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大寂滅者就是大涅槃者,“牟尼”就翻“寂滅”。
“聞所說妙法,皆生歡喜心,起增上正勤,修習菩提行。
”
來歸依佛,就是來求說妙法,什麼是妙法?《妙法蓮華經》也是妙法,《金剛經》也是妙法。
“妙”就是不可思議,很微妙的,我們心裡頭想不到,議論不出,那就是“妙”。
規律,規繩,這是“法”,是讓我們能夠明白,換句話說,就是開悟。
沒有開悟,佛未說,我們不明白,佛一說,我們就明白了,這叫妙法。
我們不知道苦怎麼來的,佛就跟我們說苦是集來的,招感來的,有因才有苦果。
要怎樣出離呢?他說要修道,修道證了寂滅,苦果就斷了,這就是妙法。
如果沒有智能,多起觀照多起思惟,對一切事物,不懂的要學,這朵花是怎麼産生的,為什麼是黃顔色,随便舉一個事物,我們不明白的事太多了。
以佛的智能來教導我們,這都叫妙法,這是不可思議的。
但是這個妙法是說生死證涅槃的法則。
聞佛說這種妙法,就生大歡喜心;衆生生了歡喜心,就正正當當的、勤勤奮奮的修學,要生起增上的正勤,“起增上正勤”。
現在我們雖有正當的勤修,但是還是不夠增上。
再增加力量,再增加你的勝心,增加你的精進心。
你有了出離心,又加上增上心,要作什麼?修習覺發菩提心,也就是修習覺悟的性門,怎麼樣去做?
“由導師法力,皆速證菩提,故今者導師,大集未曾有。
”
這些聲聞僧、菩薩僧,都由導師的法力,使他們很快的證到究竟果。
菩提就是指究竟果。
所以,我今天在這兒贊歎佛,現在這種大法會真正是未曾有,所以我來随喜了。
“十三兆藥叉,恒啖諸血肉,皆舍諸惡業,速趣大菩提。
”
有什麼證明嗎?在這兒他舉個例子,地藏菩薩一到,就知道這個法會有好多人得度,好多人聞法開悟了,在這個大集會當中證了菩提。
他舉出一個數字:“十三兆藥叉”,這些夜叉、藥叉都是吃血肉的,恒啖衆生的。
在這個大集會當中聞了佛的妙法,十三兆的夜叉,他們不再造殺業,不再惱害衆生。
“皆舍諸惡業”,惡業舍掉了,“速趣大菩提”,這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在這個大集會裡,就有十三兆的夜叉,不再造殺業,不再随業流轉,把業舍掉,趣向佛果。
“有得勝總持,安忍及靜慮,有永盡諸漏,應供世間尊。
”
地藏菩薩一到這裡來,以他的智能力量就了解那些過數量的聲聞僧、過數量的菩薩僧,有多少人證得菩提,多少人發菩提心,多少人住四攝法。
地藏菩薩智能是很大的,他一到這裡就知道有這麼多人。
我一個也不知道,我沒有智能,所以我們還是苦衆生。
地藏菩薩剛一到這兒,從經文的叙述看,前面佛贊歎地藏菩薩功德,地藏菩薩也贊歎佛,也把法的殊勝說出來了。
佛在這兒說的妙法,有十三兆藥叉放棄了他們的殺業,從最惡的轉變為最善的。
還有,得了好多陀羅尼,證了好多陀羅尼果,得了甚深的禅定,諸漏永盡了,有的成了佛。
“應供世間尊”,就是在這個大集會裡好多成佛的,好多放下屠刀的,好多得總持的,好多得了六波羅蜜的,有這麼多殊勝因緣。
我們還沒有證得,就随喜一下,希望大家都得到這個勝總持。
“有修四無量,有住四攝法,有得四辯才,有安住順忍。
有得健行定,有得妙慧眼,有住無生忍,皆由導師力。
”
這是地藏菩薩贊歎佛的一些贊美詞,我們從這些贊美詞就可以看出來菩薩的智能。
一般我們都是照着經典上來贊美菩薩、贊美佛。
如果我們自己編一個贊美詞,恐怕也贊歎不出來。
這些贊美詞,包含着很多涵義,有的是佛在因地當中所修行的,有的是在果德上表現的;有的是贊因,有的贊果,說這個妙伽陀,這種不可思議的贊歎的語言。
四無量是指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四攝就是佛在因地當中用極好聽的語言來攝受一切衆生。
