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章句。
二者、是人,谛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三者、是人,谛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
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诘。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颠倒。
或自固身,雲色是我。
或見我圓,含遍國土,雲我有色。
或彼前緣,随我回複;雲色屬我。
或複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
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并驅,各不相觸。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颠倒論。
吒枳、迦邏是一個天魔的兩個名字,吒枳翻為結縛之義,迦邏是“我所作”之義。
此魔自稱三界結縛皆我所作,其能化諸欲境以縛衆生,這就像此修行人欲留塵勞(相當于所作欲境)以保命元(相當于以縳衆生)。
故稱“成其伴侶”。
“邪思”是指“隻要留住塵勞即可保住命元”的不正确思想。
顯發此邪思為因,熾盛的塵勞(如在世間作牛作馬)将為其果報。
(天魔福報用盡則将作牛作馬)。
于識陰(命之義)明白通達之中,起妄心去分辨心行之細與粗。
即定中去看起心動念何者為細,何者為粗。
疏通抉擇這些所看之心念何者為真,何者是假。
心念的粗細真假都以因果自相酬答(即他們認為心念的粗細真假皆源于因果)。
惟求之于心中之所感所應(也就是若自己心中感應知道是心細、真實,則認為已證聖果。
這種感應是源于自己的修證。
)
背離實相清淨之道(即真心本清淨非修證感應可得)。
屬于滅谛涅槃之樂,心已呈現休止,更不前進。
四禅之無聞比丘及增上慢者。
“精應心”是改變心念之粗為細、假為真,以作為證果(應之義)之心。
此句是說以圓滿之精應心為因心則成就趣向空寂的果報。
“圓融”是能六根互用無礙(已将破識陰)。
“清淨”是諸塵不染之義。
“覺明”是觀照到命元(識陰)之義。
清淨覺明是觀照清淨的識陰(第八識)。
此段話是說修行者若六根互用能達無礙,且對清淨的識陰能發研深妙。
起心(發之義)去研究識陰生滅深妙的道理。
即以所悟深妙之境為涅槃(即識陰滅之處)。
此為緣覺之所證,其已滅識陰。
諸緣覺、獨覺之倫(類)。
辟支佛有兩類,獨覺是居寂觀化無師自悟。
緣覺是觀十二因緣而開悟。
“圓覺”是圓融清淨覺明之義,心是通之心,即開通了達之心。
此段是說對圓融及清淨覺明二者得開通了達之心,并以此境界為因心。
成就寂靜(湛之義)明徹之果,即獨覺(寂靜)與緣覺(明徹)之果。
生獨覺與緣覺二種果位,圓明為其所悟之境界,認此境界為究竟則成為“不化圓種”。
由于此境界尚未達到融通圓滿之境故稱“不化圓”。
未至圓通,中途成為颠狂的見解。
見經文第423頁及其注解。
各以自己欲望之所愛,且因為自己的積習之故,以緻迷失本心。
對于定中所現境界與自己欲愛積習相合便欣喜取著而自休息,認為是畢竟所歸之地。
自稱已圓滿俱足,已成就無上菩提(即自己是佛之義)。
即識陰十相狀中的前八種是外道邪魔所感有漏禅福報,福報用盡将墜無間地獄。
而後二種是聲聞、緣覺所證之無漏業,不會有地獄之事,但僅止于此境界,不再增進,永遠到不了究竟佛地。
你們應存護佛法之心秉持佛之正道。
“見魔”指邪見之魔。
“沈孽”是沈重罪孽。
“綏”是安定之義。
“保綏哀救”是保護使禅修的人得以安定,并哀憐救助他們,“銷息邪緣”是消除息滅各種邪思之緣。
從開始發心到成就佛果。
用(乘之義)此法門得以心開。
即入于圓教初住位中之乾慧地(其慧約是權教菩薩之八地,但渡生之心不足。
)。
附注:權教菩薩福慧等持,在妙覺之前尚有各種無明,即此經文之五陰相狀。
識陰已破之人,圓滿(遍法界之義)明妙(寂照無邊之義)的精心(真心)于諸行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