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當地氣聚積塵埃飛揚時,則顯得昏沉不明。
霁是晴朗之義。
澄霁是天空清澄晴朗的景象。
斂氣是塵氣收斂。
此句義為當天空晴朗無塵埃則顯得清新潔淨。
以上這段話講到眼見的“八相”即:明、暗、通、塞、同、異、清、濁。
以上“八相”是八種意識心,覺知此八相的八種見精明性要歸還到何處?“見精明性”是指五蘊身的見。
見性。
非汝真心。
你不能有所還者,不是你的真心是什麼?
喪失本心,枉受淪溺(輪轉生死)。
漂流沈溺。
他是釋尊的堂弟,跟随釋尊學佛,因貪睡被佛罵,因此發憤用功,七日不休不睡,雙眼因此失明。
釋尊教他修法,得天眼通。
分别自心與塵境。
今日我将替你于眼見之中,選擇出那個是本心(我體),那些是物象(塵境)。
同樣是你的見精(五蘊身之見)。
此見精妙明之性。
若見是物的見是見性之義,若見是物,則“吾之見”亦是物,則既是物,你當然可見“吾之見”,而實際上你看不到“吾之見”,故見不是物。
“若同見者,名為見吾”:若同時見到某物稱為見吾之見,若見是物,吾之見亦是物,見吾之見即“見物”。
故此句話是說若同時見到某物稱為“見物”。
“則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是物,吾之見亦是物,“吾不見”就是物體不見,物體不見,則其不見之處應可看到,實際上,當“吾不見”之時,你無法看到“吾不見之處”,故若以“同見”名為見物,則見性不是物。
“若見不見”是若見性可以見到“吾不見之處”(也就是物體移開後所空出之處)。
“不見之相”就是那個被移走不見了的物體,這句話是說若見性可以看到物體移開所空出之處,則見性自然不是那個被移開之物體。
也就是見性不是物(即見是非物),但因為我們不能“見不見”,故“見是非物”之論點亦可知見性不是物。
此句是“若見性看不見吾不見之地,則見性自然非物”。
吾不見之地即物體移開後之空間是“非物”,若見性是物,吾不見之地就如地上少了東西,應當可見到,今見不到,則見性不是物。
此句話是說若不見是“非物”,則見性不是物。
綜合前四項之分析可知,由見是物(獨見)、同見是物(兩個以上同見)、見是非物及不見非物四個觀點來分析,可知見性不是物,見性既不是物(或塵境),則不是你的心性,那又是什麼?
這句是說“若見性是物”,那物亦有覺知,也“能看東西”,你見物,物也看你,你的體性與物的體性二者混雜不清。
是汝見非我見。
見性非物非我,但可見到天宮世界諸不同之相,故稱“周遍”。
見性周遍,非物非我,不是你自己心性,那又是誰?為何你自己懷疑它是你的真性。
見性你不真正相信(性汝不真),為何要向我來求證(取我求實)?
殊勝寶藏所成之宮殿。
日月宮是須彌山腰的兩個宮殿,日宮為火摩尼寶所成,月宮為水摩尼寶所成,皆有天人居住。
阿難随釋尊到此二宮,故說居日月宮。
他們在此,可見到娑婆世界。
庑,廳堂兩邊之走廊。
檐,屋檐。
見性是否被牆壁屋宇所夾而斷掉或滅絕?
世間一切諸所見之相皆是眼前塵境,妄境有大小方圓,不能說“見性”有舒張或有縮短。
這一段話是釋尊以虛空比喻見性,以器皿比喻塵境。
你說不知道見性沒有大小、舒縮的意義所在,其意義的性質(義性)就是如此(如此之比喻),那裡有定在何處之義。
(即見性因塵境不同而現不同虛妄有諸相而成為我們之眼見。
)
無方圓之境界。
虛空之體性沒有方圓之分。
拉長你的“見性”使與太陽表面相齊。
窦,孔穴。
此句是若修築牆壁屋宇能夾斷“見性”,那穿個小孔怎麼不見“見性”由孔那邊過來的相續痕迹?
迷于物境以為已心。
塵境之中。
衆生無明執諸塵境以為實有,故被物轉。
若能破無明,了悟諸法心造,則可達心能轉物的如來境界。
形容如來法身(性)真心(用)之周圓明亮(即十方圓明之境界)。
十方法界(如道場)皆真心所現,而真心是不生滅無動靜,故稱不動道場。
不動乃法身與真心之常住性。
道場乃其妙有性。
不動道場即真心所現的十方法界之義。
法身本有含遍十方無所不在,非阿難所說“心被境所限”之情形,故在毛端中可覺知十方國土之事,此乃小中現大,在小小的一毛端中可現三千大千世界之相狀,可知三千大千世界之諸事。
見精在此是五蘊身之見。
必我妙性:必定是我的妙明真性,此形容見精之妙。
此見精必是我的真性。
能分别所有實在事物。
彼見精無分别性可分辨我身,彼指在眼前的這個見精。
若此見精是我心。
令我現今之身能為其(此眼前之見精)所見。
這句話是說見精離開身體在眼前,那不就像前面所說,見性離身就同物,但反能見我身(物能見我)一樣不合理嗎?
所在之處。
見精在眼前有所在之處,則一定可以指示其所在。
若必定要說那個見精,現在在你面前。
前言見性在面前,則必是空或是物(塵境),在此先說若眼前的空就是見性,既已成見性,那何者是空?
剖析眼前之萬象。
分析出何者是見精(五蘊身之見,此稱精明)。
淨妙見元,形容見精之淨妙,是見之源(阿難認為)。
即把見精與那眼前所見諸塵境分開标明使無疑惑。
精見指五蘊身之見。
此句是說剖析出離一切物而有自性的見精。
沒有離一切物而有自性的見精存在。
那你所指的物(塵境)也沒有該見精存在。
(見精乃虛妄妄想)
若樹就是見,那怎麼又稱它是樹?(應稱樹為見才對!)
在萬物諸現象之中,仔細去闡發,則可明白:萬象中沒有“非見”存在。
上面這段告訴阿難,由五蘊身所起之見(即見精)不是在物中,也不是離物而有自性存在。
所見之萬象皆不離見精,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