聽到他的語言,心裡生歡喜,之後,就入到佛門,或者跟他示現同事,或者示現布施。
因此每一個贊美詞的當中,就含攝着佛在無量億劫所做的事。
那麼,我們聽到這個名詞,感覺好像很容易,但是我們做起來實在很難,因為我們有忌妒心。
看見别人做好事,心裡就生忌妒,不但不贊美,如果别人贊美的時候,還要從中說幾句破壞的話。
那有什麼了不得?誰做不到?我們念這個贊美詞,心裡常作如是想,生起慚愧心。
要學着佛菩薩如何贊美;若是表揚這個弟子,讓大家生起一種殊勝感,向他學習的時候,好好稱贊這個弟子,稱贊的語言,恰如其份的。
感覺菩薩贊歎佛的時候,都是贊歎不夠的,除了像地藏、文殊、普賢、彌勒、觀音,這些大菩薩要贊歎,他們能夠說盡佛的功德;因為我們沒有那麼深的體會,像我們要說佛的功德就贊歎不出來,贊歎得不盡。
這個是地藏菩薩的贊歎。
從前面到現在都贊歎什麼呢?說:“佛,你真了不得,我看到這個大集會上的這些人,在這個中間得到了法的利益。
”他是贊歎佛來教化這些人,這個會不是大集嗎?不是過數量的聲聞僧,過數量的菩薩僧嗎?他們在這個法會當中所得到的,有的因為佛教導,修四無量心;有的因為佛的教導,修四攝法;有的因為佛的教導,在這法會中得四無礙辯。
什麼叫四攝呢?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什麼叫四辯才呢?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辯無礙。
這裡面還有一個“健行定”,健行定就是首楞嚴三昧。
法相的名詞是牽涉到每一部經的,每一部經都是這樣的意思,你們大家自己看一看,這都不是屬于我們所要講的經的主要義,主要義是什麼呢?我們要修行;依照《十輪經》,我們要怎樣修行?修行就是你怎樣做觀想,我們如何能修定,如何能開慧。
特别是“數、随、止、觀、轉、淨”,雖然是六個字,這裡面的涵義太多了,我們可以從入門的觀想一直到能夠得到定。
“妙慧眼”,這是贊美佛。
說在這個會中就有這麼多人,得到這麼多的益處,還得有智能眼,正法眼藏得妙慧眼。
有的人得到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證得法性,證得理體,能夠了解悟入一切法無生。
忍字就是認可的意思,有的住在無生法忍,為什麼有這些力量呢?會中的道友們為什麼有這些力量呢?皆由導師力,就是佛教導的力量。
“世尊大威力,摧滅衆魔怨,降伏諸外道,九十五異類。
”
在這個法會的大衆,還有些障礙,有怨敵的幹擾,以佛的威力都摧伏了。
還有“九十五異類”,也就是外道。
“盡地獄旁生,餓鬼非天趣,故真實有情,鹹歸尊足下。
”
還有“地獄、旁生、餓鬼,非天趣”,指的不是天上的,也非人趣,這裡是專指阿修羅說的。
他雖然有天人之福也是天道,但是他跟天人不一樣,這裡是指六道衆生,地獄惡鬼畜生。
天人阿修羅,這就包括了六道,所有在大集的會衆,都能夠歸依佛的足下,都能歸依佛足。
“鹹歸尊足下”,就是指佛說的。
“今者息刀兵,疫病饑馑劫,度迷失正道,盲冥諸有情。
”
如果有刀兵劫,假佛的威力,刀兵劫息滅了。
如果有流行的病苦,或者有饑馑,或在這個壞劫當中,許多衆生失去了正道,但是佛都把他們度了。
“盲冥諸有情”,或者處于黑暗當中的,這個冥本來是主黑暗,但是那個人神經不正常,就像永遠處于黑暗當中。
像這類有情,處于黑暗當中,所謂有眼看不見,因為身上沒有光明看不見,所以說盲冥是一種形容詞。
“諸煩惱狂亂,皆安寂滅道,故我舍諸緣,來禮敬尊足。
”
還有一些是煩惱狂亂的。
狂亂包含很多意思,正道不信,沒有正知見,邪知見可不少。
讓這一類的人安住于寂滅道,這個力量就很不可思議了。
因為我見到在這個大集會上有這麼多的功德,這麼多不可思議的好處,“故我舍諸緣”,這是地藏菩薩說的:“我把一切因緣全放下了,把其它的緣全放下,來頂禮佛。
”這是求加持的意思,“來禮敬尊足”。
