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序品第一

首頁
    們的精進不夠,不能堅持。

     我們要發願,一天誦一部《地藏經》,在任何困難的時候,都不間斷,那麼精進就有力量。

    為什麼要精進呢?也就是不中斷,很多人做不到,這看來是很小的事情,例如說我一天要念一百聲的地藏菩薩聖号,我想這個很容易,不會斷,你自己的意識忘了,或者一個間岔,今天就沒有做了,我想每位道友都有這種體會。

     當你最初發願信三寶之後,我跟很多道友講過,受了三歸依,從這天起,每天晚上臨睡覺的時候念十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念完了再睡,早晨眼睛一睜開,就在床上先念十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樣極簡單了吧!每個人認為自己絕對做得到,我問了很多道友,當初他受三歸依時,他保證做得到,隔一年再問他:“你有沒有做?是天天做?”“哎呀忘了!”什麼原因?當然是我們經常的推拖,業障懈怠,沒有把這件事當一回事。

     像上面說的這麼多地藏菩薩功德,就是佛跟無垢生天帝釋說的。

    我們聽到之後,有沒有這個信心?這就是大問題。

    我們往往聽經聽了很多,學法也學了不少。

    很多道友經常說:“我對佛法知道太少,所以不能入門。

    ”我的看法不是這樣,我說:“你知道的很多!”起碼你知道什麼叫佛,法,僧。

    不會用功?念地藏菩薩總該會吧!念觀世音菩薩總該會吧!你有念嗎?你一天念了好多聲?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睡眠、做事的時候,你心裡緣念三寶又有好多時間? 今天有好多道友共同吃飯,我心裡就想,在這個時候東說西說的,就是不說佛,不說法,不說僧,如果你随時這樣來提醒大家,他認為你很讨厭,太啰嗦。

    有沒有這種感覺?你不說,他就是忘了。

    你一天二十四小時在緣念三寶的時候,到了晚上休息時,想一想:“我今天有多少時間念佛、念法、念僧?”你說求感應、求加持,感應、加持都是你自己。

    我記得星雲法師說過,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這句話很有道理。

    我們若能夠這樣子觀想,長時間觀想,不說二十四小時,就是三分之一,八小時,乃至于一天能有四個小時,緣念三寶,精進不懈,絕對不會堕三塗的;你再增加八小時,再加十二個小時,一定能成道業的。

     我們為什麼不明?為什麼不通?為什麼不知道?為什麼沒有智能?為什麼入不了定? 因為你的心跟三寶還是有很遠的距離,我說這句話大家可能聽得很不入耳。

    因為我信佛很多年了,現在天天念佛,我是專業的,有時候在大家聚會當中,突然間就想起了,現在大家在幹什麼呢?是在說佛呢?是在說佛法呢?是在修行呢?是在放逸懈怠嗎?想要像金剛一樣安忍不動,像大地那樣,我們還得多用些功夫。

     “靜慮深密,猶如秘藏,等至嚴麗,如妙花鬘,智能深廣,猶如大海,無所染着,譬太虛空,妙果近因,如衆花葉,伏諸外道,如師子王,降諸天魔,如大龍象,斬煩惱賊,猶如神劍,厭諸喧雜,如獨覺乘,洗煩惱垢,如清淨水,能除臭穢,如疾飄風,斷衆結縛,如利刀劍。

    ” “靜慮深密,猶如秘藏”,靜慮就是思慮,也就是在自己靜下來思慮的時候,這就是甚深境界,這是不可思議的。

    例如我們随便持哪一個咒,長咒就是陀羅尼,短咒就是三個字、四個字,真言隻說一個字,例如“嗡”字,很多字都是種子字,看是哪一位菩薩所傳的。

    地藏菩薩就有這些功德、這些功力,能夠讓我們“等至嚴麗,如妙花鬘,智能深廣,猶如大海。

    ”這是佛贊歎地藏菩薩的語句。

     “無所染着,譬太虛空”,太虛空是無所染着的,虛空是無所染着的,過去的妙果是由他修因說的,現在所修的因是成就未來的妙果,“妙果近因,如衆花葉”,像開花結果的時候,因為還得用枝葉來扶持它。

