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證得了真如心,已經證得了法界性,這個“真”字是這樣說的。
“大士”是尊稱,“杜多”的意思就是能夠除去一切塵垢,能夠除去一切煩惱,把一切煩惱變成功德。
在我們是煩惱,在諸佛菩薩就是功德,他就以此度衆生。
但是地藏菩薩示現的是聲聞相,為什麼現聲聞相呢?聲聞要持比丘戒,戒相清淨。
但是他示現的相很多,前面講了很多,不過,在這個法會當中地藏菩薩示現的是聲聞相。
“來稽首大師”,即來向佛頂禮,大師是指佛自稱的。
“施諸衆生樂,救脫三有苦,雨無量種雨,為供養大師。
”
把一切快樂施給衆生,這叫與樂,是大慈悲心;慈能與樂,施給衆生一切快樂了。
衆生都在苦惱當中,他怎麼能快樂得了呢?衆生的苦惱消失了,他就快樂了。
我們走夜路時,沒有燈光,聽到怪聲怪氣的,又怕鬼,又怕是野獸。
前面說過,地藏菩薩示現光明,像月亮似的,就不恐懼了,就不會誤入歧途。
這不是很快樂?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三有的衆生,都在苦難中。
雨無量雨,不是下大雨,而是雨無量的珠寶、衣服像下雨那麼樣多。
為什麼呢?“為供養大師”,供養佛。
“天帝無垢生,觀察四方已,合掌恭敬住,贊請于大師。
”
這是佛說的,佛說在會中有位無垢生天帝釋,他看見四方所有的與會大衆。
大家對這件事有點懷疑,也就是不明了的意思。
因此,這位無垢生天帝釋,他看看四方,大家希望了解,他就合掌恭敬,住于佛前,贊歎請佛說,為什麼天雨這麼不可思議,每個人手上都有如意珠,為什麼會有這種奇特相呢?就請佛說法。
“我見世尊衆,末尼寶光明,遍照諸佛國,無不皆明了。
”
這是無垢生天帝釋向佛說的話,他說:“我看見每個衆生都有末尼寶珠,末尼寶珠放光明,乃至這個光明照到十方國土,一切國土都顯現,好像眼前一樣,也就是這個光明把諸佛國土的世間相都照明了。
”
“六通照世間,今當來至此,勇猛名地藏,現出家威儀。
”
一般都是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等五通,不過在這裡加上漏盡通,就是六通。
現在地藏菩薩來到這兒,“勇猛名地藏”,是說他修行利益衆生的事業,非常的勇猛精進。
但是他現的不是菩薩身,而是出家的威儀,這是回小向大的意思。
因為這個大集會中有過數量的聲聞衆,地藏菩薩現的是聲聞像,主要是度這些三有苦的衆生,以及還沒有回向大乘的聲聞二乘。
所以他示現的是同類。
“七聖财伏藏,無畏佛音聲,諸菩薩勝幢,衆生之尊首。
”
七聖财,有時候也叫七财,是七樣财寶。
有時候叫七德财、七法财,總之,就是七種聖法。
聖法就是殊勝的法。
哪七種呢?就是信、戒、慚、愧、聞、布施、定慧。
攝心不散,就叫定。
攝心不散亂,不昏沉,這本身就不是财富所能買到的,這就叫财。
這個财是法财。
攝心不散亂,并不是不明了,而是能照了一切諸法,用般若智照一切法。
第七個财,是定慧财,不但不散而且能照了一切,照了諸法,這叫七聖财。
這七聖财所含藏的寶藏,是埋藏在地底下的。
埋藏到哪裡呢?埋藏到衆生的心裡,地藏菩薩能夠幫我們挖掘出來。
或者說地藏菩薩,就含藏這七種财。
衆生隻要對他恭敬供養至誠懇切的禮拜,就能得到。
第一個就是信。
“佛法,唯信能入”,沒有信是入不到的。
信必須得有力,沒有力量,你得的福報是世間福報。
信要是産生力量,就能生起作用。
我跟大家說過好多次,最起碼你能夠覺知自己,若生起煩惱,馬上能覺知到控制住,讓那個煩惱消失,不随煩惱轉,這個信就有力量。
覺知這個念頭不對,馬上就使這個念頭止住,不再相續。
覺知前念起惡,能使後念不再起,這樣就是有力量了,不過這僅僅是初具信心。