“無邊諸佛土,現在諸導師,鹹廣贊世尊,聞者皆來此。
”
這是地藏菩薩稱贊的,我所見到的無邊佛土,有好多佛教化的國土,在各個的國土當中的諸佛,他們都贊歎釋迦如來不可思議的功德,都在贊歎世尊。
為什麼呢?
你在五濁惡世,最苦的地方度衆生,所以聞到的,聽到的,沒有不生大歡喜的。
“我聞遍知海,真實德無邊,度脫諸有情,心歡喜敬禮。
曾修無量福,今得禮尊足,願無量劫中,常修多供養。
”
拜忏的時候有這麼幾句話,以前我找不到出處,後來看《十輪經》才知道出自這裡,這是蕅益大師從這裡摘去的,《地藏經》上沒有,《占察經》也沒有。
“遍知海”是指佛說的。
我所了解的佛,知道佛的智能,所說的法音,能夠解除一切衆生的苦難。
佛有真實的德,前面是谛德,就是稱真而起的德,叫“真實德”。
這個“真實德”,因為性體遍一切處故,那個德也遍一切處,是無邊的。
乃至于“度脫諸有情”,“度”是佛的教化,“脫”是衆生脫離苦難,可以度脫的。
這些有情衆生,他們脫離了苦難,得樂了,心裡生起大歡喜了,能夠禮佛,能夠見佛是不容易的,沒有修無量的福德,想禮佛是禮不到的。
“曾修無量福,今得禮尊足”,我們之所以能夠拜忏,是多生累劫修來的,不用說天天拜忏,你若到廟裡叩個頭,都是不可思議的。
《法華經》:“若人于塔廟中,單合掌小低頭,皆已成佛道。
”有的時候說,“佛道皆已成”。
《法華經》中是“皆已成佛道”。
有些人隻從文字上說,到這個塔廟裡頭單合掌,點點頭,就已成佛道。
有一個廈門大學的老師,他就問過我這個問題,他問:“我天天來禮佛,不隻單合掌,我是雙合掌,也沒有成佛!這句話有毛病。
”我跟他解釋說:“這句話一點兒毛病都沒有,凡是到了塔廟中的人,能夠單合掌,小低頭,已經成了佛;由這個來證明,你現在來了,能夠見到佛像,單合掌,将來一定能成。
可是并不是現在你已經成佛了,而是過去諸佛在因地當中種善根的時候,是這樣種的,所以他已經成就佛道。
證明現在,不論哪一位能夠見到佛像,能夠單合掌,小低頭,将來一定能成,是從過去的來證明現在的。
”所以若是過去沒有修過無量福,你現在不能夠禮佛,就是這麼一句話。
我們不但禮佛,而且拜佛,天天拜忏,那就說明了我們過去是修了無量福,所以要發願,“願無量劫中,常修多供養”,就是能供養世尊。
“我今學世尊,發如是誓願,當于此穢土,得無上菩提。
”
“我”,就是地藏菩薩自己稱的。
世尊過去的時候,就是這樣發願的,釋迦牟尼佛最初聽了五十三佛的名字,他就輾轉向人家傳頌,那就是現在的三千諸佛,也就是我們念經的時候未來的星宿佛,現在的賢劫佛,過去的莊嚴劫千佛。
三劫三千佛就是最初聽到五十三佛的名字,種了善根漸漸修行都成佛了。
地藏菩薩是自謙的,他說:現在也向佛學,也發諸個誓願,像佛今天這個大集會一樣,自己也是在這個五濁惡世的穢土,在不幹淨的國土中修行,障礙非常多,在這個地方修行,證得無上菩提。
釋迦牟尼佛發願,多生多世就在因地當中成就的。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以妙伽陀禮贊佛已。
”
地藏菩薩是邊禮邊贊,一邊贊歎,一邊頂禮。
就像我們拜佛的時候,也是贊歎,作禮。
我們不會作偈子,就把諸菩薩贊佛的偈子拿來念。
像在普賢頌裡,贊歎佛的偈子很多,都可以用來贊歎佛。
還有用忏罪的念法,不是純粹贊歎佛的功德,還要忏自己的罪,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的業障消除了。
我們在拜佛的時候,一邊拜,一邊心裡想:“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能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
一邊念一邊禮,既贊佛,又忏罪、又發願,這都是大菩薩給我們做的偈子。
