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謗:欽佩仰慕佛陀開示闡明無遮的乞食方式(無遮指對貧富無分别)。
度諸疑謗指無分别貧富之乞食方式可免除他人之疑惑與毀謗。
(如大迦葉專找貧苦人乞食,使人懷疑他是否故做清高,反之,須菩提專找富人乞食,則招他人毀謗他貪富貴。
)
城隍指乾涸未放水的護城河。
嚴格的整理儀容以增加他在受齋供養時的肅穆恭敬氣氛。
摩登伽女:一個淫女的名字,其母性為摩登伽。
一種“非佛”的名字。
摩登伽女的床席。
淫心發動,躬身(彎下身體)撫摸。
提醒阿難,鼓勵摩登伽女一同來佛住所。
菩提:梵語叫菩提,華語名覺,即自覺、覺他、覺性圓滿。
自覺乃自悟本心。
覺他乃以大慈悲心渡生。
覺性圓滿乃福慧俱足之果。
本經中談三種大定:即一為奢摩他,這是平靜妄念使心神安定進入禅境的修行方式;二為三摩缽提,簡稱三摩,這是慧觀,是發展個人之心智以洞察事物的道理的修行方法;三是禅那,這是定與觀并用圓融空有二谛的修行方法。
奢摩他是修空觀,三摩修假觀,禅那修中觀。
氣即血脈之謂,阿難與釋尊有親戚關系,即有血脈關系。
故說汝我同氣。
請參考佛學辭典。
是佛的三十二種莊嚴身相。
勝淨即最清淨。
妙明,光明無比倫。
紫金光聚指釋尊之體相金色光明,其光明如金山之聚集金光。
常住真心,指常住不動不生不滅的心,乃“十方圓明”者。
性淨明體,體指本體,即法身。
此句是說真心的體性是無邊光明(明)清淨無染(淨)。
指阿難你若想要研求至高無上的成佛之道(菩提道),真要闡發妙明體性。
直心:不彎曲直入之心。
真正的直心是直接深入到本心。
凡夫之人不能如此,直心隻能說不虛假,不多做考慮,直快的起心。
同一道:指同一個直心之道。
由發心修行到最後果位,中間經曆各個階位(指菩薩諸果位),在所有時間中都以直心行事修行。
這句話是重點。
将何所見是說将何能有所見。
誰為愛樂。
也就是說“能見者是誰?”,“能起愛樂者是誰?”。
釋尊由阿難之“眼睛所見”開始引導阿難去認識“見性”(即本心)。
心目:心在此阿難認為“意識心”在起愛樂。
目在此是指眼睛。
塵勞:見塵久之受其困擾。
塵勞即起煩惱之義。
十種異生是指十二種衆生中的十種,即是卵、胎、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與若非無想之十二種衆生。
浮根四塵:浮根即浮塵根,在此是指肉身的眼根(即眼睛)。
四塵指色、香、味、觸,此浮塵根是四塵所組成,此指眼睛有肉、有味、有液體(舌味)、有冷熱觸痛之覺。
通達。
頗有,可有,是否有之義。
這一段是說若心在身内,應當先看到身體内部的東西(如内髒、器官),縱然說内髒器官(如心肝脾胃)因太接近而不得見,但離心較遠(因心在身内)的現象,如頭發與指爪之生長,筋骨運轉,脈博搖動等,心總應明白了知,但為什麼會不知?由此可看出“身内之心”必定不能内知。
在身内都不能内知,那能知外?(近不能知,如何知遠?),以上這一段解釋“心在身内”是不對的。
佛陀光滑細潤的手。
你所知的一處是在那裡?
潛伏根裡:阿難認為心是潛藏在眼根裡面,此分别了知心像透明玻璃那樣藏在眼根裡。
見下圖說明。
琉璃碗:玻璃做的眼鏡。
你的心若像玻璃眼鏡一樣在眼根内,則當你看山河大地時,為何看不見你的眼睛本身。
反之,若你能見自己的眼根,那眼根是“被見”(境),不能稱為“根”。
随見,即随所見之塵境,即色塵之義。
這一段是阿難認為了知的心是藏在人的内髒與竅穴之中,所以開眼(竅穴之一)時可以見明,閉眼時見身内,由于心在身内的髒腑之中,故閉眼可以見暗。
雲何成身内。
若暗境成為身内的話。
是說若此暗的境界不是眼見外境所成,而是眼睛内對所生(心向内觀之義)。
面是身外,故當可見,今何不見?故合眼見暗名為身中是不合理。
暗是内對所生的話不成立。
若心與眼根在虛空中,那二者自非你的身體。
若如此,那麼現在如來(佛自稱)見你面也可以說如來是你的身(因為如來與你的心眼同樣是身外虛空之物)。
再說,你的眼既然已經自己覺知,那你的身應該是合于非覺知(身合非覺之義),你若堅持說(執言)身體與眼是兩個獨立的知。
那應該有二個知覺,那你一身應成兩佛。
由以上論點“心在髒腑,竅穴”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由心生則境随心起,故說心生種種法生。
由外境界可激發内心,心随境現,故說法生心生。
阿難在此處提出“思惟體”就是了别的心。
思惟體就是思惟體性,例如我們見到眼前的桌子,則思惟體就在所見的桌子上(随所合處)。
阿難認為“心”就随著思惟體而出現。
因此它既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亦不在眼根裡。
若心(即此思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