如果你是過去多生有善根的人,這一生雖然是從來沒有聞到佛法,或者突然聽人講,或者有人跟你一說,身上的毛孔就張開了,那就是說明你過去的宿世善根深厚,一聞就能進入,這叫有信了。
佛在世的時候,那些大阿羅漢,一聞到佛的法音,馬上須發自落,出家了;心開意解,證了阿羅漢果。
見思煩惱通通斷掉了,這才真正是具足信力。
如果沒有這種境界相,我們就要修行。
要證得這個信心,得修一劫,需要一劫的時間了。
以小劫為例:人壽八萬四千歲,過一百歲減一些,再過一百年再減一些,減到人壽命十歲,八萬四千歲就進入八萬四千的一百年。
那麼過一百年減一些,過一百年減一些。
減到人壽十歲,再從人的壽命是過一百年增一些。
過一百年增一些,一增一減,才算一劫。
就說小劫,你要修得信心的話,都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
你也别以為太長,好比人的壽命,四天王天的一天,人間是五十年。
那麼四天王天的壽命是五百歲。
第二天是忉利天,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一百年,忉利天的壽命是一千歲。
第三天是夜摩天,夜摩天的一天一晝夜,是我們人間的兩百歲,夜摩天的壽命是兩千歲。
第四天是兜率天,我們人間四百年是他的一晝夜,他的壽命是四千歲。
現在釋迦牟尼佛入滅了三千年,僅僅是忉利天的八天。
所以道宣律師在受天人奉供的時候,就問說:“釋迦牟尼佛入滅了,現在在什麼地方?”天人:“你說的是哪一位釋迦牟尼佛?”大家聽這問話的涵義,是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你說的是哪位釋迦牟尼佛?他說:“就是我們這個南瞻部洲,這個娑婆世界。
”天人說:“我看到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入滅,他還在講經。
”
天人看的跟我們看的不同,所以我們的感覺是很長,像活了一百歲,很長很長;可是四天王才兩天,人間一百歲就隻有他的兩天,兩晝夜。
對于時間的問題,大家應當這樣認識。
在修行的時候,修二十四小時,他看到才是一會兒,很短暫的時間。
所以,天人看見我們一天到晚在懈怠,這一百年盡是在玩,沒有看見你在修行。
天人是不接觸你,他看見人間是髒的。
他下來給道宣律師送飯,是因為他看見那個地方是清淨的,有道者的地方是清淨的。
用眼睛看不容易,我們看見佛堂很清淨的,很殊勝的。
不信佛的人到這兒來看,覺得很凄涼的,很不好。
像大廟都建在深山裡頭,毫無人煙,要用爬的才爬得上去。
我們朝五台山覺得很殊勝,不信的人看見覺得很破爛。
我們看見護法神,應當很莊嚴的。
我們看那塑像,塑得莊嚴很感動。
他看見:“唔,這尊塑像的藝術價值很高。
”他是從另一種眼光來看的,一切的事物,每個人看法不一樣。
而這個七聖的伏财伏藏,信心、持戒乃至于慚愧、定慧,這都是聖财,這叫法寶。
“無畏佛音聲”,佛的音聲是四無所畏的,是無量的,是無盡的。
這是法,這是贊歎地藏菩薩的,因為地藏菩薩也具足了佛的音聲。
“諸菩薩勝幢”,幢旛寶蓋就像代表一個國家的國旗似的,菩薩就是殊勝的法幢,建立法幢,是給一切衆生作示導的,就是這個涵義。
“衆生之尊首”,為一切衆生所尊敬的。
“解脫寶所依,福海具精進,悲意樂聰敏,救苦諸有情。
”
把解脫形容得像寶一樣,地藏菩薩是一切解脫寶所依賴的。
地藏菩薩是我們可以依着求解脫的,我們求解脫寶的人,就要依靠地藏菩薩。
他那種精進的力量,勇猛精進,所求的福德智能,像海那樣深,像海那樣廣。
“悲意樂聰敏”,悲意就是他的大悲心,悲意就是大聰敏大智能。