自己也可以作頌,作偈子,随你自己的意願;你學了很多經了,自己想求什麼事?就編偈子自己贊頌。
我們看宗喀巴大師贊文殊菩薩的偈子,像現在,宏覺法師講菩提道次第所念的那些偈頌,就是宗喀巴大師作的,願一切衆生都成佛,雖然隻是念贊頌,其實就是修行。
這是諸菩薩互相的酬唱。
地藏菩薩來到這個大集法會,在禮佛的時候,一共說了三十四偈;從贊頌開始起,一共有三十四個偈頌。
贊歎、禮拜之後,又上供養。
“與諸眷屬,複持無量天妙香花種種寶飾而散佛上,變成寶蓋,住虛空中,為聽法故,即于佛前俨然而坐。
”
這麼多眷屬,都用妙香花種種寶飾來供佛,這些物質,這些花寶,到空中變成寶蓋。
寶蓋就像我們打傘那樣子,變成一個寶蓋罩在佛的上面。
贊歎、禮拜之後,在“佛前俨然而坐”,也就是很愼重莊嚴的,到這個會上這麼一坐。
“爾時一切諸來大衆,既見地藏菩薩摩诃薩已,皆獲希奇,得未曾有,各持種種上妙香花寶飾衣服幢旛蓋等,奉散地藏菩薩摩诃薩而為供養。
皆作是言:”
原本來大集會的這些大衆看見地藏菩薩來,“皆獲希奇”,感覺到特别希奇,像這位菩薩贊歎佛的美妙贊歎詞,他們感覺很殊勝,也很受感動,他們都要供養這位地藏菩薩。
“我等今者快得善利,因佛神力,親得瞻仰禮敬供養如是大士。
”
我們之所以會得到很大很好的利益,都是因為佛的神力,才能夠瞻仰敬禮供養這位大士,也就是地藏菩薩。
“爾時衆中有菩薩摩诃薩,名好疑問。
”
就在這個時候,會中有一位菩薩摩诃薩,名字叫“好疑問”,有疑則問。
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上發起這部經的是堅淨信菩薩,發問的菩薩名字之所以稱為“堅淨信”,表示我們都沒有信心;而他的信心非常堅定,希望讓大家也像他這樣堅定。
現在這位發起的大菩薩,叫“好疑問”,好疑問大菩薩本身已經對地藏菩薩非常了解,所以他就給與會的大衆作代表,别人沒有智慧能問,堅淨信菩薩也是如是問。
有時候誰都沒有問題了,那就由文殊菩薩來發問,好多經論是由文殊菩薩來發問的。
凡是這種互相問答的時候,就能産生義理,使會中的大衆得到很多的利益。
而這位好疑問菩薩是,有疑就問。
我記得永嘉大師有這麼幾句詞:“圓頓教無人情”,圓滿不可思議的教義,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得到,但是不能講人情,沒有人情可講。
“有疑不決直須争”,這個事我懷疑決定不了;“直須争”,這樣争沒有關系,不要人說啥我就說啥,他怎麼講我就怎麼聽,這是不對的,你必需問。
“有疑不決直須争,非是山僧争人我”,我不是來争是非的。
“修行恐落斷常坑”,修行人不明了這個道理,不是落于斷見,就是落于常見,那就會堕于無量劫。
好疑問菩薩看到這種景象、這種變化,就起來向佛請問。
“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一肩,禮佛雙足,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此善男子從何而來?所居佛國,去此遠近?成就何等功德善根,而蒙世尊種種稱歎?複能贊佛不可思議功德法海?我等昔來未曾聞見,唯願為說。
”
先是佛贊歎地藏菩薩,“蒙世尊種種稱歎,複能贊佛不可思議功德法海”,像這種贊歎,贊歎得不可思議,不是一般人所能贊歎出來的。
怎麼從來沒有聽見過?我們未曾聞見這樣的大菩薩,從過去到現在未曾聽見過。
“唯願為說”,請世尊給我們解釋解釋,給我們開示開示。
有時候我們拜完忏,道友說:“師父,請開示開示”。
開示什麼?你有什麼問題?你得舉出問題來?凡是你對佛請示、對佛像求,必須有願力,你得先禱告,有什麼目的。
你先要有問題,不能胡裡胡塗叩頭說:“佛加持我吧!”就像你有什麼毛病,你要問醫生,得說一說你的病源!要有問題才發問。
