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轮品第二

首頁
    t,也算是受《法華經》。

    但僅僅是《法華經》二十五品當中的一品。

    而<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是八十一品的最後一品,也算誦《華嚴經》了。

    誦一品等于誦全部經,是一樣的。

    要體會到這層意義,我們沒有這種心量,是不能平等的。

    持是任持的意思,以這種智能對待一切的三昧,能夠使衆生解脫。

     第四種,根勝劣智力,上根下根或者中根,這個是對機說法。

    這十種智力是對衆生說的。

    十種智力是對衆生說的,他知道他們是上根人,還是下根人,知道他們的根有沒有成熟。

    佛有這種智能,叫智力。

     第五種,種種勝解智力。

    一切法一切事物,一切理法,一切事法,佛有種種的勝解,超世間,超過二乘,超過菩薩。

    這種的智力超過十地,佛的十種智力是唯佛具足的,究竟圓滿的。

     第六種,種種界智力。

    這個界是生長義,這個縣跟那個縣、這個村子跟那個村子的交界處,知道一切衆生的種性。

    在《華嚴經》講法界,界生種種法,所以叫法界。

    這個不說法界,叫種種勝解智力,有這種智能。

     第七種,遍趣行智力。

    我們剛剛解釋了五種遍行,但是那僅是初起念的時候,能夠普遍的知道衆生所作的業趣向哪一趣。

    十法界,我們經常說六趣,沒說聖人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也趣向。

    如果我們現在的行為是趣向佛法界,就是佛,你現在的用心,現在的思惟,現在的所作,這就是因。

    你向那個道上走,就在你作的時候,已經分别的趣向,這就很清楚了。

    如果是修苦集滅道法,你就趣向聲聞,學的是緣起十二因緣法,就趣向于緣覺法。

    修六波羅蜜、修般若波羅蜜、修六度萬行,那就趣向于菩薩法,菩薩就能究竟成佛了。

    這個是遍趣的。

     第八種,入随念智力,也就是說宿命通。

    佛是究竟的宿命,知道一切衆生的宿命。

    知道過去的一切無量劫衆生,每個衆生的無量劫事,佛都清清楚楚,乃至你現在的心念想什麼,從你現在起心動念,念你過去的無量劫,佛都清清楚楚,了如指掌。

    在《金剛經》上,佛比喻恒河沙一沙一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微塵,再作一個恒河沙一個恒河沙的沙子累積的,有那麼多的佛國土,每一個佛國土有無量無邊的衆生,佛都知道他們的心念。

    無量無邊的衆生心裡想什麼,那比我們現在的地球六十億人,不曉得多出千千萬萬倍。

    所以,我們的心念,佛都清楚。

    這就是念智力,這是不可思議的。

    最後,佛說,所有衆生心,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

    佛是這樣了解你的心念,剎塵心念可數知,剎塵的心念,佛都一個一個知道,念什麼,都給你數出來。

    這叫随念智力,随你想什麼,你隻要一動念,佛都知道。

     第九種,死生智力。

    死此生彼,死彼生此。

    生生死死,生生滅滅。

     第十種,漏盡智力。

    佛是究竟漏盡,二乘人也叫漏盡了,再不作了,在那個時候隻是不漏落三界。

    佛這個漏盡就是再不落漏九法界,也再不回轉菩薩。

    他也可以示現一切衆生,因為他漏盡了,漏盡了才能夠示現。

    因為示現,才能度這些衆生。

     這就是十種智力。

     這是籠統的說一說。

    但《華嚴經》講十種智力又不同,講的又更深一點,但是各部經講的十種智力,講深講淺,認識的深淺,随各人的智力。

    譬如大海水,味道是都是鹹味,你舀一杯也是鹹味,就是這個涵義。

    學佛法,隻要你進入佛門,乃至于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這就是修行。

     在受三歸的時候,我經常這樣來祝福大家。

    我說:“你就念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睡覺的時候要念,早上一醒的時候要念,這樣就具足一切佛法。

    ”雖然你沒有這麼詳細的分别。

    總的來說,佛、法、僧,我們講的是法。

    法是誰說的?佛說的。

    誰傳的?和尚,僧人傳的。

    你一念佛法僧,這部經你具足,那部經你也具足,這法就具足一切法,十方一切法藏。

    在拜忏的時候不是這樣求嗎?這樣忏悔嗎?你要這樣理解十佛智。

    理解了之後,你多作回向。

     還有,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是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三業無失是三個。