我們總想着,悲能拔苦,我們希望地藏菩薩拔除有情的痛苦,希望自己能夠聞法,能夠有智慧,聰敏是智能的意思。
而我們要跟地藏菩薩結合,地藏菩薩的大悲,是給一切衆生智能,讓一切衆生都有智能;有了智能,才能離苦得樂,他才來救度。
諸有情面臨苦難的時候,衆生才能信仰,才能持受。
我們盡管學了《占察善惡業報經》,也有人學了很久,但是可能連占察輪都還不會用,即使會用,也不會相應,因為他沒有生起那種至誠心。
我曾經跟大家說過,學《占察善惡業報經》上半卷,要多看一看經文,然後再去擲占察輪。
不看經文就去擲,就像擲銅闆、擲六爻卦,不會相應的。
要禮拜,要稱誦名号,如果不相應,就再拜;那就是消業障,不管相應不相應,你就是禮拜。
稱誦地藏聖号的時候,罪業就消失了。
一切佛法都告訴我們一種方法,怎麼樣離苦得樂?我很缺錢,地藏菩薩可以滿足你的願,資生資具。
你要求洋樓,多拜拜地藏菩薩。
你想擁有寶馬汽車,或者奔馳汽車,隻要是你喜好的,或是想要達到的目的,就叩頭,求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能給你。
他不一定通過哪一個管道給你。
在大陸上有好多人就希望天上掉下一位從美國來的親戚,把他救了,給他好多錢,又給他開個鋪子,有沒有這種事呢?不但有,也确實不少。
但是這隻是眼前的快樂,過了就沒有了。
求地藏菩薩給你的快樂,可不是這樣,是了生死,使你開悟,要是通了,你會因為拜地藏菩薩,使你在夢中,感覺到這件事将來結果會怎麼樣。
但是你不能說,要是說出來,可能要受到護法神的責備。
因為你不是證得的,而是地藏菩薩加持你,稱聖号受加持的。
你心裡生出這麼一念之明,自己又會遮蓋住這個明。
所以得到的往往不許說,這樣你的心才會得到。
繼續求,就能救拔你的苦,給你智能,使你明了一切。
“與怖者為城,如明月示道,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剛。
”
“與怖者為城”,恐怖是形容詞,現在沒有城,城都毀了。
現在的戰争沒有前後方的差别,修再高的城牆也擋不住了,飛彈是從空中來的,知道嗎?飛機從天上掉下來的。
這裡說的“城”不同,我們的心有座城,我們的心城是什麼樣子?假使念地藏聖号,地藏菩薩就做出一座城,使你無所畏懼,沒有恐怖感,就像有城牆保護一樣。
地藏菩薩,就像明月,示給你道路;這是重頌長行。
前面說過,使你生起的善根不動搖,像大地那樣子,因為我們做善事沒有根,這回做了,下回可能不做,做一做也可能後悔。
有這種事嗎?有,還很多。
有的道友,勇猛善心一發,舍宅為寺,把他家裡舍了,全作了寺院。
以後自己連住處都沒有了,連飯吃都沒有了,他就後悔了,想那時候該留一點兒。
那樣子就前功盡棄。
有沒有功德呢?有是有,解脫還是不行。
有沒有反悔?有反悔。
《十輪經》專門講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布施給三寶,後來親自看見這位和尚作壞事,你就很懊惱;想起那時候怎麼布施這麼樣一位和尚,這樣一想功德就沒有了!不管他如何,你供養的是三寶,他代表三寶。
釋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薩,專談這一個問題。
你供養了,因緣成熟了,你所做的一切事過去了,過去就算了,不要再把它拾回來,過去已經過去了,功德已經成就了。
跟你的修行一樣,到了第一步,第一步成就了,你就把它揚舍,必須再做第二步。
你要是緊緊抓着第一步不放,第二步就進不去;必須舍了才能進入第二步,第二步成就了,第二步也丢了,就進入第三步。
一直到你究竟成就了,一切都具足,千萬莫後悔。