    好花還得綠葉扶,你的種子種下去了,先長葉子,後來才開花。

    葉子要吸收營養,那是有關系的。

    降伏一些外道,像師子王降伏一切天魔,“如大龍象,斬煩惱賊”,猶如神劍,神劍就是智能劍。

     “厭諸喧雜,如獨覺乘”,獨覺呢?他要找寂靜深山的地方修行,厭離喧嘩。

    “洗煩惱垢,如清淨水”,這兩句是上句對下句的,我們要想洗淨煩惱,地藏菩薩就變成清淨水,洗淨我們的煩惱;要想除去臭穢,如疾風,把臭穢飄走了。

    “斷衆結縛,如利刀劍”,結縛是指我們的惑業,無量劫來的惑業,把我們縛住。

    就像我們身上好多的枷鎖捆綁,解不開。

     “護諸怖畏,如親如友,防諸怨敵,如壍如城,救諸危難,猶如父母,藏諸怯劣,猶如叢林,如夏遠行所投大樹,與熱渴者作清泠水,與饑乏者作諸甘果,為露形者作諸衣服,為熱乏者作大密雲,為貧匮者作如意寶,為恐懼者作所歸依,為諸稼穑作甘澤雨,為諸濁水作月愛珠。

    ” “護諸怖畏,如親如友”,生起恐怖了,我們的親人、朋友會幫我們解除困難的。

     防怨賊,怕怨賊來攻我們,那就修城,城外修壍,壍就是護城河,這都是比方的意思。

    “救諸危難,猶如父母”,任何人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會想娘的,都叫媽媽。

    人在臨死的時候,或者在最危難的時候,或是小孩痛苦的時候,大多數是喊娘的,隻有我們的父母,才關心我們,地藏菩薩就是像我們的父母那樣子似的保護我們。

     “藏諸怯劣,猶如叢林”,在那麼一片大森林裡,有什麼恐怖就逃難到裡面去躲避。

    “如夏遠行所投大樹”,像走遠路的時候,被太陽曬得很痛苦的時候,走到大樹下去乘涼。

    地藏菩薩就像大樹給我們乘涼,要是熱惱又很渴,那麼地藏菩薩就像清涼水那樣子似的;還有饑渴貧乏,作諸甘果就是很美妙的飲食。

    沒有衣服穿,“露形者”,地藏菩薩就施舍衣服給我們。

     “為熱乏者作大密雲”,很熱惱的時候,像密雲把太陽一遮住,我們立時就感覺清涼。

     “為貧匮者作如意寶”,如意寶,如窮困者得到寶藏,就像地藏菩薩手裡的寶珠似的,能出現像如意這樣的寶貝。

     “為恐懼者作所歸依”,害怕就歸依菩薩,他就心得安穩,不害怕。

    “為諸稼穑作甘澤雨”,到了幹旱的時候,莊稼長不好,地藏菩薩就給我們降甘雨,是那樣的意思。

     “為諸濁水作月愛珠”,我們這裡沒有這種珠子,這個月愛珠能夠把濁水變成清淨水,即使是很混濁的水,把月愛珠放下去,水馬上就清淨。

     所以在混濁、不清淨的時候,一念地藏菩薩聖号,我們心裡就清淨了。

    在煩惱的時候,不得解脫,就可以到佛堂或者對着地藏像,靜坐一下,念地藏菩薩聖号,你會感覺到好很多,這都是形容地藏菩薩的功德。

     “令諸有情善根不壞,現妙境界,令衆欣悅,勸發有情,增上慚愧,求福慧者,令具莊嚴,能除煩惱,如吐下藥,能攝亂心,如等持境,辯才無滞,如水激輪,攝事系心,如觀妙色,安忍堅住,如妙高山,總持深廣,猶如大海,神足無礙,譬若虛空,滅除一切惑障習氣,猶如烈日銷釋輕冰,常遊靜慮無色正道,一切智智妙寶洲堵,能無功用轉大法輪。

