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指虛空、地、水、火、風與此段文章所說之“見大”,合稱為六大。
均義為大性皆相同。
本源來自如來藏。
你應該觀此見聞覺知是屬生滅或非生滅。
是同是異或非同非異(指其體性與所觀之相)。
如來藏中包括性見、覺明、覺精及明見四類智種子,覺明是真空所生之“見”種子。
性見與明見是“見大”在如來藏中的體性與照用,皆真空所生。
覺精是見聞覺知之最外部份,在如來藏中,四類種子之相互關系如下:真空&darr覺明(為妄明)&darr性見&darr明見&darr覺精(以上在如來藏中皆為種子)&darr五蘊身之見精。
覺明約在第八識“見”種子的層次,性見及明見大概已組成見的名色(在第六識之層次)的種子。
見精是識心的層次。
覺精大概屬前五識層次的種子。
前面所言衆生心量不同,“見與明”自會随心量大小而現出适當的量,例如有些衆生隻有一見之根(即一個見的器官),有些衆生之見可周遍法界。
六根妙性之德用光明(瑩然),其性體周遍法界。
“識性無源”指第六識不像前五識直接取五塵境界為緣(即以五塵為源)。
第六識所緣對象是五根對境所留下之影象(稱五塵落謝影子)或過去形成名色或大腦皮層之記錄,這些所緣對象及由此所生之認識皆根塵相對時妄想所生。
指眼見之“現量”。
指眼識與第六識共同作用。
指此認識了别之性(原因,來源)。
非能見,則無法分辨。
若此“識”生于虛空,此空是非見、非相。
若非有相則沒有所緣境界(滅緣)。
則眼見、耳聞、……、意知等六種所生現量無從建立。
“處此二非”指“空”為非見非相二種“非”。
“空則同無”,由于非見不知,非相無所緣,則此“空”就如同無有。
“有非同物”,指此空若是非無有,則此空亦與物不同(因物必有相)。
如此,縱然空能生你的“識”,一個空無所有沒有一切相所生的識能有何分别了知的功用?
“見”依靠你的眼睛,相推知于現前之塵境,可表成形狀則成為“有”,不成相狀則成為“無”。
這種認知為“有”、為“無”(即識)之來源因何而生?
“見”屬現量,故性澄寂,“識”是判别了知,其性是動,二者之關系必屬非和非合,即識為見以外之一種。
識心指意識心,“本無所從”是其來源不是“見”所生,不是“相”所生亦不是自然生。
見聞覺知六根能了别判斷之體性。
指上述之了别之體性,圓滿十方,本然常住,此體性非有所從來(見前二項之注解)
地水火風空見六大,兼此“識大”并稱為“七大”。
地大指堅固質礙之性質,“大”為“性質”之義。
見大為現量,指眼見、耳聞、……、意知之性質。
識大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之性質,即六根之了知判别之性質。
此“識性”與第六識有關,無第六識則所見、所聞等皆無從判斷了别。
眼識與第六識,耳識與第六識,……,身識與第六識使前五根有了别之作用,加上第六識自己使意根有了别作用,這種諸根的“了别覺知作用”稱為“識大”。
識大與六塵相對時能生意識心,此心屬非現量。
“性”指如來藏之體,“真”指其用。
七大之體用皆圓融無礙。
不能了悟見聞等之能夠顯發明白的了知性(即六種識性),其來源是如來藏。
即使六根能有了知分别之作用者,其來源是如來藏。
阿難,你應觀照你的六個意識心,看它們是同、是異、是空、是有、是非同非異或是非空非有,若六個識心為“同”,但其功用不同。
若說“異”,但源于一精明。
若說“空”,但能了諸相。
若說有,但本身無形相。
這些論點皆是意識心的戲論,但六識心的來源是如來藏,非戲論所及。
在如來藏中有“性識”、“真識”、“明知”與“覺明”四類“智種子”,這是構成前六識之體與用者。
“性識”為識之體。
“真識”為六識之用。
真識再分成六用,“明知”為第六識之用。
“覺明”為前五識之用
此“識大”體性妙明朗照,本然常住,周遍法界,無所不在,識大體性含藏、生出十方無盡空,沒有特殊方向所在,随衆生惑業多少而萌發顯現“識用”之多少,但世間之人不知,以為“識性”是由“見”與“相”因緣和合而生,或由虛空自然而生。
這是釋尊以佛力示現給阿難及諸大衆看。
“妙湛”指佛之法身,法身無垢如鏡、明照宇宙塵沙。
“總持”指佛之報身,以平等性智總持諸法之用。
“不動”指佛之應身,不動指“不動本際、普應十方”之義。
此句是贊釋尊之用語。
此句是贊本經首楞嚴大法之妙。
因釋尊之開示,大衆皆不必經過漫長的時間(阿僧袛劫),即可“理悟”到法身之存在,但并非開悟見性,隻是道理的了悟。
是指人類世間的狀況。
劫濁是色蘊熾盛的時期。
見濁、煩惱濁、衆生濁與命濁分别表示衆生受、想、行及識蘊熾盛之時期。
這是說明五蘊身逐漸形成之次第。
在時間上看,人壽由二萬歲每過一百年減一歲,到五濁熾盛時人壽最高不過一百歲。
涅槃。
弘法渡生。
虛空有盡之義。
舜若多即虛空之義。
爍迦羅心義為堅定不移之心。
此句是道心永不退轉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