“世尊告曰:止!善男子!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衆皆不能測其量淺深,若聞如來為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衆皆生迷悶,或不信受。
”
佛答好疑問菩薩說:“止”,就是我不答複你,不要再問了。
為什麼不跟你說呢?“如是大士”,這位大菩薩的功德,他所修的善根,不是一切世間天人大衆所能夠信受的,測量他的淺深,是測量不出來的。
假使我把他的功德,詳細說了之後,有些人會生謗毀,或者生迷悶。
迷悶就是不能理解。
“時好疑問複重請言。
”
好疑問菩薩既然問了,佛不說,他還要請,再請。
“唯願如來哀愍為說。
”
既然是這樣子,祈求哀愍一切衆生,給一切衆生說,說了,衆生就得福,得福就離苦得樂了。
他就再請,凡是一請沒說的,我們再請。
有時候佛是再請也不說的。
三請,佛一定要說。
一而再、再而三請,好多部經裡頭,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請。
《法華經》也如是,最先佛答應,剛一答應要說,頭座的五千人退席,他們就是不聽。
還沒有等到說法,就退席了。
念過《法華經》的道友就會知道了。
“佛言,谛聽,善思念之。
”
既然是一再啟請,你就“谛聽”。
前面是谛語谛見,這裡叫“谛聽”,佛每次答複,就說“谛聽”。
“谛聽”就是如實的,谛理而如實的聽,用你的心聽,不要用耳朵聽,用耳朵聽,從這耳朵聽進了又從那耳朵出去了,這是不可以的。
“谛聽”就是要你思惟。
光聽不行,還要善思念之,要好好的觀察。
“吾當為汝略說少分。
”
要想把這位大士的功德都說圓滿,恐怕不行,現在隻約略的說一點點。
少分就是很少。
“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
”
地藏菩薩這位大士,他成就了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下面就是他的功德。
“已能安住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于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催伏外道邪論,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
如是大士,随所止住諸佛國土,随所安住諸三摩地,發起無量殊勝功德,成熟無量所化有情。
”
前面有一個問題,這位善男子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他住在哪一個佛國土?離我們娑婆世界,離佛教化的國土有好遠?他如是請問,佛答複說,這位大士所住的國土,哪一個佛國土都是他止住的地點,因此不一定是從南方來的。
《地藏經》上說是從南方來的,但是在這部經上說,隻要佛國土有地獄,隻要有三塗都有他止住,随他所安住什麼地方,他都住在三摩地。
三摩地就是定,是妙定。
我們再講他的殊勝功德。
“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就是首楞嚴三昧,過去的舊譯叫“首楞嚴”。
玄奘法師依照原意翻譯,就是首楞伽摩勝的三摩地,前面的“健行定”也可以譯作“健相定”,這些事所作已辦。
“究竟定”,這是最究竟。
佛所證得的三昧,在《涅槃經》二十七卷中,“首楞嚴三昧”,有五個名字,第一個叫“首楞嚴三昧”,第二個叫“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首楞嚴三昧,也是現在我們經上所念的“首楞伽摩勝三摩地”。