     意就是念,就是身無失,就是身無過。

    那麼,佛的身跟一切衆生的身,乃至于菩薩都不共的。

    這是說佛的十八不共法,跟諸大菩薩共就不對,是不共的。

    佛的身而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心常在定中,乃至于示現化身,利益衆生都是在定中,沒有不定的時候。

    “那伽常在定”,就是這樣的一個涵義。

    沒有未經過佛智能照了,無論哪一法,沒有一法不照了的。

    七欲無減,就是度生沒有厭倦。

     八精進無減,永遠精進,永遠精進。

    九念無減,念念不忘利益衆生。

    念無減,沒有說一念失掉了利益衆生的。

     所以我們也要念念不忘三寶,一念都不失掉。

    我們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好多念呀? 所以我們跟佛距離有好遠就知道了。

    你說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好多念沒念三寶?你有好多念念三寶?自己很清楚。

    你念的是什麼?财色利祿,功名富貴,自己的家庭眷屬。

     我們和尚念寺廟道友,乃至于包括你念佛經,念佛,這都包括在内。

    你要是有貪着,心會不平等。

    我們有大小,從這到那都不成。

    像我們一睜開眼,一看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分别相很多,這念都失了。

    欲無減,就是度衆生無減。

    精進無減,沒有一念退失的。

     一切智能相應無減,就是永遠不退。

    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身業随智能行,口業随智能行,意業随智能行,知過去智無礙。

    過去還有過去,過去還有無礙。

    無無礙,無障礙,知未來智能無礙,知現在智能無礙,一共十八。

    這叫十八不共法。

    這是不與一切菩薩共的,我們更說不上,不與我們共。

    唯佛與佛共同之法,這叫作十八不共法。

     十力、十八不共,包括一切,這樣才能堪得無上一切智智,大慈大悲,無不具足。

    常行利樂一切衆生,常時心求。

    心樂,高高興興的利益衆生,我們都要學佛,學什麼呢?不要看這個醜,那個好,那個漂亮。

    漂亮的,你就很高興親近他,那個醜八怪,你看見不高興,離遠一點,跟你說話,你都不大耐煩,心不平等。

     還有你厭惡的,還有害過你的人,怨敵,你第一個發心要度跟你作對的人,就是你的冤家。

    你要是能把你的冤家度了,你的六親眷屬自然都度了。

    你的煩惱就少了,怨恨心也沒有了,憎恨心也沒有了。

    他害過你,他用那個害你的心,你用慈悲心來跟他對照。

     我講一個故事。

    我們在紐約的時候,有一位馬來西亞的小姐,她在那兒打工,在郵政局裡頭的同事當中,有一位白人小姐,對她簡直是處處刁難,兩個人共坐同一個辦公桌。

    她在我那兒拜忏,就氣到不得了。

    想請假,不幹這個事,但是又考慮到郵政局很難得進入。

    到了郵政局,勞保、福利都特别的好,想用詛咒來咒那位白人小姐,讓她倒黴。

    我說:“妳不要咒她,咒她更壞。

    你拜忏給她拜,求她轉變思想。

    ” 她說:“她那麼害我,我還給她拜,還給她回向?”我說:“這就是佛法的妙方法,用慈悲來對待怨害。

    過去,你一定跟她有因緣,不然不會的。

    你試試看。

    ”頭一回不幹,說了兩三回,我就想出個方法。

    我說:“你去買咖啡,你多買一杯,中午都是喝咖啡吃點面飽,你買一份給她買一份,你對她特别好。

    她越對你不好,你越對她好。

    你作這麼十天八天看如何?”後來照我的建議做了,那位白人小姐居然對她好起來了,以前要停車,那位白人小姐特别把車停着,讓她停不進去。

    後來,對她特别好。

     這是小事,也就是彼此沒有多大怨仇,說是這麼随便一下子就轉了。

    像有大怨仇的,你對他怎麼好,他還對你心理一直不信任你。

    甚至母女、妯娌、弟兄,這種現象都有。

    是什麼原因呢?過去世有結。

    哪個結呀?那個疙瘩沒有解開。

    現在你就用善的方法,求佛菩薩加持他,來解這個結。

    我們解了,才能夠證得菩提。

    對于冤家,你要特别給他回向。

    所以你要平等對待,沒有哪個好哪個不好。

    我們作法師的,對道友不要起分别心。

    或者這個道友智能大,我一說他就會。

    我談的都很合得來,就對他特别好一點。

    另一位道友他對我很遠,心裡頭看到總是不如意,這可不成。

    這不是起大慈大悲心,越是這樣的道友越要對他特别好。

    他越是不上進,不精進,懈怠,要特别慈悲他,要原諒他,不要讓他懈怠。

     我們有一位道友,在大陸上,歸依佛很多年,滿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