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證入“禅定”,不入禅定,是成不了道。
它一開始就教你一個從淺入深的方法,你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用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
也就是“數、随、止、觀、轉、淨”這六個字,你若是會起修了,就很不容易。
我們大約知道地藏菩薩給我們的教授方法,都有些什麼方法,這些資料都包括了。
不過,當中有一項:“佉羅山是地藏菩薩的淨土。
”我對這種說法不完全作如是想。
因為當時佛陀在佉羅山說法,正要說完時,地藏菩薩從南方來了,這就說明了佉羅山不是他的淨土,如果是他的淨土,他又何必從南方來呢?而且《占察經》及《地藏經》都指出地藏菩薩是從南方來,從哪一個南方呢?這個時候是在佉羅山的南方!
那個時候,是忉利天的南方!“方無定方”!
我的想法是:哪裡有地獄,哪裡是無佛時代,哪個地方最苦,哪裡就一定有地藏菩薩在度衆生!這是他的願!不論他到那個地方,那兒就是他的淨土。
我們看淨土,以為必須像極樂世界、不動世界、琉璃世界、香積世界,才是淨土。
但地藏菩薩的淨土,是哪兒有地獄,哪兒就是淨土,哪兒就是他化度衆生的淨土。
我們是不是應當這樣理解呢?這裡是漫談!各人有各人的修行方法,有時候修行是依着〈占察忏法〉拜的占察忏,這隻是修行的初步,并不是我們拜了忏,就是修行。
當然也算修行,因為你得要先消業障;業障消了,才會有智能,有了智能才會修行。
現在我們還不會修行,觀察我們的出入息,觀一觀就散亂了,怎麼能入“定”?
但是經過拜忏,業障消失了,業障一消,智能生起,修行就容易進入。
所以任何修行的最初法門,都以忏悔為第一,要先消業障。
學密宗也如是!你得先磕十萬個大頭,那種磕頭不像我們這樣的頂禮,而是大禮拜,你得先消業障,這是修行的前方便。
如果一生就這樣拜下去,是不是能成就?一定能成就。
因為你的智能在增長!在拜的時候,你就起了觀想:“能拜、所拜、能禮、所禮,性空寂!”經常這樣觀想,久了,就可以證入,那時候去修“定”,很快就進入了!
但是,每部經、每部論、每位菩薩,修行的方式都不同!也有道友這樣問我說:“地藏菩薩來到這個會上,為什麼有很多人不認識他,還需要找人介紹?”我說:“不但地藏菩薩是這樣,就連釋迦牟尼佛,還有好多佛國土的人,都不知道他。
”宏覺法師開玩笑說:“不用說其它的佛國土,就連我們這個國土,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他就隻會念阿彌陀佛,卻不知道他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
”這個沒有什麼不同點,隻能說:“沒有緣”。
也有些法師不知道地藏菩薩,我也聽說過。
“我沒有聽過地藏菩薩,沒學過什麼地藏菩薩法門,也不知道地藏菩薩。
”同樣的,現在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文殊師利菩薩。
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我剛才跟大家所說的“緣”,過去多生累劫沒有跟菩薩結緣,自然就不了解他的方法。
很多人有判教的習慣,凡是地藏菩薩的經,不論是《地藏經》也好,《十輪經》也好,說的都是地獄、人間的事,好像不是大乘。
一說到大乘,就得好大好大,認為要像“唯心法門”,那才是大乘。
或像密宗的“大手印”,一下子就成佛,以為那才是大乘。
他們以為《地藏經》、《十輪經》,乃至《占察善惡業報經》,是小乘。
至于《大乘大集十輪經》特别标指是大乘,有些隻寫《大集十輪經》,沒有大乘。
而玄奘法師所譯的版本就标示着“大乘”。
這部經有兩次的翻譯,一次在隋朝,誰翻譯的也不知道,因為這部經翻的有欠缺,第二次的翻譯,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
大家看他的注釋,時間、地點、條件都有。
玄奘法師翻譯這部經是在唐朝永徽年間,是玄奘法師從印度返回中國十六年之後,才翻譯這部經。
經裡除了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之外,地藏菩薩也向佛贊歎了一番。
佛跟地藏菩薩互相酬唱的目的,主要是破我們的“十惡”。
《占察善惡業報經》的〈占察輪〉上,也是注重這“十惡”。
《地藏經》所講的,你之所以要下地獄,也是這“十惡”。
甚麼是“十惡”呢?就是在我們“身”上所發生的“殺、盜、淫”,“口”裡所說的“妄言、绮語、兩舌、惡口”,“心”裡所想的“貪、瞋、癡”這十個業。
身上所作的業,口裡所發出的業,心裡所起的業,就是十業,這十惡業不做,盡做好事,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