    ” 地藏菩薩能令我們的善根不壞。

    如果我們現在已經種下種子,有了善根,或者來生的善根不壞,又能遇到地藏菩薩,念地藏菩薩聖号,地藏菩薩就能加持你。

    地藏菩薩在《地藏經》上,對釋迦牟尼佛發的願,釋迦牟尼佛把末法衆生咐囑給他,他說:“隻要在佛法之中,有一微塵一滴水那樣子的功德,我都能使他解脫。

    ”他發了願,他要做。

    隻要善根種下去,等因緣成熟,一定成長,現妙境界,令衆欣悅。

     現在這個會上就表現了,他所現的都是很殊勝、很不可思議的境界,大家都生歡喜心,可以令一切有情生慚愧心,曉得自己為什麼不能解脫?為什麼不能積聚善業? 為什麼不能幫助别人?為什麼自己的自私心那麼重?為什麼這麼多的苦難加到自己身上?那就悔愧自己過去做的不對,沒有積福業,所以今生事事不如人。

    那麼,地藏菩薩就能幫助你,使你增長福慧,使你忏悔心強壯,使你能夠莊嚴,使你能夠除掉煩惱。

    如果是腹部不清淨,就吃一點瀉藥;就像我們有很多的煩惱,不曉得怎麼解脫,多念地藏菩薩聖号,念《地藏經》,你就能夠解脫,就是這個涵義。

     心很散亂,就多念念聖号,念聖号是最好的方法。

    有時候我們念經,效果都不好,就念聖号,可以考驗自己的散亂心,也考驗你所具足的煩惱。

    念一百聲不行,就念一千聲;不行,就念一萬聲;不行,就念十萬聲;還不行,就念一百萬聲。

    這樣效果就産生了,我不是瞎說的,我自己就這麼做過的。

    我先準備念一千聲,不成,那念一萬聲,一萬聲還不成,念十萬聲,十萬聲不成,就念一百萬聲,那就行了。

     如果還不行,再繼續念,不定數量的念。

    但是,這隻是為某一件事情,我想做某一件事情,想達到平安,想達到如意,自己要先測驗一下,那就念吧!最初念的時候,還會散亂,等你念到十萬聲、幾十萬聲以上,散亂自然就少了,這叫功夫,誰做都一樣。

    你們如是念,也如是這樣,誰肯去做,就這樣。

    但是你得放下,黑夜白日的念。

    你要定期限,或者二十天,念一百萬聲,我一天平均念好多聲,一定要做到,做不到你可以不睡覺,不吃飯,等做到了,也用不着不吃飯、不睡覺,你可以照樣的睡,還是這樣的念。

     你要是學觀音法門,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念哪一個菩薩聖号都可以,隻要你肯精進,肯用功,就能得到。

    這些都是用比喻的,講經說法,或者跟人家辯論,你沒有辯才,經常有障礙,人家問了,答不出來,那就多念地藏菩薩聖号,增長你的智能。

    或者喝點地藏水加持你,那個時候對境能夠攝住你的心了,不然你對境攝不住心。

    境就是現象,面對一切現象,你能夠不動心。

     “如觀妙色,安忍堅住”,妙色是什麼色?妙色是無色。

    這就深了,如觀妙色身,妙色身是無相的。

    舉個例子,觀地藏菩薩聖像的時候,我們借這個色相的色身,是假的;畫的或者是塑的,但是假的會生出真的。

    真的是什麼樣子呢?無相之相,妙色身是光明的,這樣觀久了,那光明跟你的光明,跟你的自心,跟你自性的地藏心,兩者相結合起來,安忍堅住不動。

     總持一切法的、持無量義的深度,像大海那樣的智能。

    神足就是神通,神足通,他的神足無礙,猶如虛空。

    虛空對一切都是無障礙,這就是地藏菩薩的功德,他的修行,證得很深入,把一切的障礙、煩惱習氣全斷了。

    斷的情況就像太陽照薄冰似的,太陽一出來薄冰全化了。

     “常遊靜慮無色正道”,無色的正道是什麼?就是智能,就是菩提道,就是無生法忍。

    無色,一切色相都沒有。

    真正的道是無道,那麼就能夠得到一切智智。

    一切智是普通的,一切智智就是專指佛說的一切智能。

    最殊勝的智能就是一切智智,這時候才能夠轉最殊勝的不可思議的妙法輪,妙法輪就是使衆生一切的無明感染都能消除。

     “善男子,是地藏菩薩摩诃薩,具如是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與諸眷屬欲來至此,先現如是神通之相。

