

    劉向父子以為帝出于震,故庖犧氏始受木德,其後以母傳子,終而複始。

    自神農、黃帝,下曆唐虞三代,而漢得火焉。

    故高祖始起,神母夜号,著赤帝之符,得天統矣。

    昔共工以水德間于木火,與秦同運,非其次,故皆不永也。

     [以吾觀之,帝王之興,備本其所出五帝之後,以定五德。

    何以明之?漢,堯後也。

    堯,火德王,故漢為火焉。

    袁紹時耿包曰:“赤德衰盡,袁為黃後,以為袁舜後,舜土德,君故勸進焉。

    ”是知帝王之興,各本其所出,五帝之後,有自來矣。

    今秦,颛顼後,水德也。

    故秦為水德焉。

    ] 以此觀之,雖百代可知也。

     【譯文】 有人說:“王道、霸道的主張,就照你說的辦好了。

    敢問人死後賜谥号,以及改用新的曆法,改變服裝顔色,從而使人耳目一新,這又表示什麼?” 我的回答是:古代确定谥号,是為警戒後代,按照死者生前言行事迹,給予一個有評價意義的名号。

    這對國王、對親屬,都不能有所隐諱。

    現在的臣僚們不管名實如何,隻求使死者尊貴偉大就行。

    古人實事求是的作風已經早就不存在了。

     從前季康子問孔子“五帝之德”的意思,孔子說:“天有五行,為金、木、水、火、土。

    這五行按時令交替變化,才滋育生成萬物[一年三百六十日,五行中的每一行配七十二日來生長育化]。

    五行由五位正神來掌管[五帝就是主管五行的天神]。

    古代帝王改朝換代時都要改變國号,以效法五行。

    五行主神輪流主事,有始有終,相生相克,這裡也有象征的意思。

    因此生而為王的,死後要配五行。

    因此太昊配木[勾芒為木的正神],炎帝配火[祝融為火的正神],少昊配金[蓐收為金的正神],颛顼配水[玄冥為水的正神],黃帝配土[後土為土的正神]。

    帝王改立年号,對五行所象征的德性,各有各的崇尚,所崇尚的恰恰是其派生的德性[比如木生火,崇尚木德的,所崇尚的顔色卻是火的顔色——赤色。

    因為木是本,木生火,所以木與火的關系就象母與子的關系]。

     夏代的後稷以金德稱王,金生水,水色黑,所以崇尚黑色;殷商以水德稱王,水生木,但殷代崇尚白[水生的木本應崇尚青色,所以尚白,是因為避諱土德的尚青。

    土德本應尚白,因土生金,金色白。

    但因土為其餘四行之主,四季中都有土德主事。

    五行用事,首先從木開始,所以土德崇尚的顔色為木之青色]。

    周代以木德稱王,木生火,故尚赤。

    這就是三代服飾顔色不同的原因。

    到了漢初,賈誼認為漢應以土德稱王,因為五行的轉移,應依據相生相克的法則[五行的代替,常根據金木水火土相克的法則]。

    秦朝是水德,所以他說漢朝是用土克制了它。

    劉向父子認為帝王是從木德代表的震方即東方産生的,所以庖犧氏第一個受的是木德,其後以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這樣的順序,數到漢代,應當是屬火德,所以漢高祖起事之初,神母夜哭,符合了白帝死赤帝生的瑞兆,劉邦才得到天命所授的統治權。

    上古時的共工,以水德夾在水生木、水克火之間,與秦朝是同樣的命運,因為處的位置不對,所以都命不長。

     [在我看來,帝王的興起,各依其本源,在神農至舜的五帝之後,各有其承繼。

    怎麼知道的呢?漢是堯的後裔,堯以火德稱王,五行轉了一圈,正好建立了漢朝,所以漢朝也是火德。

    袁紹時,耿包說:“赤色的火德已經衰盡,袁是舜的後代,舜是土德,舜在保佑你,所以你應進取。

    ”這是因為他知道帝王的興起各有其本源,在五帝之後各有承繼。

    秦是颛顼的後裔,颛碩應是水德,所以秦也是水德。

    ] 按照這一法則推論,即使經曆一百代,都可以知道其興亡衰敗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