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圓,含裹十方。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禮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來前,說偈贊佛: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祇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恒沙衆。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衆生未成佛。
終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
于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
爍迦羅心無動轉。
六入為眼、耳、鼻、舌、身、意六個器官及其功能,“入”是吸入,有專注之義。
六根不專注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此六功能亦如來藏之功用,為虛妄有之相。
眼根無知,當無明暗。
見精乃五蘊身之見(有識之性質)而由眼根産生之者。
眼入(即眼由專注而生眼見明暗之現象)非眼根色塵和合所生,亦非無因由空而生,此乃虛妄有生。
是一種自性所生之勞相。
耳根及所生之“耳聞”都是自性起無明(如眼瞪直看物)而生之勞相。
聲塵之相狀。
即聞精。
鼻孔有風出入,有冷之感覺,故稱“冷觸”。
鼻通時之氣稱為虛。
反之稱為實。
即嗅精。
舐很久。
則會有甜與苦之味。
若不舐則有淡味存在。
甜苦與淡二種妄塵。
如是以兩手相觸生“合覺”,顯現兩手相離亦生“離知”,即身入有合與離二觸知。
冷勢相涉之勢(即前之冷勢多,熱者從冷等。
)。
“違”形容離塵,如一般人不喜而生(即違背)厭離。
“順”形容合塵。
離合指“動作”之分離與相合。
即觸精。
醒。
看眼前塵境即有記憶。
失去記憶是為忘。
這眠、寤、憶、忘是此人颠倒(認假為真)妄想而有,為生住異滅之妄相。
例如,塵境為“生”相、記憶為“住相”、失憶(漸相)為異相、忘失為滅相。
意根能吸收現習(眼前塵境之記憶)回到根中(即中歸),而依發生之前後秩序進入不互相超越(不相踰越),這就是意知根。
此講意根能吸取外五塵落謝的影子。
對于生與滅二種虛妄塵境,集“能知”于意根之中(集知居中),以吸收撮取進入意根中之内塵(即法塵)。
(附注:法塵有來自前五塵落謝的影子,也有來自大腦之記錄或名色)
由色受二蘊之作用,色聲等前五塵被吸入前五根後返流向内,故稱“逆流”,此五塵之逆流不能到達之地,故稱“流不及地”(此“地”隻有落謝的影子可到達。
)。
此“地”即稱為“覺知性”(即五蘊身的想蘊)。
生為寤之相。
滅為寐之相。
根本,根性。
若此覺知性是從意根所出,意根屬肉身,則此醒寐二相乃随肉身開始(出生、醒、開之義)與結束(死、寐、合之義)而有無。
離此開合二體,此覺知性就如虛空之華,畢竟無體性。
也就是覺知性隻是肉身之開合,此與覺知性之能知性不合,故覺知性不是意根所出。
袛陀林(地名)的樹林。
若眼根生出空者亦是如是。
空非色塵,但可觀見,故見應即銷亡。
此段文中之“見”即眼根,或眼根之見。
眼見包括色與空二者。
十二處是說在“眼見”過程之中,根與塵各有所在、所生之處所,當我們對境界時,則由眼根入色塵,也就是此文所說的眼生色相。
反之當領受境界時,則由塵入根,也就是文中色塵生眼見之說。
但本文推論二者皆非,也就是眼見與色空二處俱無處所,皆虛妄有生。
聲來耳邊即聲塵生耳聞,也就是由塵入根。
反之為耳根生耳聞,由根入塵(即由耳根所在處到聲塵所在之處)。
比喻聲音。
若耳無來往。
二十四铢為一兩,為重量之單位。
若複此香,生于汝鼻,稱汝聞香者,則就是聞香,此香應由鼻入,此言香生于鼻,則必由鼻出,此非鼻聞之義。
此香之木質因受熱而成煙(指木質成煙)。
若鼻可嗅聞,則應當蒙受此煙氣。
香塵與鼻之嗅聞二者皆沒有固定所在。
鼻根(含其嗅聞)及香塵兩個所生處所皆不存在,乃虛妄所生。
酥、酪與醍醐皆乳所生之物。
由乳出酪,由酪生酥,最後才生醍醐。
推開移動,即将酥味由舌推開移動。
預,幹預,何預即何幹之義。
此句是說:若食物自己有知覺,則此食物的知覺同于其他食物,與你何幹而說它是你嘗味之知?
味塵與舌嘗二者皆沒有固定所在(即當嘗味的現象發生之時,我們不能确定說味在何處,嘗又在何處。
)。
嘗與味二者皆虛妄所生,其本質為非因緣(不是味與舌相合和而有)亦非自然(非由空所生)。
即觸知。
能觸知。
若頭與手皆有單獨的觸知。
若頭與手是一觸所生的二體,則此觸要在那一體?
指上句,此一觸生二體,若此觸在其中一體(手或頭)稱為能觸,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