    世尊說是地藏菩薩諸功德已。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以神通力,現聲聞像,從南方來,至佛前住,與諸眷屬,恭敬頂禮世尊雙足,右繞三匝,在如來前,合掌而立,以頌贊曰:” 佛就向無垢生天帝釋贊歎這位地藏菩薩,具足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

    而他的眷屬,也就是長随他度衆生的這一批人,那不是過數量的,而是有八十百千十兆頻跋羅來到這裡度衆生的菩薩。

    雖然菩薩還未到,但是他們就先現出了如是神通之相。

    “世尊說是地藏菩薩諸功德已”,無垢生天帝釋問為什麼有這些瑞相顯現呢?佛就告訴他,因為有一位菩薩叫地藏菩薩,帶着他的八十百千頻跋羅那庾多的眷屬,來到這個地方供養我;來到我們這個大集會随喜功德,所以有這麼多殊勝的境相。

    佛剛說完了,地藏菩薩也就到了。

     “爾時地藏菩薩摩薩,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以神通力,現聲聞像,從南方來。

    ”從南方來,當然是指佛在說法的時候,地藏菩薩從羅鄰山這個地方來。

    不過有的人解釋說,羅鄰山就是地藏菩薩的淨土。

    不過,如果是他的淨土,他應該就在羅鄰山住着,為什麼還從南方來呢?地藏菩薩究竟在什麼地方住?遍一切處。

    哪個地方有地獄,哪個地方有苦難,地藏菩薩就在什麼地方住,從什麼地方來都可以。

     佛說完了,地藏菩薩以他的神通力,到了會場。

     “爾時”正是佛對着無垢生天帝釋說完話的時候,地藏菩薩就與他的眷屬,現聲聞像,從南方來,來了就到了佛前住,來的時候先做個儀式,先恭敬頂禮世尊雙足,這就是我們每逢禮拜的時候都做的儀式。

    大家禮拜時,為什麼兩個手掌要翻呢?雙手是接佛的雙足,就叫頭面接足皈命禮。

    兩手不要距離頭部太遠,因為你的臉面跟你的手都趴在佛的雙足上,頭面接足,兩手接足,臉面就依着佛足,就是頭面接足皈命禮,皈命禮要頂禮世尊雙足。

     佛在世說法的時候,我們到寺廟的時候,或者遇見塔的時候,一定要順繞三匝,也就是繞三圈。

    為什麼寺廟大殿上的佛像要塑在中間?不靠在牆壁呢?因為要繞佛,一進來一定向右繞,也就是佛所規定的順時針繞,繞了三匝而後頂禮。

    進來一定先繞三匝,三匝完了頂禮,頂禮完了在佛前坐。

     但是這個時候地藏菩薩來了,到了佛前,繞了三匝之後而立,用偈頌來贊歎佛的功德。

    佛贊歎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又贊歎佛;地藏菩薩還沒有來就現神通,佛就贊歎他的功德不可思議。

    他到了佛的面前,恭恭敬敬頂禮佛之後右繞三匝,立在佛的面前合掌,贊歎佛的功德。

     “兩足尊導師,慈心常普覆,安忍如大地,遍除瞋忿心。

    ” 這是第一個偈頌,四句為一偈,總共是三十四贊,也就是用三十四個偈頌來贊歎佛。

    “兩足尊導師”,就是福足慧足,給一切衆生作引導的導師,能夠引導一切衆生出離苦海。

    “慈心常普覆”,說佛的大慈心常拔除衆生的痛苦,給衆生快樂。

    慈心是給快樂的,普是普遍的,沒有遺漏、平等的。

     “覆”是蓋覆的意思,就是佛的慈心普覆一切衆生。

     “安忍如大地,遍除瞋忿心”,安忍是忍受的意思,對一切衆生所有的惱害,所有一切不如法的事情,五濁惡世的種種災難,佛以大慈心,不但能忍受而且能拔除。

     佛本身是沒有瞋忿心的,衆生有瞋念,佛替他們除掉。

    普覆就是遍衆生的意思,也就是要遍除衆生的瞋忿心。

    愼怒心就是瞋癡最厲害的一個,所以,衆生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這是是衆生的瞋恨心,稍微不如意就發脾氣,一發脾氣就把他的功德林燒了。