凡是你投入的東西不要後悔,功德已經成就了。
對方怎麼樣,都跟你沒有關系。
你做的是供養三寶,供養這間廟。
我剛剛才供養,就發生戰争,一個炮彈給炸毀了。
你心裡懊惱說:“我剛才供養的怎麼就毀了?”剛供養的因緣是成熟了,功德具足了。
你供養的時候,供養已經成就了,天上的宮殿也給你修好了,是炸不毀的,隻是你看不見而已。
所以不要再去回顧,因為你已經向前進了,具足了。
你要是生到夜摩天,絕不會留戀四天王忉利天,因為夜摩天比四天王忉利天開闊得很,他的功德、莊嚴就不同。
可是如果你生了極樂世界,仍要想着娑婆世界,這個跟那個不同,因為你要回來度化衆生。
因為這兒跟你有緣的人還很多,他們還沒有明白。
等你明白了,再回來,娑婆世界已經不是娑婆世界,就跟極樂世界一樣。
要看什麼人去看,地藏菩薩到地獄是不是看見那樣的地獄景象呢?不是,他會把它度了。
所以說:“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剛。
”一切迷惑是由金剛智能而來的,一破一照,就沒有了,化解了。
有智能的光明一來,黑暗還會存在嗎?如果把電燈關了,我們的屋子就是黑暗的,電燈一打開,黑暗就破除了,涵義就是這樣。
“能施解脫寶,如水漂衆惑,煩惱熱為蓋,愈疾如良醫。
”
能施就是能布施,能布施就是這個人非常的解脫,看得破,放得下的意思。
解脫很不容易,因為金錢是資生的工具,在智者看來,他用這個來利益衆生,必須是解脫的人,才肯布施。
六度萬行,布施為首,布施是舍,要從心上舍,不要隻注重在物質上,能布施才能解脫。
最難舍的是自己的身體,最寶貴的也是自己的身體。
現在要是有三個人,他向我來要求布施,或者要眼睛,或者要心髒,我現在不能給他們,因為我還沒有具足這個舍心,也沒有達到這種道力,所以解脫不了。
要是大菩薩,你求什麼,他都舍給你,連自己的身體都舍,何況是國城妻子?〈普賢行願品〉就經常講到,像那些寶物,你都能施舍給一切衆生,這是解脫。
我們的惑業,就像水上漂的一樣,不要認為是真實的。
很多人執着:“我的業障重呀!”經常挂在嘴邊上,這樣是修不成的,或者什麼事沒有得到,或者受到什麼災難,第一個想到就是自己的業障很重!業障就是你的惑業,起惑造業,就像水上浮漂似的,不是真實的,不要把它看成真實的。
你要是忏悔了,業障就消失了。
别認為自己的業障還很重,如果盡想着自己的惑業還很重,那麼就一直很重,壓着你,就永遠解脫不了。
布施也好,持戒也好,總想着自己的業障重:“唉!這件事我怎能做得到,我的業障很重。
”一句業障重,就成了掩飾的理由,這是不可以的。
業障本來是沒有根的,惑業一起生,你要念地藏菩薩聖号,念到真誠,其它的法門都沒有修,就是持名。
你也沒有念《十輪經》,也沒有念《占察經》,就念一個聖号,都可以的,但必須念到至心。
煩惱是熱惱,有幾種熱惱?煩惱生憎恨心,或者思想想不通睡不着覺,愈睡愈失眠,愈失眠愈翻身,心裡煩躁得不得了,都是熱惱。
凡是煩惱,就是熱的,像蓋上一條棉被似的。
蓋有五蓋十纏,有煩惱蓋,蓋住你。
要是幢旛寶蓋,佛的寶蓋,那是聖境。
這個蓋是煩惱,煩惱熱的,把你蓋到裡頭,你的氣出不來,透不過來,解脫不了。
地藏菩薩除煩惱,就像除去熱惱一樣的,把你的蓋給揭掉了。
你有病了,地藏菩薩就像一位很好的醫生,一帖藥服下去,你的病就沒有了。
“一日稱地藏,功德大名閣,勝俱胝劫中,稱餘智者德。
能解諸衆生,一切煩惱縛,至健行定等,諸定之彼岸。
十二緣清淨,諸智如虛空,破無邊佛土,諸有情暗聚。
”
你一日稱地藏的名号,就具足了。
你念一聲的時候,一聲具足地藏菩薩聖号,念十聲你也具足十聲的地藏功德。
如果誠心這樣念,隻念一天的地藏名号,勝過一劫當中稱其它的有德者,這個包括稱其它大菩薩的名号。
