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藏“如幻”而生。
其它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一切相皆是如此。
如來藏體性無生滅,所謂的因緣生滅即是虛妄有無之義。
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以下各節将詳細說明。
附注: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之意義。
五陰是色陰及受、想、行、識四陰。
這是自性的功用,包括見聞覺知、動靜(行陰)及儲存等功用。
衆生之八種識、五蘊身、物質等,也就是身心、世界皆與此用相關。
但這些皆是虛妄之相用。
六入是強調人之六種“器官”之功能,如“眼入”強調眼根對色塵時能“吸入”色塵(此乃識之作用,如科學上的“對焦”作用)而起分别覺知之作用。
眼根本是無知,但因識而有知,此六入亦虛妄之相用。
十二處是“五蘊身”的功用。
強調根塵二者之關系,根在内,塵在外,各有處所,故稱“十二處”,當取境界時,由根入塵,當領受境界時,由塵入根,故又稱“十二入”。
如眼根見色塵而成見覺,乃五蘊身色蘊為主之用。
十八界是“識身”之用。
強調塵、根、識三者之關系。
如眼根、色塵與眼識三者而成見覺,此乃識身中眼識為主之用。
這些亦是自性所生之虛妄相用。
十二處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十八界是六根、六塵與六識所成。
如來藏的體性真常(指真如、空之義),其中沒有去來、迷悟、生死之相可得,這些皆戲論。
(如心經所言,是故空中無色,……等。
)
五陰亦是如來藏之用,它由自性起用後,短時間形成。
五陰是精神力量的聚積,會使真心失去本有功能而生障礙,如失去天眼等,但會形成特殊功用,如形成物質、色身、精神等。
五蘊身與五濁皆可稱是五陰衍生的現象。
心經中的“五蘊歸空”是指色身中的五蘊身,與此五陰不同。
晴明的虛空。
由狂華(妄見之相)引起的内心狂思亂想。
由于亂想不是眼見之相,故此稱為非相。
色陰之特質是如“瞪以發勞”,與前述之“妄見”不同。
它亦是如來藏之用,色陰乃自性的“真見”起勞相(無明)的結果,真見起障礙,因而妄生眼識、五蘊身之色蘊、眼根及所見諸相。
在下面這段文章中,以“瞪”比喻深度執著的無明,以“勞相(狂華)”比喻色陰。
“目”即眼睛。
虛空是空曠的太虛,無邊際,無内外,由自性起分别而生。
虛空有狂華出入就有“内外”,則非虛空,虛空無邊際,當無内外。
若阿難身體非空而是實體,當不能再容一個阿難的身體。
既然此狂華之性質是由目所出,則應當有見的性質。
(包括有見、無見二者。
)
若狂華是屬有見(即它看得到東西),則狂華出去時應在虛空中(也就是我們所見空中的華相),而當它回來時,應可見到眼睛(因狂華自己有見之故)。
但事實非如此。
若狂華無見(不能見,則會障礙見。
),當狂華出去則眼無障礙(即翳空),而當它返回時則眼應成障(即翳眼)。
又當我們見到狂華時,它在虛空,狂華既不在眼睛,那眼應無障(即無翳),但我們為什麼把眼見晴空時才叫清明眼,而這種見狂華時卻叫翳眼?
由以上推論,這種如狂華般的色陰,既不是眼所出,也不是空所生,本質上不屬因緣或自然,而是妄想而有。
(若屬因緣,則狂華應是眼或空所和合而成,若自然,則非和合且有自然體,但此皆不是,而是真見有病,妄見虛空有狂華。
)
忽然好像忘記自己的存在(即忽忘有身心存在),也不覺得有違害已意(違,即苦受)或随順已意(順,即樂受)的念頭存在。
也就是沒有受陰的狀态。
受是耳、鼻、舌、身接受外境而生苦樂或不苦不樂的感受。
這裡隻以身觸外境來說明受陰。
受陰也是自性的相用,受陰與耳鼻舌身四識及四根、五蘊身之受蘊及諸境界有關。
其本質亦是無明而起的虛妄相用。
此幻觸若從手掌出來,那應不待手掌相合亦會出來。
當兩掌相離則應有“幻觸”回入到掌内(有出必有入)。
手臂等處也應知道“幻觸”進入時的蹤迹。
必定有知覺心知道幻觸出或入,這樣就應有一物能在身中自來自往,何必等待兩掌相合才有覺知而稱其為觸。
想陰也是如來藏之相用。
本文以梅及懸崖比喻妄想之塵境,以口出水、足心酸澀比喻想陰之相狀,而以談話酢梅、思蹋懸崖比喻無明妄想。
第六意識、五蘊身之想蘊及各種塵相等與想陰有關。
其本質亦屬虛妄相用。
談酢梅生口水之說。
行陰是如來藏妄生動靜之相用。
因為有此“動”才有衆生出現。
此動亦無明所起之妄相。
在本文以瀑流(擾動不停)來形容行陰之相。
以“空”比喻如來藏之“動用”,以清水比喻動之真相。
行陰是心念生滅不停連續之相。
第七識、五蘊身之行蘊、人所知的時間、動相皆與行陰有關。
水之性質清澄。
若瀑流因水而有,水性清澄,則瀑流之性應非水性而有其自己之相,此相現今應在。
若瀑流之性即是水之性質,則當水澄清之時,此澄清之水就應不是水體(因沒有擾動不停之性質)。
故瀑流不是空生不是水有,亦非水性。
亦不離空水,乃虛妄有生。
識陰亦為如來藏之用。
識陰有時間之連續性、儲存性(即對境曆久不滅之性),有來去之相(如投胎時,第八識先入,死亡時,其最後離身。
)。
此亦無明而起之虛妄相。
與此相關的有第八識、五蘊身之識蘊、第八識種子等。
在本文中,以虛空比喻如來藏。
以瓶内虛空比喻識陰之相,以瓶比喻衆生之無明,因瓶而妄分虛空有内外,衆生因無明而妄有阿賴耶識。
“拿瓶而走”比喻阿賴耶識妄以為有生死去來。
以“頻伽瓶之兩耳”比喻我法二執。
以“有人取瓶塞其兩耳”比喻因無明而起我法二執。
以“滿中擎空千裡遠行以饷他國”比喻因阿賴耶識而有投生為衆生之事。
文中之頻伽瓶是形狀像鳥、有兩耳的瓶子。
虛空指瓶中之虛空。
彼方指他國之虛空,此方指本地之虛空。
識陰如瓶中虛空不是由瓶外虛空所生,以比喻識陰不是如來藏因緣或自然所生。
因瓶而有,瓶内虛空比喻識陰乃無明所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