    這是第一個贊歎的偈頌。

     “具殊勝相好,莊嚴諸佛國,能以谛慈悲,充滿一切土。

    ” 佛的相貌是具足的,不在人天間而具足無量莊嚴相好。

    這個相貌有兩種,一種是化身相,一種是報身相。

    報身相,像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報身千丈圓滿,跟阿彌陀佛的無量光佛一樣,無量壽光是佛的報身相,諸佛的殊勝相,不論報身化身,都是殊勝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叫人天相,佛有無量莊嚴相好。

     “莊嚴諸佛國”,莊嚴一切的佛國土,諸佛國土可以說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國土,也可以說是普遍法界的一切佛國土;佛佛都是莊嚴的佛國土,佛的慈悲不是愛見大悲,而是“谛慈悲”。

    谛就是真理,所謂真理就是真心,也就是我們的實相,這個谛是指這個涵義。

    “谛慈悲”,如理的慈悲,而拔除一切痛苦,給一切衆生快樂。

     讓一切衆生都能夠明了自己的法性,讓一切衆生都能具足般若智慧,充滿一切佛國土。

    佛的慈悲是沒有分别的救度一切衆生,這是第二個偈頌。

     “永絕諸愛網,如實善安住,舍諸清淨國,度染濁衆生。

    ” 這是贊歎釋迦牟尼佛。

    成佛,得到究竟清淨,愛欲是永遠沒有了。

    這個網字是形容詞;愛欲的愛就像那網似的,想找個起頭也找不到,掉到網裡面就出不來的意思。

    佛已經永遠斷絕愛欲網,不但他自己斷絕了,他還要斷絕一切衆生的愛欲網。

     能夠證得真實的實際理體而善安住,常住于寂靜無為的境界,也就是涅槃。

    我們說:“他安住在常寂光淨土!”這麼好的地方,佛不住,“舍諸清淨國”,舍他的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來到五濁惡世度染濁衆生。

    這個世界的衆生染垢是很重的,佛是為了度他們而來的。

    這是贊歎佛的功德,佛的功德不可思議。

     “本願攝穢土,成熟惡衆生,起堅固正勤,久修諸苦行。

    ” 佛在這娑婆世界度衆生,很不容易,這是他本來的願力,他初發心時的願力。

     說将來成佛的時候要度最苦的、最髒的衆生,要到那個地方去;那些衆生是具足一切惡見的,剛強難調難度,我要把他們都成熟了。

    那不是輕易可以做得到的,必須經過無量劫的勇猛精進,勤修不息,堅固正勤。

    “久修諸苦行”,修苦行就是能夠示現跟衆生同類來修苦行,示現作榜樣,在苦難當中修,才來成熟衆生的。

    下面是重複的。

     “久修諸苦行,聞生悚懼心,修諸施戒忍,及精進定慧。

    ” 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能,就是六波羅蜜。

    怎麼成就六波羅蜜呢?修無量的苦行。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娑婆世界上,沒有一個微塵不是佛舍生命的地方。

    普賢十大願王的第八大願,佛是怎麼樣來這個世界度衆生的? 他書寫經典的時候發願利益衆生,沒有紙,就把身上的皮剝下來作紙,把骨頭當作筆,把身上的血當作墨,他是這樣的書寫經典。

     我們在學經的時候,要生起這樣的恭敬心,想到佛過去為了度我們,他所修的這些苦行;我們一聽到這樣的境界,就會生起畏懼心。

    投身飼虎,割肉喂鷹,像這類事情我們都是聽說的,想起來會産生悚懼。

    佛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能,不是那麼容易得來的,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久修得來的。

