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之義),真心與此種“區隔作用”相交織而成第五重之命濁。
(真心之六用稱為同,六根六塵分隔成之六用稱為異。
真心因為此濁而成為第八識。
)
見聞覺知指在衆生位之人。
“如來常樂我淨”指修成之報身佛,報身佛其體真常不變,真樂無煩惱,真我無終,真淨無染。
“死生根本”即意識心。
“圓湛性成”是圓滿周遍、湛然常住、體性現成之佛性,即“真心”之義。
此句話是說:阿難你想由衆生修成如來果位,就必須選擇依不生滅的真心而生的意識心,先擇一起修。
由此内照湛然之自性(湛旋之義)以轉意識心之虛妄生滅性質。
如此才能降伏妄心還歸到本元覺性(即真心),得本妙真如。
(元明覺之義,此為初入空之人所悟者。
)以此不生不滅的真心為因地心起修,出菩提路修成菩薩,終究圓滿修證成果地之位。
即破枝末無明之見道位。
(還用靠定力破塵沙無明才能證阿羅漢)
破根本無明所證道果如水得清明精純之相。
此段詳釋第二決定義,第二要義是要詳細審知煩惱的來源。
指發業無明與潤生無明。
發業無明指能顯發今生之善惡諸業之無明,如十二因緣中之無明(為過去之惑)。
潤生無明是使我們得今生的正報與依報的無明(即潤今生之用者)。
何“處”颠倒之“處”尚不知道。
碎裂。
即六根。
六根妄執六塵以為實有,因此障礙真心,而妄生衆生世界。
“家寶”比喻真心。
時間。
空間。
遷流的數目有三(即過去、現在、未來)。
一切衆生乃四大五蘊交織妄想所生成。
在根與識之中,“世”與“界”彼此互相涉入,如貿易般遷流不息(即人感覺到有時間、空間的觀念存在。
)
空間(界之義)的特性設定為十個方位,由定方位即可明了。
世間之人隻須看東西南北,上下乃在此四方之上方與下方,不須再定位(上下無位之義)。
四數指東西南北。
中間無須再定方位,隻要定出四方,其對偶相交之處即中,故說無定方。
四數(東西南北)與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互相涉入,三世四方,四方三世,轉來轉去都是十二。
第一疊是三世四方與四方三世。
三世四方之義為:現在的東方,現在的西方,現在的南方,現在的北方。
過去的東方,過去的西方,過去的南方,過去的北方。
未來的東方,未來的西方,未來的南方,未來的北方。
以上共計十二個“世方”。
約略計為十“世方”。
同理有“東方的現在”等共計十二個“方世”,也略計為十“方世”。
第二疊是十“世方”乘十“方世”計有一百“世方”“方世”。
第三疊是一百“世方”“方世”再乘十世方則有一千,稱為“流變三疊。
”第一疊為十,第二疊變為一百,第三疊變為一千,故稱“一十百千”。
衆生的色身(身與妄心)因由世與界相涉而成,世界相涉總共約有一千二百種方式(實際12×12×12=1728),則衆生六根之功能德用(此處功德之義),各根最多亦有1200個方式,這是以時間、空間來“數量化”六根之功用。
若把眼根之功能分成四份(前、後、左、右),眼隻能見前方及左右各三分之二,故其功德為前方300,左、右各200,共為700。
若分成六份(即前、後、上、下及左、右)則其功德為前200,上下各200,左右各約為135,總數為870,故在此約略稱800功德。
而缺(阙之義)中間交接之際。
言有各種方言之分。
身體的觸覺可識知違情與順情(如熱時觸冰為順情之觸。
冬天觸冰則為違情之觸。
)。
身根與塵相合與相離時能有觸覺,但在離與合之中間(中之義)則不知,則離時功德為一分,與合時功德一起計算則有二分。
驗看身根的功德三分中缺一分,故共有八百功德(1200的三分之二)。
返回窮究六塵之流到其根源不生不滅之處。
此段釋尊要阿難慎選六根,何者易修入圓通。
“誰合誰離”是六根中何者為合知,何者為離知?與塵相觸而知稱為“合知”,六根之鼻、舌、身屬此合知。
反之稱為離知,六根之眼、耳、意屬離知。
指屬離知的諸根中,那一根深隐難修,那一根淺顯易入,大概而言,意根難修,眼耳易入。
圓通與圓滿同義。
耳根具有1200功德,故為圓滿,眼根隻有800功德,為不圓滿,故耳根最好。
熾然猛烈的妄想業識之流。
能由圓通根(如耳根)與不圓通根起修,證果所需時間是日與劫之差别(倍數)。
我今完備顯示六根湛圓明性。
本來所有功德的數量如上所說。
本經後面所述二十五圓通即由十八界及七大起修。
隻要能在六根中選一根返照深入,由此一根能達到無妄(即達空)之境,則所有六根同時清淨。
(例如由耳根入空,則耳能見、能知、能聞、……,六用具可由根而生。
)
即初果羅漢,又稱預流果
見惑(即現習之惑)。
詳細内容請參閱“小乘佛法”或佛學辭典。
六根貪著六塵,故無始以來聚積虛妄習氣(屬我執),即一般書中所稱的思惑(詳見藥師山通訊)。
此種思惑(彼之義)要在“修道位”(修之義)才能斷除。
(斷我執即斷現習的見惑與斷積習的思惑,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
)
指除見思惑之外,尚有“無明惑”存在,無明有塵沙無明、根本無明與無始無明。
此中又有業相、轉相、現相等所謂三粗六細無明之相(詳細内容請參閱大乘起信論),稱“生住異滅”。
以上這些無明惑的分際界限(劑之義)是數目繁多,頭緒紛飛,非汝能知。
(頭數之義)
頭怎麼不會行走。
足怎麼不會說話。
欽奉事承。
即非一是六、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