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一。
六用不同,故說非一是六。
原為一精明,故非六是一。
故于圓滿湛明(即本心)之中,妄自生起是一是六之義。
汝(指阿難)得初果,入道流,能逆六塵,不入六塵之流,故六塵銷亡。
(即能達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但尚未亡其根源。
(應是指第八識)銷六根不入六塵乃五蘊身之功用不起,其源是第八識。
比喻人之六根。
比喻本心。
“妙圓”指真如原來之圓明。
“黏”,執著之義,黏湛表示極為執著。
“發見”是發生眼之見,即眼識。
“見精”即眼識。
“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是眼識對色塵,與色塵結合而成細膩根(即勝義根,屬五蘊身)。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即細膩根之源名(目之義)為清淨四大(即清淨四大所成)。
“因名眼體,如葡萄朵”是依(因之義)此細膩根者名為眼體(即肉體之眼根),就像葡萄子的形狀。
“浮根四塵”,浮根為浮塵根之簡稱,即肉眼,肉眼為四種塵所成。
(肉眼為物質,為色、香、味、觸四塵所成。
)“流逸奔色”指肉眼與五蘊身的見精會攀緣色塵,如流水不息,如馬奔騰不止。
取之義。
月初之半圓月形。
是一種兩頭大中間細中空的皮制品,狀如人之身體。
知覺作用。
法塵。
即意根(大腦)。
由本覺妙明圓心。
因為有無明而妄起“明覺”。
以緻失去覺明的真精了明之性。
黏妄指六根沾上妄想之義。
“發光”指六根對六塵而妄生六用之光。
即六根本無知覺,但因沾妄識故眼能見、耳能聞乃至意能知,故以“光”形容。
六用既形成,真如之真精明性喪失,故離明暗之相,不再有“見之體”存在,“體”指真如。
“恬”指舌頭本來無味的狀況。
“變”指舌嘗東西後變為有味。
這句話是說若非嘗與恬就沒有舌嘗之性存在。
(六用不離六塵)
如前文所言,你隻要心不順著明暗動靜等十二種塵相而随意拔取六根中之任一根(即任選擇一根門起心修行)。
使脫離對塵境之執著(黏之義)而返向“内照”(内伏之義)。
内照到本心(元真之義),開發本心光明耀目之性(即十方圓明),此耀性闡發明了,其餘五種妄執(五黏之義)即相應脫拔而獲圓通,到此即可了脫生死。
此段話告訴我們,要不執著六塵之相才能得六根互用的自在神通。
“循根”是“順流”之義,即六根随六塵走,如眼見色則心執著色,心被境轉之義,“明不循根”即要明白“不循根”的道理。
“寄根”是“心自主”的借根去作妙用。
例如由本心自主借用眼根去看。
“寄根明發”是由本心借根明白顯發其之妙用。
由自心起用則由六根之“門頭”進入諸根,可使六根互相為用而不再“六用分隔”。
因無目,釋尊教他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借半個頭而生“見”,這是“寄頭明發”。
(也就是借身根去看!)
此龍“借角而聽”。
雪山之河的女神。
舜若多神是一位虛空神,此神沒有身體,也就沒有觸覺,釋尊放光使他暫有身觸。
若已圓滿脫拔。
即由本心起用之光(指已圓通以後能住于十方圓明之中)。
虛妄(浮之義)之塵境。
此已在“中觀”之境界。
“應念”是随自己的心念(指由本心而生之念)。
“化成無上知覺”是完全了知真相之義。
達中觀之境界必須完全破各種無明(包括無始無明)使“内外”相通,則他在入定中即能了知世間一切變化相的真相。
頭與足相類似,即頭足不分之義。
因為沒有光明而看不見,但由于知覺相同,我們還是可以一一的分辨頭與足。
如同沒有光明而能自發光明。
(比喻本心的真知覺)
由内照之力使根塵歸空(銷之義),如此則五蘊(覺明之義)怎麼會不轉變成圓妙本心?
因地覺心是修行最初所發之心。
常住即不生不滅之義。
真心。
阿難說見聽(即見聞覺知六用)離明暗通塞諸塵相畢竟無“體”,這是阿難誤解釋尊之意,諸相之“體性”即自性(空、菩提等同名),不是“無體”。
釋尊說諸相“無體”是說諸相乃和合而有,由自性如幻所生,是“虛妄有”,沒有不變之體性,即諸法無常之義。
阿難懷疑,由見聞覺知返照修行,見聞覺知虛妄畢竟空無(斷滅之義),以此斷滅心起修如何可得不生不滅之佛果。
眼見畢竟是空無,就像若沒有眼前之塵境,心念自己的體性就消滅(即無體性)。
進思退想循環反覆微細推求。
根本。
釋尊先前說本心是湛然精純圓滿常住不生不滅,但現在又說諸相體性空無,這兩種講法完全不同,是違背誠信之言,那如同開玩笑(戲論之義),怎麼說如來是講真實語之人?
蒙塞。
認妄當真稱為颠倒,“真倒”是真颠倒,也就是把真懷疑為妄,這句話是說阿難未盡無明、業障,由于心中隻知颠倒之故(所因),真倒現前,以緻不能識得真實之理。
真誠的心,即内心。
聽到聲音嗎?
阿難他們對鐘聲之事,一下說都“聞到”,又說都“聽到”,回答得不确定,故說報答不定。
不是因為你要聞聲音才有生滅。
常指聞性,斷指聲音(妄相)。
人睡時聞到舂米聲卻以為是鐘鼓聲,“聞聲”是來自“聞性”,是人的本心所有。
而鐘聲、鼓聲等是塵相,是意識心(即夢中獨頭意識)之分别而有的。
人睡時不記得動靜通塞諸種塵相,沈睡之中也不會想到肉身的器官,但尚能聞聲,故“聞性”是離根塵而常住不生滅。
指本心而言。
本來所有之真常本心。
“塵相”是執塵境以為實有之妄想。
“識情”是内心起妄識以為真有情存在。
塵垢是形容真心所受之污染。
指修行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