“十二緣清淨”,十二因緣屬于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名色,名色又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愛,愛緣取取緣有,這是十二因緣,就這麼輪轉下去。
隻要是念地藏菩薩聖号,跟地藏菩薩學,十二因緣就清淨了。
我們這些業惑,就是因為起惑造業,業就把你系縛住,系縛住就受苦。
現在不造業,不起惑,業就系縛不住你,自己就能作得主的。
不但自己解脫,而且能夠覺到一切衆生的煩惱覆。
自己聞到法,還要向别人說。
像我們的道友,介紹很多親友,使他們信佛聞法,這就是幫助衆生解脫。
“健行定”,是一百零八定當中一種定的名詞,有“健行定”,“健德定”....,這是屬于定的名詞,有一個定都可以到彼岸。
但是九次第定,六欲天定,就不成了,這種定是聖定。
聖定,我們在後面的經中會講,就是依“數、随、止、觀、轉、淨”
這六法。
在天台宗是“數、随、止、觀、還、淨”,有還原返淨的意思。
六妙門講的是淺的,《十輪經》講的是深的。
我們是淺的深的都講一講。
這部經之所以長,就是因為有好多修行的方法。
因為是修行的方法,我們必須得照這樣做,學會了就可以解決問題。
解決什麼問題呢?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每天都碰見好多問題,心裡觀照不同,你的認識與觀感就不同。
你必須會做,必須得如是觀,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像地藏菩薩這樣的有智能,我們還達不到。
“諸智如虛空”,可以是“虛空即諸智”,也可以反過來說。
虛空的空,我們把它比喻為般若。
在佛經上,隻要一講空義,就拿虛空來比拟。
其實這不是虛空,虛空裡頭能容納一切,你有智能,是把這些惑都破除了,并不是把這些惑、這些物質消滅了。
如果花瓶是空的,我們并非把花瓶砸爛了把它丢掉了,才是空的,并不是這樣的,而是當體知道它是空的,因緣和合的。
這些花當初不是同一株花生長的,而是插花者,供花的人把它們插們在一起的。
至于這一朵花,它有它的水份,有它的物質,都是因緣和合的,沒有一法是真的。
因緣和合了就生,因緣别離了就滅。
緣生的時候,就承當。
看這一盆花就承當,緣滅的時候,這花都滅了,都謝了,就放下,沒有了,花都丢了。
不要再眷戀舍不得,就是這樣。
家庭也如是,父母妻子,有因緣聚到一起,大家就這麼過。
我說長一點的時間是一百年,到那時候也都要散的,散了就放下。
不要還緊緊執着,這輩子放不下,又執着來世;來世又放不下,所以不能解脫。
就是因為這樣才不能解脫。
不知道諸智像虛空一樣。
“破無邊佛土,諸有情暗聚。
”主要是無邊佛土中的一切衆生,黑暗聚集在一齊。
這個暗聚就是業。
業太多,煩惱,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十結使結在一起,讓你破不出去。
這十個結所生的業可多了,無窮無盡。
貪,貪什麼都叫貪。
對于佛法,你要是真正能入進去,般若智一照,色受想行識一切都是空的。
凡是有形有相,語言、文字都是假的,都是空的。
但是我們沒有達到這一步的時候,還得加上語言。
明了文字之後,才去破。
當我們還沒有證到那個境界,不能離開家庭,要是不要家庭,不管小孩子,就去聽經,這可不行,你這樣子去聽經是得不到利益的。
人在這兒,心還惦着那兒,心不在焉。
你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
而“世法諸法味,世間常相住。
