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

首頁
     這一段話是講人類出生的過程。

    “見明色發”的色是“名色”,“見明”是中陰身。

    即名色妄執塵境而發生中陰身。

    “明”指中陰身清淨之義。

    “明見想成”的“明見”是色身(包括五蘊身、肉身與氣身)。

    即中陰身妄想而生色身。

    這兩句話概說人之形成過程,下面再詳述。

    “異見成憎、同想成愛”:即中陰身若為男,則見父成憎,見母為愛。

    中陰身為女,則反之。

    即男中陰身與母或女中陰身與父為同想,反之為異見。

    “流愛為種,納想成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中陰身有愛憎之念則流為成胎的種因。

    中陰身有想成肉身的欲念,故領納此想為成胎之因。

    有此二種因,則當父母發生交遘之緣時,就吸引業報相同的中陰身形成胚胎。

    “羯羅藍、遏蒲昙等”:是子宮内胎兒的狀況。

    俱舍論記載胎有五種狀态:一七(第一周)名羯羅藍(凝滑之義)。

    二七名遏蒲昙(譯為疱,如瘡未長肉之狀)。

    三七名閉屍(軟肉義)。

    四七名羯南(硬肉義)。

    五七名缽羅奢佉(肢節義)。

    六七名發毛爪齒。

    七七名俱根位(諸根俱足)。

    本文隻舉前二種狀态代表胎中之相。

     胎、卵、濕、化四種生命是随其自身的業因而相應其業果而有。

     卵生之因是亂想,胎生乃因迷戀之情,濕生乃因與塵相合不離之故,而化生則由于要離此身托他身(即厭舊有身而喜新身)。

     情生變想生,想生變情生,合生變離生,離生變合生等,如此衆生間互相變換更易,随其所有的業因而生各種或飛(上升)或沈(下降)的果報。

    這就是世間衆生之所以相續不斷之原因。

     想要彼此相愛共同結合。

     欲愛的貪著。

     貪愛共同滋養之物。

    此貪愛不能止息。

     指世間十二種衆生,即卵生類、胎生類、濕、化、無色、有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及非無想諸生類。

    (詳見本經第九卷) 人吃羊肉這屬“盜貪”的行為,即羊不是自願給你吃,你吃其肉,即是偷盜。

    這是盜他的“生命财”,故果報為遭他來相吃食。

     欠負。

     三種相續即上文所說的世界相續、衆生相續及業果相續。

    由于這三種皆自性如幻相而生,非實有其事,但衆生執為實有,故稱颠倒。

     都是真如(本覺)起無明産生虛妄的識别了知性(即妄生六種識心的種子)。

     由于這種“了知性”而發生業相、轉相等第八識内之無明,進一步産生屬第六識的妄見(由枝末無明所生),由此生出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可言說相、識心所屬)。

    此中衆生生死相續,世界成住壞空,因果輪回不止,即所謂“次第遷流,虛妄終而複始”之義。

     即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即真空、自性。

     妙明真空與本覺。

     這段話是富樓那尊者問釋尊:佛既已證悟妙有之本心,怎麼還會見有漏的山河大地?其實諸佛悟得本心,隻是悟無明虛妄而破無明,但山河大地俱不消失,但佛知其虛妄性而衆生不知。

     惑南為北(即把南邊誤以為是北邊)之迷是由迷而生。

    惑南為北本身就是迷,不能說因迷而生迷。

    釋尊以迷比喻無明。

    無明無因即所比喻之“迷本無根”,不能說因無明而生無明。

     由悟而生出迷。

     過去在衆生位時(釋尊自己說)其實也沒有“真迷”(由于無明無體性之故)。

    但有“相似迷的妄境”(指無明虛妄之相)。

     覺悟妄迷,則迷就滅。

    也就是說,一旦開悟現性,知無明虛妄,則無明自滅。

     真如(覺之義)不會自已生迷(無明)。

    真如有體性而無明虛妄,無明非真如所生而是伴生,虛妄妄想生。

     再令狂華出來。

     以上這段話是佛告尊者富樓那,一旦成佛就不會再成為無明的衆生,如金礦成金就不會再為礦。

     問。

     不應互相包容。

     雨後天晴叫霁。

    澄是灰塵少而澄淨之相。

    清是清明。

     地氣凝聚則渾濁。

     塵土積于空中則成陰霾。

     水澄清則成映影。

     如上不同處所(殊方)的各種現象(指明暗等七種相狀)。

     指日、雲等七種。

     當日照時,既然日就是明,那十方世界都是日所生的明亮光色,虛空中怎麼會見得到一個圓日?(日既是明,見到明,則不應再另見日,否則日非同明。

    )故明非日所生。

     若空就是明,也就是此明相是虛空所生。

     明非日,明非空,明不異日,明不異空。

     真妙覺明的狀況也像這樣是非空非日不異空日。

     此中“明”即由惑業而萌發果報之義。

    “空明則有空現”即汝心若有空的業因則萌發空的果報,如羅漢有偏空之惑則感偏空涅槃之相。

    “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即汝以地明則地現,……等之義。

    “地明”如淨土業因則現淨土,凡夫心不淨則現穢土。

    “水火風明”如我們由于某些業因而會有水災、火災或風災出現。

    “若俱發明,則有俱現”,此指同時同處所見。

    如人所見的水,天人見之為琉璃,魚類見之以為其屋,而餓鬼見之以為是血。

    也就是大家若在同時同處萌發不同業因,則俱時有不同之業果顯現。

     本文以兩個人同時看見水中兩個日影來說明“俱現”的意義。

    兩人同時見水中兩個日影,若此二人分向東西方向而走,則各有日影随行。

    則此二日影是“非一”(有二影),是“非異”(因源于一日),亦是一,亦是異。

    二人分别向東西行比喻二人業因不同。

     日影事先沒有标準不變的樣子(指随二人走的快慢、方向而不同。

    ) 不應提出難題說……。

     指日影。

     這一段可能是當初誤寫,應該接在經文此處。

    在此我們已作修正。

    觀相指所觀水中月的影像。

    “無可指陳”是無實物可指陳。

    “猶邀空華”是猶如拿空華。

    “相陵滅義”是水火互相侵陵消滅。

    “觀性元真”是所觀日影之體性(此指太陽,比喻人之自性)原是真實。

    “惟妙覺明”指此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