     “曾供事無量,佛菩薩聲聞,及濟諸有情,饑渴病死者。

    ” 上求下化,向一切諸佛求法,供養一切諸佛,供養賢聖僧。

    還要求度衆生,“下化”就是濟度一切有情,舍自己救他人。

     “本為他有情,自舍多身命,本為正法故,舍多骨血皮。

    ” 為了利益衆生,自己舍自己的身命,利益他人,這跟我們恰恰相反的。

    我們往往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卻傷害了别人的生命。

    口裡說我為了大家怎麼樣,其實是大家為了我。

    古來說那些話的将軍都是一樣的,以前有句詩:“一将功成萬骨枯”。

     一位将軍成名了,你曉得死了好多人才成就他?在戰場上犧牲好多人才成就他,這是業。

    但是佛恰恰相反的,為了有情衆生,舍自己多生的身命,這不是一生、兩生。

     佛曾經為了一個衆生,用好多劫,舍自己身命救他。

    為了求正法,保存正法,可以用自己的皮來做紙,用骨頭來做筆,用血來做墨,書寫經典,在普賢菩薩第八大願裡頭就是這樣說的。

     “棄舍自安樂,悲愍諸有情,專為諸有情,勤修斷惑網。

    ” 他不為自求安樂,專為衆生得幸福,就像觀世音菩薩似的,每一位菩薩、每一位佛都如是。

    極樂世界雖好,觀世音菩薩不在極樂世界住,而是到娑婆世界度衆生。

     釋迦牟尼佛的華藏世界是清淨國土,他到華嚴世界示現,到娑婆世界度苦衆生,其它的諸佛壽命有八萬四千歲的,有八萬歲的,有四萬歲的,釋迦牟尼佛的壽命隻有一百歲。

     “善護于六根,恒遠離諸欲,觀有為無常,苦空無我性。

    諸苦業增長,皆貪愛為因,故先于六根,永斷諸貪欲。

    ” 佛看見衆生的苦業在增長,為什麼會增長苦業?是因為貪愛,以貪愛為因,感到苦業的苦果。

    你應當認識到,好好護持你的六根。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善護不要放逸,不要造罪,不要起種種的貪欲,遠離一切欲。

    觀一切有為法,世間一切法,凡是有形有相的,這些有為法都是無常的,觀一切法是無常,觀一切法是苦,觀一切法是空。

     苦業增長,你知道這個苦果是怎樣來的?是貪愛為因,由貪愛來的。

    所以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要是把貪欲斷了,苦業就不會增長,苦業不增長,你就不受苦。

    佛在這裡示現教育一切衆生,贊歎佛在因地以這種方式教導化度衆生。

     “普于有情界,常安住大悲,雖得勝菩提,而不舍本願。

    ” 這是贊歎佛在有情界,常時的發大悲心,看着有情衆生苦難。

    雖然佛已經證得殊勝的菩提果,但是他本來的願是利衆生的,不舍本來的願力,所以還來這裡度衆生。

    如果從理上講,佛度一切衆生無衆生可度,我們現在先講事不講理,因為地藏菩薩贊歎佛就從我們衆生所能體會到的事開始。

    我們是怎麼來的?我們就是這麼來的,這就叫十輪。

    十輪是苦輪,要斷這個苦輪,就得修佛的智輪。

    以智輪來對治苦輪,兩者對比,地藏菩薩在贊歎佛的時候,很簡略地提個名詞而已。

    為什麼不說? 他知道一切諸法皆是空的,皆是假的,但是衆生不知道,衆生是真苦。

     “随見諸有情,逼切在衆苦,随起勤精進,勇猛而濟拔。

    ” 他見到了一切諸有情,被苦楚逼迫,的确在諸苦當中。

    所以佛就勇猛精進,來濟拔這些受苦衆生。

    因此就給他們示範,希妄他們勤修布施,要持戒,要忍辱,要精進,要修定,要求般若智能。

     “令勤修施戒,忍進定般若,如母于一子,慈心而養育。

    ” “如母于一子,慈心而養育”,就像媽媽隻生這麼一個孩子。

    母親的整個身心,就是為了這個孩子,愛護、養育這個孩子,這是母愛。

    至于現在有的母親把兩個孩子都殺死,推到海裡,那是特殊的現象。

    現在,這個社會的業障太重,才會産生這些現象,這是業障特重。

    一般而言,母親愛孩子的心,百分之百都是真切的,現在的人,都有點打折扣。

    有人舉這個例子,媽媽殺孩子也多,子女殺父母的更多,這就說明了這個五濁惡世是到了業障極深重的時候。

    因此佛精勤真切要想成佛,就是想要度衆生。

     “本于有情類,常住普慈心,故速證菩提,度脫無量衆。

    ” 佛是為了衆生才修佛道,為了衆生才成佛,成佛了好度衆生。

     “本修菩提行,無不為衆生,故今于有情,不舍于六度。

    昔常于末世,求無上菩提,今還末世中,速成無上覺。

    ” 佛是永遠不停地度衆生,精勤不息。

    為了衆生才修菩提行,為了衆生才修佛道,成了佛道,還是要度衆生,度脫無量的衆生。

    在地藏菩薩贊歎佛的時候,佛并不是我們所看見的釋迦牟尼佛。

    從發心、證菩提、度衆生、成佛、入涅槃,地藏菩薩所看見的不是這樣,是成了佛度衆生,度了衆生又成了佛,成佛又示現做衆生;做衆生又修,又修又成佛,這麼不停的度衆生的佛。