第三個名字叫“金剛三昧”,這是密宗所用的名詞。
第四個叫“獅子吼三昧”,第五個叫“佛性三昧”,随所作業,随佛所作的每一個事業,都叫三昧,那就處處得名。
但是從百八三昧之中,就是一個總的三昧。
他已經能住到這個三昧,也就是住到這個定中。
他一清早起來,都在定中,用無量的定去度無量衆生。
這個定到哪一個佛國去度哪一類衆生,就不一定。
地藏菩薩就如是,每一個早晨,都要入無量三昧,度無量衆生,這就是佛所說的少分的、成就衆生的、不可思議的功德。
為什麼他有這麼多功德呢?因為他得到了這麼多的三昧,他的定,就有二十三種。
以下都是地藏菩薩所得的定,這是總說。
這位大士能夠悟入如來的境界,他跟如來是一樣的,他已經得到最勝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是指見了法性,登了地的菩薩。
登了初地的菩薩,他是分分證得,一直證到最究竟的、最勝的無生法忍,忍可諸法無生。
我們前面講過,這是很不容易的。
我們認為一切諸法都有生,我們也是把一切的緣起法當作真實的,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看到什麼都是真實的。
這座鐘是真實的,這朵花也是真實的,我們就不能夠知道這是無常的,不能知道這個諸法是無生的,這是因緣。
因緣所生的法是沒有自性的,但是這不像我們說的虛空,這種無生就是無生者無不生,在諸法上就要生法性的本體。
随拈一法,無非法界。
對于這個問題,我将近有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不理解。
《華嚴經》說的都是有,《華嚴經》從來不說空,華嚴就是有,像無邊世界,什麼都是無邊,什麼都是有,二十年之後,我才漸漸明白一點。
舉個例子,“一微塵裡轉大法輪”,一個微塵,佛在這裡頭說大法輪,二塵中有塵數剎,二剎有難思佛”,一個微塵裡頭有無窮無盡的佛剎,每一個佛剎,又有佛在裡面成佛,海會圍繞,有諸大菩薩。
哪一個微塵能有這麼大力量?本身就是空的,所以在一微塵不是有,是般若智能光明。
昨天宏覺法師講的“照”,那一微塵就是照,就是智能的照了,一照什麼都在内。
沒有思念,沒有分别,不假分别,不假作為,《華嚴經》都是這類的義理。
有人說《金剛經》是空的,《華嚴經》是有的,這是錯誤的,《金剛經》不空,《華嚴經》也不有,《華嚴經》講的就是般若空,又不空。
《華嚴經》就是這類的句子,這類的意思,要在那裡頭使你能夠悟得一切諸法。
《心經》上講,“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意思也是一樣。
現在有一種叫男妓,過去也有男妓院,他們叫“相公”,在北京你不能叫人家“相公”,那是罵人的。
那時候的北京,你若穿上青龍繞的靴子、脂膏、皮襖,人家一看就知道這家夥是相公,也就是男妓。
如果是女的,是妓女。
《華嚴經》上說善财童子去參婆須蜜多女,她是妓女,大家都說這位童子這麼有道德,怎麼去找妓女?《華嚴經》是染淨一如的,你一接觸婆須蜜多女,你就開悟了。
誰跟她一接觸、跟她拉拉手、跟她接吻,一擁抱就成道了,可惜我們沒有這個福報。
我們見到她就跑了,跑了就得不到這個福報。
我們是從分别心來看。
《華嚴經》境界是這種境界,整個都是般若智能。
像無厭足王,殺人無厭,你到他那裡去,善财童子一參他,心裡就起疑惑,這是善知識嗎?挂着人腿、人腦,那簡直是支解大觀,好像是到了醫院的解剖室。
無厭足王是在度衆生,他就是讓你不要起分别心,要産生無分别智,這才是《華嚴經》境界,讀《華嚴經》,要這樣看。
《華嚴經》是什麼呢?完全是般若智,空有不二。
你要理解空有不二才能夠進入。
所以無生法忍,知道諸法無生,無生也無滅。
無生無滅,無形無相。
凡是一切的形相,當體本來是空的。
