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一

首頁
    不住者,名為客義。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

    塵質搖動,虛空寂然。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佛言:如是!即時如來,于大衆中,屈五輪指,屈已複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衆中開合。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衆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複汝見,有開有合。

    阿難言:世尊寶手衆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

    如來于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

    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複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若複衆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

    雲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泊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此為楞嚴經的名稱。

    本經之全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佛頂是佛頭頂肉髻,是佛三十二相之一,佛頂能放光化佛,菩薩也看不見佛頂,故是微妙難測,妙用無盡之義,大佛頂是形容此經的深妙。

    如來密因是說本經是諸佛得以修成佛果的秘密經典。

    修證了義,是說本經是“了義的經典”,也就是說依此修證可達第一義谛,并可由此發生無上妙用。

    諸菩薩萬行,是說諸大菩薩可依此經由空起用發無上妙行,如觀世音菩薩之三十二應身渡生之妙行。

    首楞嚴,是說此經是定之首。

    定之首即不動之定體,即本體、常住不動之義。

    因此,本經可簡稱為“無上深妙的大定經典”。

    本經中談三種大定:即一為奢摩他,這是平靜妄念使心神安定進入禅境的修行方式;二為三摩缽提,簡稱三摩,這是慧觀,是發展個人之心智以洞察事物的道理的修行方法;三是禅那,這是定與觀并用圓融空有二谛的修行方法。

    奢摩他是修空觀,三摩修假觀,禅那修中觀。

    (見本經第七卷) 無漏大阿羅漢:漏是煩惱之義。

    無漏指已得解脫煩惱,也就是已破“我執”的聖者。

    阿羅漢是聲聞修行人的最高果位,即四果羅漢果位。

    已回小乘向大乘,願出世間渡生者才稱為“大阿羅漢”。

    這些聖者已開悟了分段生死,已破一念無明,但塵沙無明未破。

     這些大阿羅漢已是佛子(即菩薩之義)。

    住持即住于佛之家,修持佛之法。

     善于超脫三界諸有為法,不被諸有所困。

     即成就諸威儀之事。

    是說這些大阿羅漢不是入斷滅空,而是已入世間做自利利他諸種威儀之事。

     能跟從釋尊轉法輪(即弘揚佛法渡生)。

     妙堪遺囑:指這些大阿羅漢有高妙的能力可以(堪能)勝任釋尊交代的遺命。

     嚴淨毗尼:毗尼是戒律。

    嚴格淨心守佛一切戒律。

     弘範三界:可做三界衆生的典範。

     應身無量、度脫衆生:指這些大阿羅漢可随不同機緣以不同身像度各種衆生。

     拔濟未來、越諸塵累:超拔救濟未來世的衆生,使他們都能超越諸世間(塵)之累。

     辟支無學:“無學”指修行已證圓滿果位,無再有可以學的東西。

    辟支無學指已證辟支佛果位的緣覺修行者(詳見小乘佛法)。

     并其初心:初心指初發心之人。

    并是“與”,“其”指辟支無學。

    辟支無學并其初心,是指諸辟支佛與初心修緣覺乘的人。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休夏即結夏安居,自恣是比丘行“自恣法”,也就是自我忏悔或願接受他人舉其過失。

    這兩句話是指辟支無學來佛所是配合(屬)比丘結夏自恣。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咨決是詢問解決。

    心疑是内心之疑惑。

     欽奉慈嚴,将求密意:欽,尊從之義。

    奉,奉事。

    慈嚴,指如來,因其有慈悲莊嚴之德相。

    密意,佛法密意。

     宴安是寂靜安詳之義。

     深奧:深奧的佛法密意。

     法筵清衆:法席(或法座)上的清淨大衆。

     迦陵:一種發出妙音的仙鳥。

     宮掖:王宮的左右掖庭(即偏殿)。

     伫佛來應:等候釋尊來應供(受供養)。

     不遑僧次:不遑是來不及之義。

    僧次,僧衆列次。

    此說阿難遠遊未歸,來不及回到衆僧的行列中。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檀越即施主。

    小乘乞食有其順序,一般是先找官家,然後依次為唱、屠、沽(咕酒,即酒家)、淫舍。

    由于此時官家與長者居士都已設齋供佛,不能再供養阿難,故阿難隻有希望最後幾種施主(即屠夫、酒家、淫舍)能做為他的齋主。

     刹利尊姓:即刹帝利尊貴種姓之人,即官家之人。

     旃陀羅:即屠夫。

     方行等慈:方,方法、效法。

    即效法佛陀行平等慈心。

     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