”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你懂得諸智如虛空,懂得這個道理,才能破除無邊佛土有情的黑暗聚(聚是聚集義),才能消除因緣所生的一切業。
地藏菩薩不會在那個佛土當中,他是無窮無盡的。
“随諸土入定,四靜慮等流,普令諸有情,入定除惑熱。
”
“随諸土入定,四靜慮等流。
”靜慮就是思慮的意思,定的意思。
等流是平等,同時進入的。
苦、集、滅、道四谛法,四法本身就是定;谛就是如理,能令一切有情,入了定,把這些惑、熱惱、煩惱都除掉了,不隻是現生的。
“衆生宿惡業,刀兵病饑馑,随所在惱害,皆能令解脫。
”
因為衆生的業感,感招了風災、水災、火災,那是大三災。
現在的刀兵、水火、饑馑是小三災,因為衆生的業感,現在這種災難,特别的多。
往後會越多,這僅僅是開始。
我活了八十多歲,打從記事那天起,就感覺這個世界沒有好日子。
東北那時候土匪跟軍閥打,完了,南北戰争打。
後來又是日本人來打。
大家回想一下子,哪一天安定過?這隻是刀兵劫。
病,誰沒有害過!有很多病是治不好的。
饑馑瘟疫,有的地方害了,他知道,有的地方沒害,他不知道。
這種的疾病、刀兵、饑馑,每一種都包括無量的惱害。
你一念地藏菩薩聖号,一求地藏菩藏皆令得解脫。
這是佛贊歎地藏菩薩,功德究竟有好大,你有什麼災難,一求就好了。
“衆生五趣身,諸苦所逼切,歸敬地藏者,有苦悉皆除。
”
“衆生五趣身,諸苦所逼切。
”原本是六趣、六道,這裡是說五趣,少說一個。
我們這個身體,在你生命盡了,趣向地獄、餓鬼、畜生、天、人。
阿修羅道,并入五趣當中,有人修羅,有天修羅,有鬼修羅。
六道,有時候隻說五趣,也就是把阿修羅道并到五趣裡頭,他是非天非人。
凡是五趣的衆生,都會受到那些苦難的逼迫。
如果歸敬地藏菩薩,“有苦悉皆除”,所有苦難都能除掉。
“衆生乘苦輪,展轉相違害,歸敬地藏者,皆住忍慈心。
”
我們乘的這個輪不是好輪,而是苦輪,互相的違害,展轉違害。
如果歸依地藏菩薩,能夠彼此不傷害,我也不傷害你,你也不傷害我,都能有大慈悲心,互相幫助。
以前的賢者,想的很好,說是民有民治民享,可是誰做?那樣就不相違害了嗎?
貧富同均,大家共享快樂,結果是你們幾個人苦一點,我樂一點,多數情形是這樣,哪會想到别人?都是想到自己,都是互相的違害。
越是這麼相違害,苦越深重,永遠不會停息的。
歸敬地藏菩薩之後,他心裡的熱惱就平息了,生起一種慈心。
“十二緣所怖,追求苦所依,歸敬地藏者,皆安住無畏。
”
我們前面講的十二因緣法,無論是過去世的、未來世的,總的來說,反正是你心裡頭一動,起業了,這個叫業相。
這個業相不會停止的,它會轉變的,這個轉變叫轉相,它就在自心的相境界。
業轉相三相,完了,就執取相續。
執着名字,完了起惑造業。
所以這個苦輪是互相的迫害,這是可怖畏的,所以不要起業。
不造業就不起惑,也就沒有恐怖了。
我們之所以會造業,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
身體要吃要穿,同時也要求舒服;每個人都要給自己找舒服,怎麼舒服怎麼做,不管别人舒服不舒服,你幫助我就行了。
人人都是這樣打算,互相的争奪;越追求,苦就離你越近。
你本來是追求快樂的,但是越追求,苦越多。
要想離苦,就要修法。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法門,念地藏菩薩就好了,你就無所畏懼了。
“若樂修諸福,正念戒聞慧,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
你求福德、求智能,要産生正念。
念什麼呢?念戒、念法。
