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一

首頁
    )沒有體性,則就不能與現象(法)相合,例如二物相合,則二物都必須有“體”,總不能說某一物與虛空相合吧!若心沒有“體”而能與諸法相合,那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之總稱)就可以再與第七塵(無體)相合而形成“十九界”,無此道理。

     自挃身體(體之義),則思惟體在所揘之處,心亦在此處。

     阿難說見是眼的作用而知是心的功用,對見而言,釋尊上面所說這些意義好像不對(阿難認為釋尊講的是心)。

    阿難尚不知,沒有心知,眼怎麼能見物? 這句話應該是說你若不用心,心不在焉的話,你室中的門也不能見(視而不見!)。

     遍體即遍布全身之義。

     鹹覺是整個皆覺。

    若心是一個體所成,則以手挃四肢之一時,四肢都應有覺。

    挃那裡應都一樣(挃應沒有分所在)。

     即若挃時覺得有所在(上一個注解)。

     外不相知是若心在身之外,則與身内之事(身之感覺)不能相知。

     此段,阿難又提出他的見解,認為心在“中間”。

     現在你把“心”認為在“中間”,那“中間”在那裡?是在身體外(稱為處,即境)或在身上(為當在身)?若在身上,在邊(如皮膚上)就不能說是“中間”,在身中則就同在身内。

    你所說的“中間”若在身體外(處),那就要先看這外境是有表面(即界限)或沒有(為無所表)。

    若無表(例如外境大到無限大)那就沒有“中間”可言(無表同無)。

    若有表則“中間”無法标定。

    為什麼?因為要找出“中間”,一定要标示方位,例如有個人拿一個标竿(如人以表之義),他說标示是“中間”,但由東看它,則此标竿在西,由南看它,它是在北,則它所表示的方位體性即已混雜,那要說“心”在這個“表”中,那一定雜亂不清。

    故說心在中間,不合理。

     阿難在此段又提一個見解認為“心”是在眼識上,眼根與色塵接觸,眼識于是發生,阿難認為“了知的心”就是在此。

     你的“心”若在根塵之中,那麼心的體(心體)是同時包括根與塵(兼二)或不包括(不兼二)?(一)若兼二,塵是無知,根(在此包括知覺)是有知,“心”兼有二者,則會形成心既是(無知)物又是(有知的)知覺體的雜亂結果。

    再者“心”兼物與知覺體,則會形成“物非體知”(正常是物由體知)及物與體(即塵與根)相對立的困擾。

    根塵相對立,識如何生其中?(例如有二人,各自稱王,何有中間之位。

    )(二)若不兼二(兼二不成),則不是同時是根(知)或塵(不知),也就是離根或塵,那“在二者中間”的體性即不存在,既無體性,那在根塵二者之中間的識與心體是什麼相狀(即不存在)? 阿難在此段文中提出,心是“一切無著”。

     阿難所言“一切無著”是指“不存在”(俱無在者)之義。

    也就是“心是什麼都沒有”。

    這是“無記空”(又稱木頭空,頑空之心),真心是諸法本源,不生不滅,不是什麼都沒有。

     是說你的心有在或是無在(即物象外别有心在與否)? 是說若心有在,而不著則不可稱為“無”。

     真如實際所有意詣(意義)。

     闡提即“一闡提”,斷善根、不信佛之衆生。

    隳彌戾車,隳,破除。

    彌,戾車,惡知見之義,如邪知邪見。

     傾心、渴望,站立(翹)、等待(伫)。

     恭敬(欽)聽開示教誨。

     其相狀為:動、起、湧,其聲音為:震、吼、擊。

     指由無始無明起各種無明,妄執身心世界以為實有。

     形成業障種子(業種),自然而生輪回之果報,就像生在西域的“惡叉聚”果一樣。

    “惡叉聚”是一種長在西域的水果,一蒂三果,同聚而生。

    以此比喻業報相同的衆生,聚在一起形成相同的世間。

     下面這段話是釋尊開示阿難,衆生之所以輪回生死的兩種根本原因:(一)無始生死輪回之根本,也就是無始無明,即今日把攀緣心(意識心)當成本心者。

    (二)無始本有清淨之本心而不知開發此本心。

     菩提涅槃即真心。

    元清淨體,指真心原本有清淨之體性。

     “識精元明”指由真心因妄想而生的“意身”(又稱識神,道家稱為元神)。

    由于“意身”乃清淨四大之性所成,故稱其為“元明”(原本明亮)。

    “能生諸緣”,指意身能生“五蘊身”、“氣身”與“肉身”等諸有緣之身(即自報)。

    “緣所遺者”,指能緣的五蘊身、肉身及氣身會去攀緣其他塵境。

     修楞嚴大定之路。

     佛問阿難:“是誰在見?”,這是如同釋尊拿著花,迦葉就立刻觀誰見而悟本心,但阿難不悟,以為是眼睛在見! 徵問心之所在。

    (即問阿難心在那裡?) 推理、窮究、尋找、追逐。

     阿難認為這個能推窮尋逐的就是“心”。

    但這隻是意識心,不是佛陀要問的“真心”。

     此乃是你對眼前的塵境(前塵),虛妄相上所起的分别妄想(虛妄相想)。

     阿難不明,認為過去一切行事皆是此推窮之心,佛說那不是心,阿難說那自己不就是像土木一樣是“無心的人”。

     “無生法忍”,忍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