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

首頁
    生。

     “覺明,無漏妙心”指識身能見(即眼識)所生之無漏妙心,眼識的覺知(妙心)非業障所屬,故稱無漏。

     五蘊身的見聞覺知及所緣虛妄塵境因緣和合妄生妄死。

     “和合緣”即别業妄見(個人身心),因個人身心為精神物質諸相和合而成。

    “不和合緣”即衆生共見之山河大地諸森羅萬相。

     見“自性”即“圓滿菩提”。

    因自性有自覺、覺他、覺性圓滿之特質。

    “不生滅性”即不生不滅的自性。

    “本覺常住”是能常住本覺妙明之中。

    本覺妙明即真心。

     覺之源頭,即自性。

     阿難,汝今猶自疑惑妄想和合諸因緣所成一切世間諸相之體性(即自性),而想證知吾人之“見”是菩提心與諸塵相和合而有的。

    (即阿難對産生世間萬物之體性有疑惑。

    ) 阿難,若你的見精與明(指塵境而言)相混和,當你觀看明的境界而明相現在眼前之時,在何處可看出雜在“明相”中的見精。

    且明相中的見精相貌應可分辨,那它在混雜明相中成何形像? 若此混和之明相為“非見”,那怎麼能“見明”?若此明相就是見,那不就會形成自己的見,看到自己在明相中的見?(即自己看自己的矛盾) 二物相混和則不能有一物圓滿,但見精與明相和,若必要使見精圓滿,則何處有空間可與“明和”,反之,若必要使明圓滿,則不能與見和,故非見精與明和。

     見精與明不同(見精為心,明為無知的塵相),二者相雜和,則失去見性,明相與彼此的名字,如此混雜失見性與明,則非見精與明相和之義。

    (此和之義如泥水,失泥、水之性與名字,此與因緣和合之義不同,因緣乃相關條件和合,不失彼之性與名字,例如種子與日光相和而生稻米。

    ) “合”即相吻合,如茶杯與其蓋。

    此與“和”不同,“和”隻是二物以上相混和。

     若你所見明相是見精與明“相合”,則到暗境之時,明相已滅,此見精即不與諸暗相合(因為見精隻與明合),則如何能見暗境?(同理,若見精與暗相合,則隻能見暗境。

    )若見精見暗時不與暗相合,而與明相合,則此見精應非見明。

    既非見明則不與明合,見精如何能了明非暗?此段說明若“眼見”為見精與明相“合”,則隻能見明,不能見暗,反之,隻能見暗不能了明,此與見精能同時了别明與暗之經驗不同,故“合”之義不成立。

    附注:以上這一段話講“合”之義,必須是相“配合”,如杯之與其蓋。

    如用“明見精”與“明境”合而成“見明”,“暗見精”與“暗境”合而成“見暗”,則更易明瞭前文之義:當“明見精”到暗境時,由于不與暗境相合,故不能見暗。

    另一種情況,若見暗不與暗境合而與明境合,此即“暗見精”與明境合,這當然是非見明(非見明是除見明以外其他現象)。

     妙覺元即識身之覺知,在此即眼識。

    諸塵緣即所緣塵境,如明暗通塞等相。

    心念慮即八個意識心及心所(念慮為心王之所使)。

    皆屬五蘊身。

    由于此處之“見”為識心所屬,故包括所有八識心與心所之共同作用。

    這一段話是阿難認為(思惟)“見”是眼識、五蘊身之覺知與塵境非和合而有,即見精與塵境非和合而有。

     指妙覺元、諸塵緣與心念慮。

     為與“非明”和?為與“非暗”和?為與“非通”和?為與“非塞”和? 若見精與“非明”相和産生“見”,見精與明境既不相和(因為與非明和則不與明和),則二者必有邊際界畔。

     見精。

     在見精與在明境之間。

     見精。

     為與“非明”相合? 如見精與“非明”相合(與明不合),則二者之性質互相乖違如物體之對角不相觸及。

     見精。

     如何詳細說明“見精與明合”或“與非明合”的道理? 世間一切塵境皆虛浮不實、虛幻變化之相,都是由自性當處幻生沒有來處,也當處消滅,我們感覺塵境有來處、去處,有過去、未來,皆妄心所緻(五蘊身之妄覺知)。

     如來藏即一般所稱之“佛性”,它具有常住、妙明、不動、周圓與神妙真如之性質:常住是不去不來;不動是不生不滅;妙明是寂而常照;周圓是周遍圓滿無所不包;妙真如性是真如能生萬法,能生一切妙有之性質。

    這一句是說,感覺的生滅去來原本就是如來藏妙用之性。

    附注:如來藏的意義佛教講緣起性空,一切諸法都是“虛妄有”,諸法的體性是“空”,即真如,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但“無明”會伴真如而生,無明是一種“勞相”,它是昏而不明、“沒有道理”的昏昧。

    真如一昏昧就有了分别,于是産生諸法萬有之相。

    以真如、無明與阿賴耶識就足以解釋本體與現象的關系,為何要用“如來藏”?楞伽經雲“開引計我外道故說如來藏”。

    “計我外道”是妄計有“真我”、“神我”之外道。

    他們認為有“真我”在輪回、在作主,他們不易接受諸法體性“空”而沒有“真我”的觀念,釋尊可能為了接引這些人而起用“如來藏”一詞。

    如來藏類似佛之胎髒,衆生皆有佛性(即如來藏),因此皆能成佛。

    如來藏出現的時間約在西元三世紀,(但釋尊生前應已有提及),在楞嚴經、楞伽經、大般涅槃經、大乘起信論等諸著作中皆有提及此名詞。

    在染中的如來藏是一切衆生的本源。

    阿賴耶識與如來藏之區别在于前者含無明,故屬“識”,而後者不含無明,故屬“智”。

    如來藏含藏宇宙一切善、惡、不善不惡諸“種子”,包括由真如所生或由外“返薰”而來者,它亦具阿賴耶識“能藏”等諸功能。

    當衆生除盡一切無明,而轉識成智之時,如來藏即稱“法身”(或大圓鏡智)。

    如來藏與無明成為衆生之源,類似外道“真我”與業障形成衆生,隻是外道以為“真我”是不變永存之實體,而如來藏具妙真如的“空”性及“虛妄有”之性質。

    “空”(不可言說)與虛妄緣生的真理與外道的神我永久是完全不同的。

    外道之大梵、神我皆“自然”生,與妙真如性不同,如來藏體不生滅,衆生輪回隻是無明而生之虛妄有,這與外道“神我”參與輪回也不相同。

    以上講我們的“見”,我們見到一切塵相都不是真有“因緣”或“自然”生滅,而是如來藏的功用,由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