我們略說一下“無生法忍”,他與諸佛一樣能夠得到自在,真正得到自在,他已經到了堪忍一切智位。
這裡句句都是說地藏菩薩,他已經跟佛平等,已經成佛。
他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三昧門,也就是大悲法門。
如幻的大悲法門,就叫師子奮迅三昧。
“善能登上一切智山”,這是形容詞,譬喻已能摧伏外道邪論。
凡是心遊道外,心外取法,從究竟了義來看就是邪論,心外無法,一切法外也無心。
“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故”,因為要成熟一切有情故,所以随順示現善巧,随便在哪一個佛國土,他都止住,那裡就是他的佛國土。
所以,他前面問,所居何佛國呀?
沒有。
地藏菩薩是誰呀?他的佛國土如何?《地藏經》沒有說的,《十輪經》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凡是所有的佛國土,他都在那兒止住,如是大士,随所止住的諸佛國土,随所安住的諸三摩地,發起無量的殊勝功德,成熟所化的無量有情。
“如是大士,随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能發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見諸三摩地所行境界。
”
不論住哪一個佛國土,“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要入什麼定來度化一切衆生呢?
以下共有二十三定。
如果地藏菩薩住這個國土,他就在這個國土入了“發智定”。
住這個定力,由這個定力,就令這個國土裡所有的有情,同入這個發智的三摩地。
以下是另一個定,另一個佛國土。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無邊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随其所應,能以無量上妙供具恭敬供養諸佛世尊。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清淨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見諸欲境界無量過患,心得清淨。
”
他入了這種“具足清淨智定”,就顯現了欲的過患。
欲包括很多,例如貪欲。
但是,他是清淨智定,因為清淨智定力量的關系,能令有情衆生認識到欲境上面的過患,能不貪着一切欲,不着欲念,心得清淨,就令一切有情得清淨。
這是一種。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慚愧智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增上慚愧,離諸惡法,心無忘失。
”
要生起慚愧,要有智能。
我們拜忏,天天講無慚無愧,卻作很多錯事,一點慚愧也沒有,還認為是正确的,那是欺騙,這是很顯現的。
有的執着欲境,入了這種定力,欲望就輕了,乃至于斷了。
所以他入了這個定,使這個佛國土與他有緣的衆生,心得清淨,能夠具足。
他入了這種“具足慚愧智定”的時候,這個佛國土的衆生都生起慚愧心。
“慚”就是忏悔過去,“愧”是愧對未來,未來絕不再做。
慚愧的涵義有兩種:要生起慚愧心,忏着你剛做的事太不對;愧悔,我今後絕不能再做了。
地藏菩薩在那個佛國土,用的是慚愧智定,由于這個定力的關系,能令這個佛國土的有情,都具足無上的慚愧,增長慚愧。
諸佛菩薩,那些大菩薩自己也經常的慚愧,經常感覺着我跟佛還不能一樣,還不能夠馬上成佛。
他也是有慚愧心,慚愧是有深有淺的。
他