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

首頁
    證法空,但已回心入世間之阿羅漢,即回心大阿羅漢。

     一乘即佛乘,三乘乃因機所說,而佛法實隻有一乘。

    寂滅場地指不生不滅之境地。

     阿蘭若義為寂靜之處,修行者常選擇遠離人煙的山林處所修行,這些處所即稱阿蘭若。

    但在此處所尚非清淨,唯有常住本心,不垢不淨才是真清淨,故稱此為“真阿蘭若”。

    本經之首楞嚴大定能使修行者悟入本心,故為真阿蘭若,也是正修行處。

     清淨本來常住的真心(本心),如何忽然會生出山河大地? “性覺”是“真空”(即自性、真如)的體性。

    妙明是妙而明,妙指理體,其性質是寂滅。

    明是照用。

    “妙明”是寂而常照之義,這是真空的體性的狀态。

    “本覺”是真空之用,“明妙”是“照而常寂”之義,這是真空照用的狀态。

     “覺明”是覺性本來就明,這是“真覺”。

    “明覺”是妄認覺性本不明而必須加外力使之明,這即是“無明”。

    體性本來就明稱名為“覺”。

     富樓那不了解“覺”的意義,故辯說:若那個不加明本來就明的狀态稱為“覺”,那就沒有“所明”了。

     明覺是要使之明,故一定有“所明”。

    故若無所明則無明覺。

     有所覺非覺,覺是真覺,是本心層次,覺無所覺,覺即覺,沒有我覺、所覺之存在。

    有能所則非真覺。

     無所明非明,即明必有所明。

     無明又非真覺湛然妙明之性。

    無明是妄有,不是自性妙明的本質。

     性覺必明是自性必明之義,這是真覺。

    明覺是妄覺,是無明。

     真覺不是有所明。

     因無明而妄立所明。

    既立所明,就生出你的能明。

     熾然是旺盛的樣子。

    在自性平等無同異之中,因無明而妄起明暗之相,此為“成異”異之中又立異,異之中又立同,同異出現後又建立無同無異,這樣由原本清淨平等的自性中,起同異、異異等諸擾亂的現象,這些妄想分别相待日久就發塵勞,于是自心成渾濁之相,由此引起塵勞煩惱。

    勞是病态,做事太久而生病叫勞病。

     起煩惱者為世界。

    不動者為虛空。

     彼指真心。

    彼本無同異,因無明而妄生同異,這是有為法(即世間法)。

    附注:以上這一段話說明世間如何由“空”而生。

    其概要如下:真如(自性,本明)妄起無始無明(即明覺)&darr生能明、所明&darr經過業相、轉相等過程(即立同異、異異等)&darr形成第八識種子&darr對塵相起動念(即擾亂、相待成勞)成第七識&darr對塵相起分别(勞久發塵)生第六識及前五識&darr執著塵相(起塵勞煩惱)而生根身世界。

     “覺明空昧”為真覺(真如)因無明而妄生頑空晦昧之相。

    “相待成搖”是明暗互相對待搖蕩不已之義,即心動而有風大産生(第七識動故)。

    風大乃真如起“動”而有。

     金乃地大之精華,故金輪屬地大,此以金輪說明地大之形成。

    “因空生搖”乃真如妄起頑空明暗相待之相。

    “堅明立礙”是在相對待之相中,執著分别明暗與通礙之相。

     金寶是真如生無明而妄立“堅固”之相所成,如此就形成金輪保持國土。

     真如起無明妄生堅固之相而有金寶,起明暗相搖之相而有風輪,金輪與風輪相摩擦則有火光,此變化之性質即火輪(即内心并生堅固與動搖之念,故稱互相摩擦。

    )。

     此句屬倒裝句,故應是“火光上蒸,寶明生潤”,即當火光蒸金寶明淨表面之時就生出濕潤的水氣,這就是遍含十方國土的水輪(水大)。

    以心的相狀來說,水大是真如先起堅固心再生動搖心。

    附注:以上說明地水火風四大形成的過程:本覺(真如)&darr無明&darr分别明暗&darr空輪&darr動搖&darr風輪&darr堅固&darr金輪(金風相摩)&darr火輪(火金相蒸)&darr水輪。

     火大上升,水大下降,二者在心中交互發生,顯發成相即為堅固的水火二相。

     洲是水上可居住的小島。

    在水上由沙聚成可居住的地方叫潬。

     水勢劣于火勢,水火凝結成為高山。

     土勢劣于水勢,抽拔水土而成為草木。

     妄心妄境交互發生,如由妄心之無明妄立所明,就有明暗之二種妄境發生,由此明暗之相,心又起分别而生各種妄心,如此交互發生。

    交妄發生各種心與相,就生四大。

     由無明生空大,次生風大、火大、再生水大,次第發生,前者為後者之種子,後者又為更後者之種子,故稱“遞相為種”。

    又水降火騰而生洲澤巨海,故水火為洲澤、巨海之種子,其他如水火為山石之種,水土為草木之種,如此亦稱遞相為種。

     即以四大交互發生遞相為種之因緣,則有世界成住壞空周而複始相續不斷之相。

     無明妄起之因非他,乃真如妄生“明覺”所緻(覺欲明為咎)。

     能明與所明之妄想既已建立。

     真如伴生無始無明起妄想就有業相及業相無明(執著業相以為實有)。

    由此進一步生妄想而成轉相,形成第八識的種子。

    明理不踰就是轉相或業相無明(明)對轉相或業相之體(理)堅執不踰越其各自的範圍。

    (如眼識轉相無明堅執眼識轉相種子以為實有,眼識業相無明堅執眼識業相種子以為實有等),因此形成第八識中有各種“不同”的識種子(眼識種子、……、意識種子)及根本無明。

    業相種子是比識種子“較小”的種子,即較“細”的念頭。

     由于上述之因緣,因此聽的範圍不超出聲塵,見的範圍不超出色塵。

    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妄識(意識心)由是生成。

    也就是由于“明理不喻”的妄執,原為一精明(真心)就分開為六種各自不同的功能(即眼見、耳聞……意知,稱為六和合。

    )。

     “同業交纏”是指業報有相關的衆生會互相交纏。

    “合離成化”指這些交纏的衆生有時相合,有時相離、有時相成(相愛)、有時相化(相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