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

首頁
    人在虛空,随時随地都有風在吹。

     若風是被吹拂那人的臉上自生,既從其臉上生風,應當會吹你,但你自己整大衣時,如何風反倒吹他臉上? 風屬動,虛空屬靜,故二者性質相隔閡。

     刹利種即刹地利,是印度當時四階級之首,相當于今之地主。

    婆羅門是祭祀師之流。

    毗舍是商人,首陀羅是農奴之流。

    頗羅墜是藝人之類,旃陀羅是屠夫。

     鑿井挖出泥土,則出現空間(虛空)。

    此虛空是泥土所生,是因鑿井而有或無因自生?此段用鑿井所生的虛空來說明空大,就是前所言“虛空無形相,因色顯發。

    ”。

    利用土(色)來說明顯發此空性。

     若“空”由土所生出,則土被挖出去時,虛空應由周圍土壁上流入此空間,故說應見有空入。

     若土挖出去而沒有虛空進入所挖的空間,如何可說虛空由土所出。

     其次,若說空本含在土中,與土等量,沒有出也沒有入,則可以說空與土無異。

     若空與土相同,則當挖出土時,何以沒有挖出虛空到井外面來? 若此空是因“挖鑿”而有,則挖鑿時應該挖出虛空而不是泥土。

     若此空不因挖鑿而有,則開挖時應隻有土出而不應見到挖出的空間。

     挖鑿是實有動作,虛空是虛相故稱鑿空虛實。

    二者性質不同,不相互為用。

    挖鑿與虛空二者非和亦非合(和與合之義前面已有詳述)。

    則虛空總不會自己生出來吧!(沒有鑿井何來此虛空?) 一般所說虛空不能稱“空大”,因其有不周圓處(如遇物質則不存在)。

    若虛空其性圓融可與諸大圓滿相融,且周遍法界,則此可稱為“空大”,此與現前地水火風四大合稱“五大”。

     性真指如來藏之體與真心。

    (如來藏之用) 性覺、真空、性空、真覺四者皆含在如來藏之中,性覺類似妙觀察智之體(實際不相同),而真覺類似妙觀察智之用,真空類似大圓鏡智,性空是虛空之體,由真空所生。

    “空大”表現于如來藏之外即是虛空,乃性空所生。

    此四者皆是不含無明的“種子”。

    (如同第八識之種子) 如一井鑿空則虛空生滿一井。

     以下這一段講“見大”,即六根的見、聞、嗅、嘗、覺(觸)與知(意根)的“大性”,此文中隻舉眼根的“見大”來說明。

    地、水、火、風、空與見大合稱“六大”。

    很多經典把“六入”與“見大”視為相同。

    在本經“六入”的入是強調六根對六塵“專注”而生覺知的功能,而“見大”是強調六根見聞覺知生“現量”的功能,二者有不同之處。

    “見覺無知”是說眼根本來是無知覺。

    (因為其為肉身、氣身所屬,應沒有知覺。

    )“因色空有”是說由于五蘊身的“見”妄取色空之塵相,因此産生能見到的“見覺”。

     早上太陽出來則明亮,傍晚日落則昏暗。

     中夜,即半夜。

     明暗的狀況由“眼見”可以分辨。

     “為同一體”:見就是空,就是明或是暗(即見與塵同一體)。

    “為非一體”:見不是空等,也就是與空等無關。

    “或同非同”:見亦是空等,亦非空等。

    也就是與空等可能有關,亦可無關。

    “或異非異”:見與空等是完全不同之一種現象(如甲)或另一種(如乙,此中甲、乙二現象均與空等無關。

    )。

     若“見”與暗相同,則當“明”的時候,“見”就滅亡(則不能見明)。

    反之,若“見”與明同一體(即一體于明),則暗時“見”當滅。

    (則不能見暗)見既滅亡,如何可見到明或暗? 由于明與暗二者體性不同(明生暗滅,暗生明滅,故不同),且見性不滅,則見與明暗一體如何得成? 見大之精,即眼睛之“能見”,乃五蘊身之眼根執著色塵之相而有。

     見元即見精。

     明、暗與虛空三者皆異于“見”,則要從何處立“見大”?(因為“見”沒有所見之明暗等塵相) 明與暗是相背的兩種現象,“見”如何同時與此二者相同。

     “見”離此三者(即空、明、暗)就不存在,怎能說“見”與此三者“亦異”(或“非是”),也就是怎能說“見”是此三者之外的現象。

    (與此三者無關) 分析見大時,沒有見與空的界限(邊畔)可得,二者難分,則如何可說見與空“是非同”。

     見暗見明之體性沒有變遷更改,如何能認為空與見是“非異”呢?總結:前面五項是說明“見”與“明、暗、虛空”之關系。

    一、二者相“異”;二、二者“是同”;三、二者“或異”;四、二者“是非同”;五、二者“非異”。

    這一段話是說見與明、暗、虛空諸塵相既不同,也不異,不是非同,也不是非異。

    附注:兩種現象的關系(在邏輯學上)有下列四種:(一)是(同):如甲是A,或甲同A。

    二者性與相完全相同。

    (二)非是(異):如甲非是A(則甲可能是B、C、&hellip等)(三)是非是(是異、或異、是非同):如甲是非同A(簡稱甲非同A,甲是異于A,是肯定異于A者,如甲是B。

    )。

    (四)非非是(非異):這是否定(三)之異于A者,如甲非異A,則甲非B(但亦非A)則甲可能是C、D、&hellip等。

     審谛,審查道理。

    審觀,審查所觀之現象。

     見覺與頑空二者,前者有知,後者無知,非能“和”成見精,亦不能“合”成見精。

     眼見、耳聞、意知等六根之六種知覺。

     無有邊際不動搖的虛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