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認為識與物質實際存在,諸法的生起次第是色法在先,心法在後。
因此,其次第為色法&rarr心法&rarr心所有法、不相應行法與無為法。
而大乘認為唯心所變,故生起次第為心在先。
上面簡介唯識宗。
下面解釋本文:(一)色心諸緣:“色”即色法,即今日科學所研究的物質現象。
色法有十一種(現象),即:五根、五境與無表色。
五境又稱五塵,為五根所緣的對象。
五根即眼、耳、鼻、舌、身五個器官。
無表色即法塵所屬的色,也就是意識所緣對象的色法,有極略色(物質分析到最小看不見時之形狀)、極回色(有色物質分析到最小的顔色)、受引發色(受戒引發身中之色)、定所引色及遍計所起色(幻覺所現之境花水月)共五種。
“心”即八個“心王”,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與阿賴耶識。
是“主導”的精神作用。
“心”即八種識的現象。
“諸緣”是産生精神作用的四種緣(唯識宗以緣來說明諸法間的生滅關系),即親因綠、增上緣、等無間緣與所緣緣(詳見唯識論)。
(二)“心所使”:即心所有法,簡稱心所。
此為心王所起的法。
大乘有五十一法,皆意識心所屬(今日之心理學名詞),如信、漸、愧、貪等。
心所有法是心王所驅使之法,屬“從屬”之法,例如“信”乃對境時第六意識心生起信心。
主導是第六識。
(三)“諸所緣法”:即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與六種“無為法”。
不相應行法為“非色、非心之法”,例如時、方(四方)、生、老、無常等。
無為法為非因緣法,為出世間法,例如真如、滅受想定等。
這一段話也就是說一切諸法,不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皆唯心所現。
你的色身(汝身)與你的識心(汝心)都是妙明、真精的妙心所現。
妙明形容真心的寂而常照。
真精乃真心衍生的八個識,妙形容真心與真精的不可思議。
這句話是說你的色身與意識心(即一般人所稱的“心”)都是微妙不可思議的真心與其衍生八個識的心中所現物。
本妙,形容真心及其體性本來就是妙不可思議。
圓,形容真心之圓滿無缺。
圓妙明心指真心之照用(照而常寂之義)。
寶,形容真心之體性如諸寶之珍貴,寶明妙性指真心體性(寂而常照之義)。
前者指常寂光境界,後者指法身境界。
認悟中迷是認假為真之義。
悟即真,迷即妄。
認同由真而起之妄稱為認悟中迷。
(即真如起無明之義。
)
晦昧即無明之義。
晦昧為空是說從本妙明的“真空”中,因無明而産生虛空。
空晦暗中,指在虛空的晦暗之中(因無明故有晦暗之相)。
結暗為色是說聚積(結)暗相成色蘊(色)。
色即表示五蘊,五蘊心産生後再加上對塵境之妄想,稱為色雜妄想。
想相為身,指此妄想之“相”,即五蘊身。
身為人之五蘊身。
“聚緣内搖”:指第六識聚合五塵落謝的影子(即法塵)在内心動搖不停。
“趣外奔逸”:指前五識外緣五塵諸相奔走不停。
“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于是産生迷而不覺,擾擾不停之相,衆生誤認這些塵相妄心以為“心性”。
一旦迷此妄識以為自心,那一定會迷惑以為此心在色身之内。
起伏之水泡稱為浮漚體。
這句話是說衆生愚笨,就好像不要澄清的百千個大海,而隻認一個起伏的水泡,把它看成無窮盡大海與小海全部的海潮。
(把水泡當成海潮)
我(阿難自稱)雖然蒙釋尊微妙法音的開示,了解到真心是寂而常照(妙明),圓滿周遍法界,不生不滅,能生一切諸法(心地)。
但我現在是以“意識心”(緣心),在瞻仰釋尊,在了解釋尊所說法音,雖蒙佛開示,讓我徒得此真心,但我還是不敢認為這就是我的本心(本元心地)。
(因為阿難尚不知本心與意識心的分别)
你們尚以意識心在聽我說佛法,其實所聽佛法也是緣生(即世間法),非可得佛法的體性(即自性)。
上面這一段,月亮比喻“真心”,而手指比喻佛所說的教法(言教)。
若把言教當成真心,那此人不但失去真心,連“教法”亦失,因為把“教法”當真心之故。
“教法”為意識心,非覺照,故比喻為“暗”,真心比喻為“明”。
手指(比喻為教法)。
如果聽我說法之心(分别法音之心)是你的真心(汝心),那此心應該在離開我的聲音後尚有能分别之體性。
(阿難的真心與釋尊的音聲無關!)真心就如下面所說的亭主,意識心如旅客。
如果是你的真心,則應不會離去。
那怎麼會離韾音(指釋尊不說話時)就沒有分别性呢?
像這一類(斯)何止聽韾音是意識的分别心,你用來觀看我容貌的心,離開色相,也沒有分别性存在。
甚至像外道(拘舍離等人)所稱的“冥谛”,離開法塵因綠,也沒有分别心性存在(即冥谛亦識心)。
“冥谛”在諸法初始的階段,約在“無始無明”的層次,老子所稱的“無極”大概是此境界。
這境界既不是色也不是空,它是沒有任何意念的空無、恍惚狀态。
“心性”在此指意識心(妄心),即一般人所稱的“心”。
你的心性各有所歸屬,如分别聲音的心性是因聲音而來,應歸屬于聲的心性。
分别容貌則歸屬“色”的心性,什麼都不想則歸“冥谛”的心性,你的心性既各有歸屬,好像來往旅店之客人,那一個才是主?
指真心。
指五蘊身的見(詳見藥師山通訊第十二期),此“見”亦屬意識心。
指真心。
五蘊身之見乃真心妄想所生,如人捏目而見到的“第二月”,此月雖非真月(比喻真心),但隻要放手(比喻去無明)即見真月。
月影指塵境,即色塵。
無所還地:即真心,因為一切知覺身心世界皆歸本心(五蘊歸空),到真心則再無所歸,故稱真心為無所還地。
牖:窗
眼前有分别的地方則可看到邊緣(緣)的相貌。
例如有山之處則可以看到有高于地面之相貌,山高于地平面,故稱為“分别之處”。
山高起之處與地平的交界處即是此句中的“緣”。
這是我們看空間的感受。
所見冥頑無知的虛空之中,遍處是廣大的空性。
積聚稱郁。
孛是飛揚之義。
纡是圍繞。
昏塵是不透明的樣子。
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