念法就是聞法,聞法就生出智能,也就是念慧。
凡是歸敬地藏菩薩的,你所求這些戒定慧都能滿足,使你離苦得樂。
“樂一一功德,工巧藥種子,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
你喜歡作功德,或者願意當醫生、當科學家,願意教工巧技術,可是沒有這種智能做不來,就求地藏菩薩加持你,給你智能,可以發明創造。
菩薩想利益衆生的時候,必須懂得工巧明、醫方明、内明、外明、因明,這叫五明菩薩。
修五明菩薩,那是世間的藝術,你都得會,而且用佛教的大慈悲心來學習。
歸敬地藏菩薩,就能有智能,一學就會。
“求諸谷藥田,男女衣仆使,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
這一切都是現在我們所要求的,像種田的使谷物生長好,種藥田的使藥物生長得好。
入山采藥,像靈芝、人參,這些稀有的尊貴藥材都能得到。
希望有人幫助你,或者求衣服、找個好傭人,仆使者就是傭人。
你開一間公司,找幾個好的助手,好的職工,這都很不容易的。
哪一個職工不想偷你,不想整你,不想害你?隻要歸敬地藏菩薩,所求的都能滿足。
“衆德具相應,能任持大地,因茲諸谷藥,潤澤而細軟。
”
為什麼呢?因為地藏菩薩具足一切德,他是任持大地,這些東西都是從大地生長出來。
因為滋潤這些谷物、這些藥材,生長起來就非常的良好。
“諸煩惱所覆,樂行十惡業,歸敬地藏者,煩惱惡皆除。
”
你被這些煩惱蓋覆住了。
伏覆就是蓋覆你,你不想做好事,心裡盡想作惡事。
十惡業,身體要行殺盜淫,口裡頭就是妄言、绮語、惡口、兩舌;不罵人,不會說話。
必須罵人,他才說話。
我在四川的時候,感覺他們是不罵人不說話的,并不是說真罵你,兒子跟老漢,都還說:“你這個龜兒子”,他成了口頭語。
我聽得很托異,他說:“這是我的習慣,沒有什麼。
”他不說龜兒子,就不會說話。
開口就龜兒子,好像很習慣,可是我們聽起來很刺耳,不論男男女女都這麼說。
還有東北,我最初當小孩兒時,一個地區叫拉哈族,大家可能沒有聽過。
他們的語言簡單到了極點,青年人稱呼老年人,就叫老夥計,老年人稱呼青年人就叫小夥計。
就叫夥計那兩個字,不過不是我們發夥計的音。
我問他們的涵義,他無法解釋。
兒子稱呼媽媽跟爸爸通稱老夥計,爸爸、媽媽稱呼兒子通稱小夥計。
語言那麼的貧乏,想多說幾句話,都不僅。
你要是變成了這種人,說苦不苦呢?跟牛馬有什麼差别呢?
所以經上說與畜生無異,與木石無異。
不明白佛法的人跟木頭、石頭差不多,跟畜生、牛馬也差不多。
“現作種種身,為衆生說法,具足施功德,悲愍諸衆生。
”
前面說地藏菩薩現了種種身,大家也看見了,總共現了四十二種化身。
“假使百劫中,贊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
”
最後,釋迦牟尼佛跟與會大衆說他的功德,說一百劫也贊歎不完。
“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
”大家應當都供養地藏菩薩,稱誦地藏菩薩聖号。
我講了好多座了才講完“序分”,還沒有說到正題。
“序分”的涵義,主要是讓大家信地藏菩薩能夠拔除我們的苦難,給我們的快樂,讓我們相信。
地藏菩薩也問佛很多問題,請佛解答。
下次講〈十輪品〉,就是“正宗分”,一共是八品。
前面一品是叙述。
後頭一品是“流通分”。
囑累虛空藏菩薩要把這部經流通,很多人就可以得到利益,讓很多有情衆生得度。
不過,虛空藏菩薩就住在空中,一直沒有流通,現在又遇到因緣了,大家可以共同學習。
序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