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囑累品〉,除了〈十輪品〉,中間幾品卷并不多。

     〈十輪品〉是講:用佛的十輪來對治凡夫業障的十輪。

    其次是〈忏悔品〉、〈善惡業道品〉及〈福田相品〉,雖然品卷不多,裡面的道理還是很複雜。

     在〈序品〉中,是佛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地藏菩薩禮佛及贊歎佛的功德,所以在〈序品〉中沒有什麼大意可講的。

    但是〈十輪品〉的大意就不同了!用佛的十輪來對治我們現在的十輪。

     我們學習這部經,要有方法。

    一定要跟你的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這部經就是告訴我們,要怎樣來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别再去造業,别再去作錯事!因為作了之後,等到要受的時候,你會受不了,會很痛苦的。

    若是能結合日常生活來學習,我們經常講“佛的十智”或是“佛的十力”,你要對照、學習佛的業,用佛的那個“業”,把我們的業轉化成佛的業。

    這就是說:你的一言一行,口裡說話的時候,身體有所作為、有所動作、心裡所想的時候,就加以對照。

    你要在這些具體的日常生活當中,在事上來學習。

    學完之後,對照自己,漸漸的改正,就愈學愈深入,不會生厭煩的,也能夠很快的進入! 如果不是這樣學,你是進不了的。

    就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語言來說,這部經是由玄奘大師所翻譯的,跟《地藏經》,或《占察善惡業報經》,在文字上的翻譯有些不同。

    因為有些大德,是用“意譯”翻譯的,是根據我們的生活、人情、語言及一切習慣來表達。

    玄奘大師有感于這種表達有失真實性,恐怕與印度佛陀所說的原義有所出入,所以他是依文,也依義來翻譯。

    多數的文字是印度原來的文字,看起來比較生疏。

    平常經文中見到的名相,例如:“佛、世尊”,在這部經中,它稱為“薄伽梵”。

     就像我最初到西藏去學法的時候,不隻是經典上的文句,很難學習,就連說話也很别扭,很長的時間都改不過來。

    好像我們說要請你吃飯,或請你喝茶,他不是說:“請吃飯”或“請喝茶”,而是說:“茶吃請”,或是“飯吃請”。

    你聽了很别扭,說起來也很别扭。

    在這部經文中,有很多地方是這樣子的。

    懂得它的用詞,當我們說的時候,就會把它顚倒過來,把它的涵義轉換過來。

    看這部經的時候,也應當這樣看。

     經文中有些“比方”。

    所謂的“比方”就是在法義上,怕你不懂,所以拿别個意思來比喻,那樣你就懂了!但是一經過“比方”,雖然懂了,義理卻相距八萬四千裡!例如說“空”,佛教經常拿“空”來比喻我們的“法性”,比喻“自體”、比喻“實相”。

    我們把它完全理解錯了,就說:“空了,什麼也沒有了”!因此落了“斷見”。

     佛教的“空”,不是這樣的空!它不離開“物質”,它就是“顯”物質才說空!這個“空” 就是在“具體的物質上頭去空”。

    就像說你這個“人”是具體的,還在啊!“是空的”。

    佛法是這樣的涵義!不是說“空了”,就沒有了。

    這裡僅僅是舉個例子而已,在經文裡面,像這一類的例子很多。

     又例如說,《十輪經》的〈序品〉講到地藏菩薩,因為這部經主要是以地藏菩薩為說法主的。

    但是經中的地藏菩薩是随喜而來,有菩薩僧、羅漢僧及凡夫僧,大家聚會來說《月藏經》;當這部經快說完的時候,地藏菩薩才随喜而來,并不是為了要請經說法而來。

    而佛就藉此因緣,說地藏菩薩的功德,而地藏菩薩也贊歎佛的功德,這部經的因緣就是這樣引起的。

    在講這部經之前,是講《大乘大集月藏經》。

    《月藏經》剛一圓滿,地藏菩薩就來了,他來的境界相,大家在經文中一看就知道了。

     洪居士所收集的資料當中,收集了地藏菩薩有關的經典,像:《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十王經》、《地藏菩薩陀羅尼經》、《地藏菩薩儀軌》,地藏菩薩的《三國靈異記》、地藏菩薩的忏本、占察的忏法,這些都是屬于地藏菩薩的法門。

    你隻要通達了一個,其它都會有所聯系。

    《地藏經》跟《十輪經》是相通的,但是不同之處,就在“轉衆生的業”的方法上,有所不同。

    《十輪經》是修止觀的,《地藏經》是隻要造像、拜忏,能夠念地藏聖号,就算修行了。

     《占察善惡業報經》,有關修行的部份我們還沒有講,也就是在《占察經》的下半部。

     《十輪經》最初是教你怎樣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