    這幾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調伏諸惡見,天龍人藥叉,安住能斷惑,如金剛聖道。

    ” 惡見,邪惡之見很難調伏。

    現在我們常遇到,你跟他說好的善道,他聽不進去,他的惡見是不可思議。

    什麼叫惡見?我們可以經常聽到的,我們說殺人不對,他說:“殺人為什麼不對?我不殺他,他要殺我。

    ”或者他也沒有殺你,他就是搶錢、殺人。

     我們看見無頭的屍,或者無名的屍,不知道是誰殺的。

    殺了丢棄的,你要找原因,為什麼?台灣的青年人,飚車族,騎到車上,他就往人家開車的開槍;看不順眼,一刀就殺過去,什麼冤仇也沒有。

    這是什麼業呢?這是現在衆生的共業所感。

    這種見地,是不是惡見?你問他為什麼要起這種看法呢?對自己有什麼好處?他也無所求,因為殺人是快樂嗎?這叫惡見。

    要想調伏這些惡見,大家想想看,好調伏不好調伏?他聽不聽勸導?很難。

     藥叉就是夜叉,我們經常說是藥叉。

    夜叉是魔鬼,但是還是有好的,有善類的。

     夜叉大将,他是有護法的。

    人、天、龍也有惡的,都是有善有惡。

    調伏這些惡見,來制服這些天、龍、人、藥叉,惡的那一方面。

     “安住能斷惑”,讓他們斷了惡見,安住于善道,安住于金剛聖道,那需要多大的力量?所以,隻有佛與諸大菩薩才能來調伏。

    這也要有緣,也要有善根。

    在佛經裡有那麼多的菩薩、那麼多的諸佛,有的人連名字也沒有聽到,連耳根聞一下的因緣都沒有,又怎麼能調伏他呢?像我們周圍的六親眷屬,大家都有愛心,對自己的子女特别有愛心。

    但并不是你一說,他就聽了,要是那麼好度的話,現在就沒有惡衆生。

     我到台灣土城監獄,看到重刑犯都是年輕人,把他送到裡面,那樣的管教他們,他都不聽了;你用善心勸他,他就會聽你的?你想讓他聽你的,得有大威力,你自己修的德要足夠,德不夠不行。

    “德不足以服人,威不足以治人。

    ”怎麼讓他聽你的?所以要靠我們自修。

    佛就是先自修,這是地藏菩薩贊歎佛的。

     “授無量有情,得勝菩提記,成應供導首,最上良福田。

    ” 這是好的。

    無量的有情衆生,發心行道,勤修六波羅蜜,佛就給他勝菩提記,說他将來一定能成佛,将來一定能成得應供、正遍知、明行足,跟一切衆生作引導,給一切衆生作最上的良福田,也就是成佛了。

     “世尊無等侶,普覆諸群生,無量大名聞,充滿十方界。

    ” 能跟世尊相等的一切同侶,那就是一切諸佛。

    沒有超過佛的也沒有跟佛相等的;隻有佛才能夠普度一切諸群生,一切衆生。

    佛都能夠普覆他們,普覆的意思就是能夠給他們滋潤,使他們成長,成佛。

    像佛這種名聞,名聞遍十方,十方界都知道釋迦牟尼佛,這就是佛的大名聞。

    乃至于佛的十号,如來、應供、正遍知…………,這十号是佛佛道同的。

     “是故諸菩薩,為成就己事,鹹共來歸依,大牟尼足下。

    ” 菩薩就是菩提薩埵,覺有情。

    十方法界這些發大心的、想利益衆生的菩薩,想讓一切有情都覺悟發大菩提心的人,成就自己,成就佛的事業,好去度衆生的,都來歸依釋迦牟尼佛。

    “鹹共來歸依,大牟尼足下”,來歸依于世尊的足下,就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